皮肤科患者感染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0/3/17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2期   作者:  岳丹霞
[导读] 探讨皮肤病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治疗依据。
       摘要:目的:探讨皮肤病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治疗依据。方法:120株病原菌由皮肤科患者感染脓液分离所得,病原菌分离与种型鉴定依据原卫生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常规技术操作:产ESBLs菌鉴定选择CLSI新标准作筛选与确证;MRS采用CLSI头孢西丁纸片法鉴定;药敏采用CLSI指定的K-B法;微生物检验实行全程室内质量控制。结果: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占23.3%,革兰氏阴性球菌占20.0%,真菌占18.3%;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革兰阴性均对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最高。结论:病原菌种类繁多及细菌耐药性的逐渐增加,导致感染相关皮肤病患者的治疗难度加大,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关键词:皮肤科;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近年来,由于全球性广泛性的抗菌药物应用,在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下,与人类感染相关的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而我国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或不规范用药表现更为显著,因此在全球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尽管原卫生部发布一系列法规和制度,尤其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出台后,这种现状已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仍然不容乐观。为提高皮肤科感染临床治愈率,本文详细分析了皮肤科患者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皮肤科2016年5月~2017年5月感染患者120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55例,年龄22~50岁,平均38.6±2.4岁。
       2、方法
       1)培养鉴定。病原菌培养与细菌种型鉴定严格按照原卫生部临检中心规定的临床微生物检验规范进行试验操作;ESBLs鉴定采用CLSI规定的新标准进行确证;MRS鉴定按照CLSI指定的头孢西丁法确证;采用CLSI指定的KB法和折点进行敏感、中介、耐药的判读确认;微生物检验实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全程室内质量控制。
       2)耐药性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琼脂扩散法检测菌株的耐药性,检测结果依据CLSI标准进行判断。M-H琼脂培养基和其他营养培养基;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检验。以=0.05为检验水准。
       二、结果
       1、病原菌分布构成比。皮肤科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28株,占23.3%;革兰阴性杆菌24株,占20.0%;真菌22株,占18.3%;检出前3位的菌株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占15.8%;铜绿假单胞菌15株,占12.5%;大肠埃希菌12株,占10.0%。
       2、主要革兰氏阳性球菌耐药性。革兰氏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替考拉宁、万古霉素)不存在耐药性;A群链球菌对皮肤科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
       3、主要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肠肝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不存在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皮肤科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最为严重。


       三、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各种原创性的高科技诊疗技术和手术方式不断应用于医学领域,包括介入性技术和微创手术的开展,新型免疫抑制剂和抗菌药物在临床的推广应用中,在对疑难病症患者的治疗中,也造成了多种负面效应,即导致接受诊疗的患者免疫功能下降,罹患感染性疾病的机率增加,并且催生了多药耐药细菌,使细菌的耐药率迅速上升,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难度越来越大。研究表明,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致病微生物种类和耐药谱在不断变化,呈现出各自的区域特点与耐药特征。因此,我国卫生部倡导并坚持成立全国性细菌耐药监测网,组织医疗单位在当地医院开展病原菌动态监测并定期公示,落实细菌耐药性预警机制,要求医院掌握本地区内病原体的流行病学及耐药谱变迁规律,为临床医师抗感染化疗指出正确导向,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及救治水平。
       从实践中可发现,近年来皮肤科感染的规律也发生了变化,表现为皮肤科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不断增长,过去皮肤粘膜的感染比较容易控制,但现在控制起来比较困难,而且有些感染往往迁延不愈。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皮肤科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耐药细菌。亚胺培南是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一种重要代表,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由于与三代头孢无交叉耐药性,被临床医师认为是治疗重症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而我院皮肤科感染病原菌中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的分离率达到了12.5%,值得重点关注;且MRSA分离率为15.8%。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有两种重要耐药机制,其一是获得性耐药,是由质粒介导产生大量-内酰胺酶而致;其二是固有性耐药,是细菌与耐药基因介导的耐药。两种机制致使MRS对多种抗菌药物广泛耐药。MRS在病区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及多药耐药的特征,可能导致病区内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因此,是医院感染的重大隐患。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敏感率最高。但总体说来,皮肤科感染病原菌耐药率低于内科、外科等其他主流学科的病原菌。
       皮肤科临床医师应重视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动态监测,关注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提高感染性标本的细菌培养送检率,认真执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遵照国家相关法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医院感染率,力图控制细菌耐药性增长的不良趋势。
       四、临床控制措施的建立与管理
       1、建立完善的科室院感质控体系。科室设立由科主任、医师和护士组成的至少3名的医院感染质控小组,负责检查科内的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情况,耐药菌的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和上报,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及上报,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情况,科内每月1次医院感染业务学习,完成每个月的质量控制手册。
       2、建立完整的危急值报告流程。规范的微生物标本采样和运送,检验科一旦检验出耐药菌,及时报告临床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做好床旁隔离,院感科督导落实,医师按照规范和药敏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的发生和传播。
       3、做好消毒隔离防护措施。临床科室实施严格的接触隔离措施,选择床旁隔离或集中隔离,有条件选择单独隔离,床头和病史卡上挂上明显的接触隔离标识。医护人员接触患者采用标准预防,如有特殊需要进行患者转运,应做好告知和防护措施。医疗垃圾采用黄色双袋,并在标签上写明出处、垃圾的名称、何种耐药菌。医疗用品采用专人专用,集中消毒。此外,在诊疗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周佳琳.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04):463-464.
[2]舒新华.皮肤科患者感染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1(06):1267-12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