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龙溪密溪小学,浙江 台州 317600)
摘要:解题能力是核心素养下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对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学习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找到学生解题能力低下的原因,从而可以“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找到提升解题能力的途径,助力学生提升数学学习水平,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让学生带着极强地学习兴趣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当中,为教师构建高效化的数学课堂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基于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就有效提升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能力;策略探究
引用某位著名数学家之语:“知识不是硬性灌输给学生的,一位优秀的传授者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引领学生进行反思,而不是磨灭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小学数学知识亦是如此。因此,在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之时,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与反思的过程,呵护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正确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和水平,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之路上可以行得更长、更远。那么,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一、小学数学解题中常出现的一些错误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会在解题之中出现一些典型的错误,这些错误的出现,影响着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建构。具体错误如下:
1. 审题有误。小学生最常出现的一种错误就是审题出现错误,审题是学生解题第一步,更是学生进行计算之前的重要一步,若一步错便会步步错。部分学生出错的原因便是喜欢用惯性思维去理解题意,出现“一看开头,就知结尾”的情况,殊不知,题型已然变了,因此,学生计算的方向便出现错误。如:“某邮政运货车,车厢是长方体。从里面量长30dm,宽25dm,高20dm。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学生一拿到题之后,以为该题的容积是要求多少立方分米,便开始做题,最后忘记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转换,导致问题的出错。还有的学生做题出错,往往是其中的数量关系没有弄清或者数字没有看清出现错误(如,将宽25dm,写的时候写成2.5dm),导致计算失误,解题失败。审题是学生迈出解题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细致审题习惯的培养,让学生迈好第一步,为解题打好基础。
2. 受其他无关条件的干扰。学生在此解题过程当中,往往将所有的已知关系联系起来进行解答,熟不知其中的数量关系已然“变质”,并非所求得的解。如:“已知璐璐带80元钱去超市购物,她买了20元钱的小零食,买了一瓶酱油13元,买了一瓶洗发水27元,请问她去超市一共花了多少钱?”在拿到题型之时,学生受无关条件的干扰,将所有的已知条件都放到其中进行计算,殊不知,题型是让解决一共花的钱数,也就是说不要直接用80元减去所有花过的钱,这个得出来的是剩余的钱数,而非一共花的钱数。学生需要将买过的物品进行相加即可,即20+13+27=60(元),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受思维定势和题意中无关条件的干扰,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提升不了。
二、有效提升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具体策略解析
1.培养细致审题的习惯,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并培养学生细致审题的习惯,让学生迈好第一步,为学生开展接下来的计算奠定坚实基础。首先,不以思维定势为主,坚决将题型看完,认真读题,掌握其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未知条件,去解决数学问题。若要是面对相对复杂的题目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画图或者是直接简单粗暴地写出已知条件和需要求得的未知条件,为学生正确解答问题奠定基础。如:“饭店举办店庆活动,凡来就餐所点的菜品统统7折。已知其中的一道炭烤羊排现价是210元,问原价是多少钱?”学生若想把握其中的已知条件,需要在读题中明确“统统7折”的意思是现价是原价的7折,问题所求的未知条件便是原价,也就是单位“1”不知道,需要运用除法去解决问题。学生只有正确的进行审题、思考,那么其中的数量关系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进行相关的回答,提升学生的解题正确率。
2.细读问题,巧妙排除干扰项
认真读题,排除干扰选项是学生理清关系的重要步骤。在学习活动当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清其中的数量关系,排除干扰无用的选项,尤其是面对已知条件比较多的题目之时,学生需要“抽丝剥茧”,找到相关的条件,排除无关条件,这是有效提升学生解题正确率的重要一步。如“社区兴起“筑梦”活动,需要捐书援助偏远地区孩子,一共捐出图书15600本,其中故事书是2000本,是科技书的五分之四,文艺书是科技书的四分之三。求科技书和文艺书一共有多少本?”在读题过程中,学生需要排除的干扰选项便是“一共捐出图书15600本”,若教师直接帮助学生排除问题干扰选项,今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学生还是会犯同一种错误,为避免出现此情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问题的结果入手,实施逆向思维,也就是说题型中需要求知未知项科技书和文艺书一共多少本,那么就需要求得科技书和文艺书的具体本书,才能够进行相加,得出一共所少本书。题干中有重要的已知条件,便是“故事书是2000本,是科技书的五分之四,”“文艺书是科技书的四分之三”。从第一个关键已知条件中可求得科技书多少本,即2000÷4/5=2500(本);然后借助这个已经求得的未知条件和第二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得文艺书的本书,即2500×3/4=1875(本),最后将两个进行相加,便得出一共有多少本了,即2500+1875=4375(本)。通过此方式,学生在进行计算之时,便未触碰已知条件的干扰选项,直接从已知条件中选择出相应的条件进行正确计算,有效提升学生解题的正确率。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解决,不论错误的大小,需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解题过程,以保证学生的解题正确率,为教师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解题策略表达的实践研究[J].元明委.课程教育研究.2019(06)
[2]探讨在小学数学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的策略[J].王细娥.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
[3]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侯述华.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