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土家

发表时间:2020/3/18   来源:《文化时代》2019年18期   作者:许艳红
[导读]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省  武汉市  430000
       
       
土家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支,是一个山地民族,重情节、讲礼仪、尚文明。随着世世代代的传承,形成了有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于武陵山脉、大山深处、湘鄂渝黔边,自称“毕兹卡”,乃巴人后裔。
        土家族无固定宗教信仰,故聚居于不同地方的土家族信奉不同的神灵。土家族人民勤劳善良、智慧聪明、能歌善舞,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一个有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有多姿的民族文化。
        其中土家族的婚嫁习俗是土家族民俗的特色之一。婚嫁前分托媒、合八字、订婚、认亲、报期和哭嫁六个主要阶段。
        托媒,即男方托媒婆到女方家里提亲,然后女方也可以托人到男方家里打探情况。合八字。若女方有意,则由媒人互通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男女双方八字若相契合,双方即可口头联姻。在“合八字”这一阶段我深有体会。据我父亲说,当初我父亲和母亲在“合八字”的时候说他们八字不合,可能会让女方丧命。但是由于父亲的执拗,也不怎么信算命的,加上父母感情深厚,任然定了婚。后来母亲在生我弟弟的时候不幸逝世,自此以后父亲悔恨终生,也因此相信了算命先生,经常拉我和弟弟去算一卦。
        定婚。八字若合,则可拿之,故定婚又称“拿八字”。由男方购置红色庚书,写上男方生辰,然后装在精制的拜帖盒内,由媒人赴至女方家中将女方生庚填入同一庚书,即算正式订亲。这让我们想起了当初姐姐订婚的情景。
        认亲。由男方选择日期备齐若干份猪肘、面条等到女方家,女方则邀约族人至亲齐聚堂屋。男方在媒人引导下称父叫母,呼姑唤叔。记得我表哥在认亲时,我也跟着亲人团到女方家庭,当时还封了红包,所以记忆犹新。在这一环节一般都会摆“香桌”。即婚嫁女方会摆若干桌子拼接到一起,上面会放各种零食水果,满满一桌,然后男方的重要亲戚会环绕而坐,其中必须有一到两个年轻女孩子,类似于伴娘。在此期间可以唱歌、聊天、玩游戏,旁边还会有女方的亲人倒茶供烟。结束后桌上的东西可以带走。
        报期。即由男方到女方家报告喜结良缘的日期。此后男方准备工作进入最后阶段。喜期前夕,男方备办彩礼。所谓“彩礼”,猪蹄是必不可少的,讲面子的男方,往往整猪相送,名曰“礼猪”。男方还需备办结婚衣物,若女方有兄弟姐妹,男方也会给女方的兄弟姐妹置办衣物。在我姐出嫁的时候不仅姐姐有衣服,我和弟弟也是各一套衣物。女方也忙着准备“陪嫁”,其间家具被褥、锅碗镜妆之物日渐增多,新娘更是刺绣裁剪,赶制被套枕巾及公婆的鞋袜。
        哭嫁。提到土家族哭嫁想必很多人都有所耳闻。是土家族婚嫁中的特色。哭嫁大多在婚前的十天半月之内,准新娘邀约邻近女友,帮忙做针线活。姑娘们边哭边做,哭而不悲,哭而似悲,哭中寓乐,似哭实乐,唱哭间杂,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哭声悠扬宛转,极富乐感,流露出土家族姑娘的天真率性。其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祖人等等。这一习俗说实话在我的家乡巴东是没有的,很多土家族聚居地区都汉化了,一些习俗也会稍有改变。
        男方迎娶新娘在当天返回的称为“娶登门亲”,但也有因男女双方相距较远,男方迎娶队伍需在女方住上一宿第二天才回的,这就叫“娶隔夜亲”。个别地方即使双方相隔不远也有“娶隔夜亲”的。解放后,鄂西的乡村仍然有“哭嫁”、“陪十姊妹”等婚嫁礼俗遗风,只是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且礼数渐淡,尤其在城镇现已基本消失。
        土家族也有闹房,闹房时,有的随声附和,有的故意刁难。总之,闹新房是青年人的一件有趣活动,闹得人人欢喜,个个高兴,直到新娘将已准备的各种物品给大家送完为止。。夜深人静的时候,闹新房的人逐渐散去,圆亲娘引来一个童男儿,要童男儿亲手揭开用红纸封盖的马桶盖子,抓出放在里面的糖果。

然后往里面撒一泡尿。土家族人认为“童子尿”是世界上最纯洁之物,可以带来吉祥。婚后次日早晨,新郎、新娘还要给宿客长辈敬茶,夫妻双双为长辈敬茶。新婚三朝,新郎新娘则要回娘家省亲,俗叫“三朝回门”。回门要带猪腿、团馓、糖食、酒等礼物孝敬父母。回门,不论远近,一般要当天去,当天圆。回时,女方父母要给新婚夫妇打发钱,并教他们兴家立业,夫唱妇随,白头偕老。
        土家族的婚嫁习俗彰显了土家族的文化,也折射出土家族的民族特质,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送彩礼”、“合八字”是糟粕,而“陪十姊妹”、“哭嫁”等习俗中所彰显出的文化精华,则应该毫不犹豫地传扬与吸收。
        土家族丧葬也有自己的方式,逝者死后会找算命先生选定合适的日子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的地方,然后召集亲人帮忙喊上亲朋好友相聚,来祭奠亡灵。在这种仪式上会有很重要的一个人来安排主持,比如说安排酒席、叫人倒茶、找烟,来保证整场仅仅有条。直系亲属则要负责端茶倒水、献烟、上菜。一般地点在死者家里,会搭建帐篷,冬天会生大火,亲朋好友往往坐在备好的板凳椅子上,或者围绕火堆而坐,聊天拉家常。一般一到三天后,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将逝者棺材送到埋葬地。在送之前会开馆,亲人可以前去观看以铭记于心,不忘亡魂。沿路会放鞭炮爆竹,入土之后会放鞭炮,亲人会献烟。
        “跳丧舞”是土家族丧葬的重要的习俗之一,也叫“跳丧鼓”,土家语叫“撒尔嗬”,是土家族的特色丧葬仪式舞蹈。在我们当地是人死后必须的仪式。分掌鼓者和舞者。掌鼓者掌握节奏,负责击鼓唱和,是最主要的人,相当于“主持人”。掌鼓者通过鼓心、鼓边、鼓沿敲击出富于变化的鼓点,边击鼓边领歌。跳丧舞舞姿狂放,随着击鼓者的指挥,不时改变舞姿和节奏。跳丧舞的人一般为两个,四个或者六个,多为四个人,两两对跳。起跳、换位、击掌,简单的舞步,却是高昂的唱调。
        跳丧舞从音乐、舞蹈到歌词内容,少有悲伤之感,音乐高亢欢快,舞步健美勇武。跳丧是“欢欢喜喜办丧事,热热闹闹陪亡人”,只有“走顺头路”即寿终正寝的人才有享受跳丧的资格。如父母尚在而晚辈先去世,除非已有儿女否则不能“跳丧舞”。在我们当地,人死后,亲人都要赴往死者家里,晚上围绕着“舞者”一起观看,以前大多在晚上才跳,但是现在诞生了很多“红白喜事”的“歌舞团”。
        因为现今汉化深入,很多男丁都没时间去学习这个丧舞,而有些人则为了使这个习俗的传承发扬,将之改编强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撒尔嗬”。其中最早的一支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并获得了奖项。而现在一般的丧事都会邀请专门办“白事”的歌舞团,其内容不仅更加多元化,还有主持人来主持互动。让人们不因亲人的逝世而悲伤,也能让逝者安息。是土家族笑对生死的一种表现。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在土家语中“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在解释意思的时候又往往加之“土”字以显示土家族,“土花铺盖”被土家族视为智慧、技艺的结晶。土花铺盖,最醒目的艺术特征是丰富饱满的纹样和鲜明热烈的色彩。土花铺盖的图案纹样包括了自然物象图案、几何图案、文字图案各个大类,其共同的特点,一是几何图案占着较大的比例,即使是那些取材于自然物象的描写性较强的图案,为适应彩织而化成了由方形、三角形、直线等图形和线条所剪裁组成的几何图形。但事实上我的家乡一带基本上看不见这种土家织锦,若不是当初去了解过土家文化,也不知道有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现在都是和汉族基本没有差别,布料都是用的市场上的布料,父亲一代的人会用布料做鞋。这种鞋穿着舒服,耐穿。做的好的鞋子甚至可以穿好几年。在我小的时候,父亲还会穿草鞋。这种草鞋是用稻草编制的,夏天就相当于是凉鞋,一般男性才会穿,女性基本不会穿,会磨脚。但这种草鞋也不算是土家族独有的。
        作为一个土家人,深受土家文化的熏陶,土家族世世代代的传承有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我深感骄傲。民族团结一家亲,我们都是伟大的中华民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