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脾胃虛寒型胃脘痛学生开展温针灸治疗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0/3/17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期   作者:罗忠喜
[导读] 观察分析对脾胃虛寒型胃脘痛学生开展温针灸治疗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对脾胃虛寒型胃脘痛学生开展温针灸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我校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期间发生胃脘痛的学生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随机法分为研究组(25例)及对照组(25例),对照组学生开展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学生则开展温针灸治疗,对两组学生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比较。结果:连续治疗4周后,研究组学生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脾胃虛寒型胃脘痛学生开展温针灸治疗,相较于常规西药治疗,在疗效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值得推广采用。
         【关键词】胃脘痛;脾胃虛寒型;学生;温针灸


         胃脘痛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症状,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特点,可由急慢性胃炎、消化系统溃疡等病变导致[1],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是现今学生中的多发病变,中医学领域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为脾阳受损[2],而近年来学生中的高发趋势多与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因素相关,针对本病的治疗以药物干预为主,治疗工作开展中发现,西药给药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且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近年来笔者对部分脾胃虛寒型胃脘痛学生开展了温针灸干预,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现结合部分学生的病变资料进行具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我校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期间发生胃脘痛的学生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3~17岁,平均(15.73±0.64)岁,所有学生均符合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确诊,以胃部隐痛、胀满伴嗳气、反酸、喜热恶寒、苔质白等为主要症状,部分学生出现四肢厥冷、神疲倦怠、大便稀溏等症状。采用双盲随机法分为研究组(25例)及对照组(25例),两组学生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开展常规西药治疗,给予雷贝拉唑纳肠溶片联合胶体酒石酸铋胶囊给药治疗,其中雷贝拉唑纳肠溶片的单次给药剂量为10mg,每日口服给药1次,胶体酒石酸铋胶囊单次给药剂量为165mg,每日口服给药3次,于三餐前给药。连续给药治疗4周。
1.2.2、研究组:开展温针灸治疗,主要腧穴有中脘、足三里、内关、胃俞、脾俞、阳陵泉、天枢等,学生于取坐位或卧位,对相应腧穴进行定位并用酒精棉球消毒,采用一次性毫针进行针刺,采用补法运针得气,至相应腧穴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将防火棉垫剪成4~5cm2的大小,并于一边向中心剪开,分别置于各针刺腧穴上,保持针体在棉垫中间,将1~2cm长度的艾柱置于针尾,控制离皮肤距离在2~3cm左右,点燃艾柱,进行温针灸,时间控制在20~30min左右,在进行温针灸治疗期间,定时询问学生的自我感受,若出现过烫情况,须进行温度的调整,防止烫伤的发生,出现局部皮肤瘙痒、红肿甚至红疹者,须立即停止温针灸,并给予外用药膏局部涂抹给药。在进行温针灸期间,嘱学生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多饮用温开水,接受温针灸治疗的1h内禁止用冷水吸收,24h内禁止洗澡。一周给予3~4次温针灸治疗,连续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
         疗效评估: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胃脘痛相关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两组学生治疗效果的评估,其中治愈:胃脘痛相关症状均消失,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有效:胃脘痛相关症状显著好转,发生轻微不良反应如皮疹、头晕等,但未对正常学习、睡眠等产生负面影响,治疗结束后消失,精神状态基本恢复;无效:胃脘痛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甚至恶化,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影响治疗工作的开展。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及组内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c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学生治疗效果比较:研究组学生经由4周的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84为%,研究组学生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治疗效果比较(例 %)
 
3 讨论
胃脘痛是一类可由多种疾病导致的常见症状,致病因素较为复杂,与外邪侵袭、情志不畅、气滞血瘀等因素相关,病变多呈慢性发展,伴随病程严重可出现阳虚阴亏情况,从而诱发胃脘痛症状。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是最为常见的证候分型,脾胃主受纳和运化水谷,先天及各类后天因素会导致脾虚或阳气不足。针灸是中医学中的常见外治方式,在痛症方面的治疗效果突出,针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针灸治疗的主要原则为寒者热之、虚则补之。本次研究中对研究组学生开展了温针灸治疗,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胃俞、脾俞、阳陵泉、天枢等腧穴,其中中脘是脏腑经气汇聚之所,足三里是胃下合穴,天枢是大肠募穴,胃俞及脾俞则是脾及胃的背俞穴,对上述腧穴进行针刺具有较好的健脾和胃、调气活血、疏经通络等功效。辅以艾条进行温针灸,能够有效提升针刺效果,同时促进相应腧穴的血液循环,在激活机体细胞免疫激活素方面也具有显著的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学生经由4周的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肯定了温针灸在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方面的价值。
综上所述,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学生开展温针灸治疗,是一种安全、效果确切且价格低廉的治疗方式,值得采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包芳.针灸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9,41(9):45-47.
[2]刘静,廖金玲,覃婧,等.背俞温针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7):1667-166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6-152,300.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6-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