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淠史杭灌区内的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期,加上多年来水利老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出现,矛盾问题凸显,使我们的管理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机遇,只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新理念,才能破解灌区面临的治水难题。
【关键词】 治水 理念 管理 优化 配置
1.更新思想,统筹谋划
1.1转换思维
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需要现代思维,现代思维的核心是创新和前瞻,由静态的、片面的、封闭的传统思维方式转向动态的、系统的、开放的思维方式,思路要开阔,方法要灵活,要因地因人制宜;二是工作方法要从经验性向科学性转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现代科学理论为指导,形成符合本单位发展的新思路。当前治水工作任务和治水的矛盾已经转变。淠史杭总局结合实际,提出了12355的战略安排,灌区建设管理迈上了新征程。这既有短期目标又有长期目标的部署;既要推进现代化灌区的建设,还要考虑建设节水型灌区;既要以行政手段推动,更要积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推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既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协调解决水问题,还要加强水功能区管理,生态用水及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管和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
1.2践行新理念
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人水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标志。这给我们灌区水利工程管理指明了方向,不仅要护住一渠清水,更重要的是做到节约用水,合理配置、保护水资源,把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当前的关键环节是节水,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由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约用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也是灌区管理者的新任务。以水资源“空间均衡”指导灌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灌区水资源承载力相匹配适应,统筹上下游用水、生态补水和粮食安全。根据水雨情、工情和天气变化趋势,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确保防洪安全和工程安全;统筹考虑雨洪资源利用和非灌溉期水库发电尾水的调配。在随着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推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是农业的发展方向。旱改水,水改养,追求更高改经济效益,是市场调节的趋利性决定的。这给单位管理带来巨大挑战,破解难题,要领会贯通习近平总书记的新理念。首先要理清治水思路,转变人们的治水观念,树立现代水利新观念。第一要放弃“根治水患”的“雄心壮志”,树立科学防治的观念。水患是不能根治的,因为防治体系能防百年一遇的灾害时,遇到百年一遇以上的灾害仍不能解决问题。治水要根据地球大气候的变化、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因势利导,按自然规律办事。第二是要抛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防治方法,树立定高标准,分部实施的战略思想观念。第三是转变“小水利”的观念,树立“大水利”的观念。充分认识水是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双重属性,加快转变水利发展方式,全面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推动传统水利向安全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环境水利、文化水利的转变,实现灌区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第四是转变水资源短缺就是水少的传统观念,树立新的节水和资源优化及山林水湖草整体观。第五是转变重目标效益和行政区域利益的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全流域综合利益为目标,重长期生态经济效益的观念。第六是转变水利管理是行政管理的观念,树立水利管理法制化、市场化的新观念。
2.践行治水新理念几点建议
2.1 在践行“节水优先”上,广泛宣传节水意识。
通过各种平台以及与地方政府对接,开展宣传活动,树立水资源和水危机的意识,对灌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一错误观念进行更新。要树立水是不可替代的生存资源意识,水资源的短缺不仅影响到农业的发展,也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因此,必须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上游用水过量,下游必将减少用水。年初编制用水计划,更要在实施过程严格控制。通过宣传教育,使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由政府、部门、行业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按照相关节水法规兑现奖惩,调动广大基层干部和全体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只有群众参与并遵守规则,才能解决水资源在地域上分配不平衡问题。管好工程,杜绝跑冒滴漏,还要注意“指尖”浪费,严格精确地操作,及时养护维修,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体现节水意识。
2.2 践行“空间均衡”,提高灌溉供水管理水平。工程管理是灌区管理的基础,灌溉供水管理是灌区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管理环节主要指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和进行适时灌溉预报,在灌溉引水中做到动态控制,确保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首先及时了解灌区的种植结构和用水组成,编制用水计划。其次提高灌区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购置必要仪器设备,进行必要的准确计量。再次在过程中要实施监测,做到掌握每一个放水口的实时需水状况,做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2.3践行“系统治理”,自觉融入流域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阐释了水资源与其他自然生态要素之间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水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水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有机构成,同样要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协同。我们只承担了系统治理这条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水资源的管理和配置。但链条上任何一环都不能缺失或损坏,我们更不能把最重要的一环脱节,使生态建设后继无力,应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抓手,通过各级河长办,凝聚各方合力,统筹解决河渠问题。特别是以往遗留的违章建筑、乱围乱堵、非法侵占等问题,维护河渠生态健康。积极探索和拓展水利工程生态保护作用,为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发挥防洪、供水、灌溉等作用的同时,提升工程的生态保护功能,弘扬水文化,打造水利景观,改善居住条件,充分发挥其基础和主力军作用。着眼人水和谐,实行统筹治水,在规划建设水工程的过程中着力提升艺术品位,强化文化功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使其成为防洪工程、供水工程,还要成为生态工程、文化工程、景观工程,在大兴水利的实践中,为全灌区人民营造亲水休闲、陶冶情操、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美丽家园。
2.4 践行“两手发力”,做好地方政府的参谋。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因为目前灌区条块结合的管理体系,由总局和地方专管机构的总干渠、干渠及部分分干渠管理水平较高,职责明确。支渠以下由乡镇、村管理,大部分处于有人用无人管,用水效率低下,尤其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更要在工程运行管护上舍得下功夫。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的主体,落实管护责任。要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多元化发展,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管理与服务效率。探索新的的种植结构与水价构成,建立与种植结构和管理成本相适应的价格体系。
3.改变防洪理念,构建人水和谐新关系
新时期的防洪减灾思路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洪水灾害风险进行管理,调整人与水的关系,对江河的整治由过去以防洪为主要目标逐渐转变为以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改善环境及生态系统等多目标的综合整治,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协调流域内人与水的关系,构建人水和谐的社会。给洪水出路,洪水才能给人留出路。主要是清理行洪通道。保持渠道一定的水位,既能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保证鱼类洄游繁殖,还能抑制水草生长,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作者简介
张习明,男1971年10月——,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建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