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层剪力墙结构在大中城市应用越来越普遍,低烈度区(如6,7度区)高层剪力墙结构建模已经轻车熟路,墙厚,梁高,板厚基本都心里有数,而高烈度区(如8,9度区)高层剪力墙结构由于调好模型非常困难,平时工作中并不多遇,故本文简单梳理了一下高烈度区高层剪力墙结构如何建模,即在满足规范位移角,位移比,周期比等大前提下,并不大幅度增加成本和公摊,以达到建设单位成本和户型的严苛要求。
关键词:墙厚 梁高 转角窗 位移角 位移比
引言:低烈度区剪力墙结构模型调整中的各种指标较容易满足,而高烈度区却很难满足,200厚剪力墙根本无法满足抗震和抗风要求,主要梁截面400高配筋率严重超筋,连梁也是大面积抗剪超筋,墙很多稳定性不足,位移角离规范限值差距很大,由于模型调整的复杂性,调整模型占的时间已经达到30%以上的总时间,尤其项目过程中经常调整户型,新增阳台,取消某段剪力墙现象经常发生,导致标准层结构模板图非常难以完成,甚至施工图已经进行到中期了,各种宏观指标仍然不满足规范或建筑专业的要求。
本文以8度区,Ⅲ类场地,离海边3公里,某33层不对称剪力墙结构为例(下简称“8度”),并与相近户型7度区,二类场地,离海边15公里(下简称“7度”)某33层剪力墙结构对比阐述,整理8度区遇到的比较棘手的一些问题及对应的处理方法。
一、位移比及周期比不满足规范
由于位移角的严重不足,结构布置时会将能布置剪力墙的地方都尽量布满剪力墙,这就导致建筑内部剪力墙增加过多(7度时建筑内部墙体并不多),建筑四角由于开窗、阳台及造型等限制无法新增整段墙(与7度墙长基本一致),结构刚度非常不均匀,外加不对称户型的影响,结构刚度中部反而大,扭转变成第一或第二周期,位移比1.5以上【1】,均不满足规范要求,模型调整陷入停滞。后经与建筑专业沟通,外圈墙逐渐增厚为350(试算从200~450厚)才刚好满足周期比,而位移比还偏大,但是已贴近规范上限值。后经于甲方沟通,建筑两侧的梁加高到1800以上,影响卫生间窗户的地方,甲方经与方案公司协调,同意微调卫生间窗尺寸以满足结构要求。在各方的努力配合下,位移比,周期比【2】结果均在规范范围内,而且并未紧贴规范限值,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度及经济效益。
二、位移角严重不足
位移角【3】严重不足可以说是调整模型的最大问题,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限值为1/1000,而7度区的模型经试算,仅达到1/700左右,非常尴尬。
后由于别的指标也不满足要求,在模型中部能布置剪力墙的地方几乎都布置了剪力墙,结构梁在不影响门洞的情况下尽量加高,分户墙均做满,中间仅开了跨度1m以内的1800以上的高连梁,外圈墙厚增厚到350,内部墙厚200~300不等,位移角1/900左右,后由于建设单位微调了标准层户型,加大了建筑纵向(即长方向)尺寸,新增悬挑阳台及挑梁造型等,位移角又变差了。与建筑专业沟通,方案公司不同意大调整户型布置,只能微调了厨房门和个别卫生间门位置,保证结构梁与墙在建筑物的横向(即短方向)能成榀,成榀带来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风和地震引起的力均能成榀传递,结构各项指标变的越来越接近规范值,梁墙超筋数量至少减少1/2,位移角已经满足规范限值了。
三、精调模型
模型整体指标满足要求后只是完成调模的宏观指标了,还有很多问题仍然未解决,各种超筋梁,超筋墙,稳定性不足的墙,墙厚引起的公摊太大等一系列还需解决的问题。
超筋梁的解决除了加梁高能解决一部分外,更多的是调整墙布置来解决,这带来了一连串别的问题,浪费了很多时间,也还有几根梁迟迟调不过,或者按下葫芦浮起瓢,非常困惑,后与总工协商,又单独定案,检查模型,凡是连梁均改成混凝土强度等级同墙(模型有错误的地方),能满足图集锚固要求的原已点铰接的梁,尤其是一端是次梁的但是编号按照框架梁配筋的,次梁端铰接取消,这样位移角变好,振型变好,有些梁不再超筋;连梁抗剪不足的施工图采用加斜筋及交叉斜筋等来满足要求,不再纠结某一个连梁是否超筋,而是优先控制宏观指标,这样带来了很多明显的效果。
墙不足的解决相对比较简单,可以加墙厚,根据建筑专业要求,调整加厚墙的偏心方向,保证客厅卧室的净尺寸,满足户型的舒适度要求,墙厚的提高稳定性问题基本解决,个别仍然不满足的,墙端加垂直墙肢或加端柱,但是仅能个别加端柱,若端柱加多,结构形式变成框架-剪力墙了,就更复杂了,还得同步看倾覆力矩比值,控制结构形式满足纯剪力墙结构。
有些户型原方案图时布置有转角窗【4】,高烈度地区尽量避免,若和外审及相关专家沟通后同意布置,对应加强措施一定要做足,如约束边缘构件YBZ底到上均设置,转角窗梁高尽量做满(除窗高外均做梁),转角窗相关的墙避免设置一字或短肢墙,转角窗处板厚适当加厚,如150mm,板内设置斜向暗梁,避免地震时转角窗处破坏危急整栋建筑的整体结构安全度。
四、优化结构布置,确保综合效益
所有开发商都是逐利的,利润率肯定是要保证的,设计单位肯定得迎合市场,为此必须考虑综合效益,尽量降低公摊,减少建安成本,同时还得保证户型的经典性和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抗震抗风性。
在满足结构规范及各种图集的要求下,采取了如下几种优化方案;一是建筑底到上墙厚按照3~4段变厚度,由350mm逐步过渡到200mm或250mm,底部几层外墙因为计算需要取得很厚,内墙尽量减小厚度,尽量避免受力较差的一字墙和短肢墙,尤其注意的是,由于墙主要厚度不再是200mm厚(7度区一般都是200mm厚),故1.6m不再是短肢墙【5】的控制长度,而是需要满足8倍墙厚以上才行,这种错误容易由于设计习惯疏忽,最后再发现其他专业已经很难同意调整墙长;二是当墙体数量满足规范位移角要求时,尽量贴规范底限,如控制在1/1000,而不是1/1100,这种控制指标对于8度区的高层来说,节约成本效果非常明显,由于之前为了调整模型,梁高多1.2m以上,现控制指标贴限后,部分梁高可以减小,由于是标准层,节约成本较明显,同时减少梁高也会给各专业更多的发挥空间,尤其设备管线,如类似新风系统的排布会变得简单;三是一些板块较小的房间(如4.5m以内的),但上面有各种砌筑隔墙的,内部尽量不再布置次梁,次梁会影响建筑美观,降低居住品质,施工支模费用也较高,此种情况可以适当加厚板厚,隔墙荷载考虑足够即可,若是200厚长隔墙可考虑设置板内加强筋或板内暗梁传导荷载。
五、与各专业加强配合沟通
由于设计周期的变短,留给各专业的时间越来越少,在调模或施工图过程中,随时配合是非常必要的,当遇到结构专业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墙厚无法加厚,梁高确实加不了的情况,及时与方案公司和建筑专业沟通,多专业协调解决问题,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本例多次与方案公司沟通,在不影响整体效果的情况下,调整了卫生间窗高,取消了转角窗造型(沟通多次),减小悬挑阳台的净悬挑尺寸等,才共同快速的解决了调整模型中的几个痛点;若只是结构专业在7度区标准层的基础上硬调整模型,2周时间都会白白浪费,等最后确定方案后,结构专业时间已经不足,后期施工图质量肯定会差,错误率肯定提高。
结束语:综上所述,高烈度区与低烈度区模型调整差异很大,墙厚梁高等布置都非常考验设计水平,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精调模型,调模型时多考虑后期施工图是否能顺利绘制,如梁板配筋是否满足规范要求,不能都贴限,模型不红就认为完美,遇到问题及时与各专业沟通,不能闭门造车,最后辛苦加班换来的是施工图质量的下降。
参考文献: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1-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GB50010-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4]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11G329-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5]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 结构(混凝土结构).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