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使贵阳老城焕发出蓬勃生机,也使老城原有的特色逐渐消失。城市特色是城市的生命线,是支撑城市生存、竞争和发展的根基。城市的趋同性正日益加重,城市特色越显得弥足珍贵。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相关精神,为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提升老城区环境品质,增强贵阳城市人文底蕴和历史文化保护氛围,搭建保护平台。结合贵阳“九门四阁”的老城垣形制,营造一条以老城垣遗址为路径,串联多个文物点的城市慢行步道即城垣步道。通过城垣步道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勾勒城市传统肌理。
关键词:城市修补;城垣步道;传统肌理
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导致了原有城市尺度、城市肌理、城市特色的逐步消失。城市历史文化的遗存和特有肌理、特色风貌是城市发展进程的重要表现方式,是城市发展历程的见证,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积淀。通过城垣步道的建设,找寻贵阳老城的踪影,唤回记忆中的影像,唤起脑海深处的乡愁。
贵阳市城垣历史
(一)贵阳市老城垣
贵阳地处西南腹地,是一个有着建城700多年历史的城市。从春秋时期至元朝初年,贵阳尚无城垣和固定治所,“矩州”、“贵州”的称谓,仅为对区域的泛指并无明晰的四至范围可寻。自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筑顺元土城,始有四至。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土城为石城,北门向北拓展,城垣面积扩展至1.25平方公里。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于城北修砌外城。增设威清、六广、洪边、新东四门,城垣面积扩大至2.26平方公里。形成南北长、东西窄的椭圆状“九门” 城垣,城垣形制延续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
贵阳城市建设最初为军事要塞型防御城堡。从城垣始建至新中国成立,600多年时间贵阳城址从未变迁,城市面积也仅由近1平方公里扩展至6.8平方公里。
抗战时期为便于防空疏散拆除部分城墙。建国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和人口总量不断扩大。为适应城市建设,老城垣逐步拆除,今仅存老东门、大西门和次南门三段城垣遗迹。
(二)城垣特色
贵阳城垣不同于我国大部分区域的城垣形制。因地处山区,城市三面临山一面环水。城垣修建随地形起伏,高低错落;内城并非完全处于外城之中,城市仅在最易受攻击的北门外修筑外城。这种因地制宜、契合地形的城垣修筑形式,形成了贵阳不规则的椭圆状九门城垣。
贵阳老城两套城垣:官署、银行、邮局、电局和市集布局于南城;会馆、庙宇多布于北城;南城较繁盛,北城较冷清。
“九门”分为南五门和北四门:南五门为早期修建的老东门、大西门、次南门、大南门和北门,南五门规格较高均设置有瓮城。北四门为明晚期扩外城增设,规格低于南五门。
(三)“九门四阁”的城市肌理
“九门四阁”是贵阳城市肌理的重要载体。“四阁”即文昌阁、皇经阁、玉皇阁、灵官阁。四阁大部毗邻城门而建,同城垣一并成为城市的重要节点和城市标志。
文昌阁:建于老东门月城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取文昌名,寓文化繁荣人才昌盛之意。阁为三层、三檐、不等边九角攒尖顶木结构阁楼,风格独特,巍巍耸立。
皇经阁:在今省府路小学内,官方典籍、文书收藏处所。
灵官阁:在今普陀路建国巷,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二进四院庵堂。
玉皇阁:在今城基路,现为城基路小学校址。为道观修身之所,原古建筑于1958年全部拆除。“四阁”现仅存文冒阁,皇经阁、灵官阁、玉皇阁均已消失。
贵阳城垣步道建设
怎样传承城市肌理?怎样在城市发展中延续城市脉络?怎样让历史遗迹在城市现代生活中发挥功能和作用?历史进程滚滚向前,在城市发展中怎样切实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在城市修补怎样提升城市品位和保护城市文化?
(一)建设城垣步道的意义
城垣——老城厢的脉络和边界。
贵阳城垣处于贵阳老城的核心区,城垣范围内今天依旧是贵阳市人群最密集、活动最频繁、商业最繁华的区域,但老城具体的四至和范围却鲜少人知。空间认知的缺乏也导致历史文化保护的困难,大众缺乏对城市应有的认同感,对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传承将难以延续,城市也将失去特色。通过城垣步道和城门遗址广场的建设将勾勒出贵阳老城厢的空间范围,构建完成空间概念的历史城区,搭建贵阳历史文化保护的基础平台。同时也在老城核心区域形成一条具有乡土历史文化氛围的步行空间。
(二)城垣步道建设范围
通过老地图、地形图和不同时期的卫星影像叠加分析,判断老城垣走向。通过分析老城垣路径,建设城垣步道。规划城垣步道全长7400余米,将新增开敞空间近1万平方米。规划控制范围320公顷。
(三)城垣步道路径和形式构成
城垣步道由专用步道、滨河步道和人行道三部分组成,其中专用步道3780米、滨河步道1520米、人行道2100米。严格控制城垣步道断面,步道宽度设置为6米到8米,局部受地形、现状等影响较大的,最窄处不小于4米。其中:
专用步道:利用现有街巷,植入城垣元素,增设市政功能,形成断面不小于4米的步行专用道。
人行道:依托现有的道路,在道路一侧优化现有人行道,设置独立的具有城垣元素的特色铺装。
滨河步道:依托沿河绿带和现状滨河步道,设置断面不小于4米的步行道。
步道均应具有城垣的统一元素,形成连续的、贯通的特色步行空间。
(四)构建九门遗址空间
建设城垣步道的同时在原城门节点位置或附近区域,结合历史图片,设置开敞空间。开敞空间以微缩模型、浮雕壁画、雕塑小品等多种表达手法和表现形式。再现贵阳六广门、威清门、大西门、次南门、洪边门、新东门、大南门、等老城门遗址。遗址空间共新增开敞空间9500平方米。
如:
六广门:在中华北路,沙河路口以南,结合城垣步道建设,在临中华北路沿线新增500平方米开敞空间(用地已出让需协调用地单位)。开敞空间在承接六广门历史的同时赋予六广门运动元素,以动感线条铺装展现运动美,镶嵌历史文化元素(城门、历史墙等)和纪念贵阳第一座体育场。
威清门:在黔灵西路和城基路口,现状为棚户区。城垣步道建设在此节点新增6600平方米开敞空间。以文化广场为节点中心,以城墙、城门等元素打造历史文化长廊,形成社区文化活动和休闲中心。
洪边门:结合城垣步道建设,新增1400平方米开敞空间。结合贯城河沿线绿化建设,打通贯城河景观视廊,丰富文化品位。
新东门:位于黔灵东路和余家巷口,紧邻黔灵小学。修建为城门遗址纪念场所,通过打造意向空间和文化场馆的形式,将新东门的历史文化重现并传承。
(五)结合城垣步道,串联各级文保
贵阳老城现状文物呈点状和碎片化分布,利用城垣步道建设将散落于步道周边的老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串联起来,形成一条了解贵阳、品位贵阳的文化路径。城垣步道周边共分布27处文保单位,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12处,市级11,区级3处。
(六)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贵阳市将进一步优化老城核心空间,优化步行网络和步行环境。结合贵阳历史文化,构建的老城城垣步道将融入城市步行网络。城垣步道建设旨在以城市修补的手法,提升老城人居环境、增加城市开敞空间、升级城市步行环境,完善城市慢行体系为目标,实现一道多用、一道多能,全民共享的建设目的。提高城市文化内涵,增强城市文化魅力,成为推动我市建设世界旅游名城的有力抓手。城垣步道不仅是一条城市的历史径、旅游径,也是一条城市的漫步径、健身径,更是一条城市的文化径、共享径。
参考文献
[1]贵阳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阳老城传统街巷规划[R].2014.
[2]贵阳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阳市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规划[R].2016.
[3]贵阳市档案馆.贵阳旧事[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4]贵阳市志(文物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