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2018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科研立项课题(“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共生论视域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主持人:陈民
摘要:在当前众创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需紧抓创业教育,实现能力本位、德育其中、实践为重的教育要求,但创业教育离不开创业文化这一驱动力的推进,创业文化的融入更可丰富创业教育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逻辑存在。高职院校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化共生发展,已然成为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上应充分明确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的共生关系,在二者之间构建相辅相成的共生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文化;创业教育;共生体系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所趋,是高等教育改革所向,是发挥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责任的应然之举,更是满足众创时代人才需求的必然之径。而创业文化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将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充分融合,才能发挥创业教育实效,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新常态发展所需。高职院校作为一线技能人才的输出基地,在创业教育上应切实将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内容、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等文化内容融入其中,加强创业文化建设,以创业文化为催动剂,助力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本文从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内涵出发,从教育目标融合、文化要素融合、建设过程融合三方面初步构建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融合共生体系,并提出通过导入企业文化、依托校园文化、植入创业理念、优化创业环境等方面提出构建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融合共生体系的保障机制。
一、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共生的现实之需
(一)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的内涵
创业教育在内涵界定上,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定论。王清、柳军等认为,高校创业教育是融入于专业教育之中的,依托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实践的,以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教育活动。叶主认为,创业教育是指导开放性教育发展前进的指南,不仅是现代化教育理论与办学精神的反映,更是新型教育内容与教育模式的体现,促使高校教育从传统的重业务培养、理论灌输、知识传播向重思想教育、社会实践与技能培养的新型教育模式的提升与转变。本文基于学术界相关内涵界定,结合高职院校教育要求,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定义为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文化的高素质创业型人才,其中既有创业知识的教授、创业技能的传授,更有创业意识的引领、创业品德的培养、创业心理的磨砺,创业教育的根本并不仅仅囿于培养成功的创业者,更在于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敢于争先的创业型人才。
创业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组成,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具有极强的带动性、引领性与辐射性,直接并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与行为发展。创业文化具体指与创业相关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体系与创业文化氛围,个人或群体在创作价值、获取财富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理念、思想观念与心理意识、精神价值。现如今,创业文化已成为引导创业人群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发展变化的价值纲领。具体而言,创业文化主要有以下特点:其一,直接影响人的主观意识,及外部客观环境;其二,通过个体与组织分享直接影响整个群体;其三,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创业文化的表现形式。
(二)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并积淀下的知识体系与社会规范。而创业文化是个体从事开创性事业、开展开创性活动的价值指针、观念意识指向、心理思想意识等,是谋取经济利益过程中养成的群体性文化。创业文化对于大学生创业活动有着积极地引领的作用,创业者所接受的文化理念与文化熏陶直接催生创业行为,其中的文化内容、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更是创业活动的先导。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阵地,开展高质量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切实需求,但在现实的创业教育中往往呈现出知识教育偏差,过于注重应试成绩而忽视素质提升,注重技能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创业意识的激发与引领,大学生创业文化素养偏低。因此,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活动亟需创业文化这一理论导向的调适与引领。因此,创业文化与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发展基础与理论支撑,是推动创业教育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
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开创性素质的活动,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升华与拓展。培养学生形成开创性素养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人的个性与才能,激发人的智慧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综合提升人的素质,即人的精神意识、思想品质与知识能力。创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开创性的思想意识、精神理念与心理素质,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然而这些都是创业文化的基本内容,是创业文化的归旨。此外,在社会人才需求上,更需要具备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全民性人才,而单纯的创业教育无法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因此,创业教育的完善离不开创业文化,创业教育是不能脱离创业文化而独立存在的,两者是相互统一、互利共存的融合共生体。
(三)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党中央明确提出全国高职院校要全面贯彻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方针,而要真正落实这一方针政策必须要强调支持大学生创业,大力弘扬创业文化。而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是当前高职学生的普遍个性特征,面对一直严峻的就业压力,让更多追求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着手研究并实施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形势,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具备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他们既可以去找合适的岗位就业,又能够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寻求更好的自我发展机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创业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所必需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素养的情怀教育,是学生成才成长过程中创业精神塑造的必然路径,它是弥补传统教育缺陷的现实需要。创业教育的主渠道是创业文化建设,包括创业意识形态、创业知识体系,创业精神风貌、创业文化氛围和创业制度体系等五大内容。创业教育和创业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开展创业教育能够使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法深入大学生心灵、积淀成就素质、传承铸就文化,对高校创业文化建设起到有力、持久的推动作用。作为我国先进文化传承与发展主阵地的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背景下,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共生论视域下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融合模式
“共生”最早是生物学范畴概念,是生物间高度发展的关系,即两种生物间互相依存、相互利好的生物种间关系,这种关系是联合共存、缺此失彼的紧密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种共生思想被引入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之中,其中“缺此失彼”的关系被剔除,“融合”关系被引入其中,即“共生融合”,换言之,相互依存、通力协作、扶持交融。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看似两个不同概念,但二者存在诸多共生共融之处,二者相互交融,相互支撑才能协调统一、互利互进、共同繁荣。
(一)目标融合
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趋于一致,一致的目标是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实现深入融合、和谐共生的基础与前提。高职院校的何种教育形式都需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为导向。
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建设亦应如此,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愿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贴合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中实现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共生,使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基于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建设上可将诸如诚实守信、务实经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等创业精神融入其中,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掌握经贸、营销等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同时具备积极的思想道德品质、全面的文化知识素养,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协调组织等创业基础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宜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要素融合
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要素是推动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融合共生的主体介质,因此,要实现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的融合,应从上述要素融合着手。首先,师资队伍上,组建一支具备高学术能力、丰富社会经验、开拓性思维、专业性创业技能的师资队伍,实现创业教育师资与创业文化师资队伍的融合统一,将创业文化贯穿于创业教育始终。其次,课程设置上,把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充分融入课程体系之中,譬如,在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基础上,基于社会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要求创设创业文化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将创业文化与创业理论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创业文化与创业教育的相互交融。
(三)过程融合
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的深入融合还要将其渗透于教学活动、实践训练等全过程之中。第一,在教学活动中,基于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的建设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手段、实施考核评价,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的结合,利用通识课与选修课开展递进式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实施翻转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新型教学方法,学生把握主动权,使学生更乐于探究创业文化与创业教育内容,既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又能不断提升创业素质。第二,在实训活动中,针对当前创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素质的问题,通过创业教育开展多项实践实训活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创新创业意识与创业思维;通过创业文化建设创设素质养成活动,开展创业文化竞赛、创业文化论坛、专家讲座、创业主体沙龙等以创业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向学生灌输创业精神、创业理念等基本的创业文化内容。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共生的实现路径
(一)关注企业文化,构建崇尚创业的价值观念
人们在从事创业活动的背后,有一种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社会文化作为支撑,它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及其师生群体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的形成。它更是一种不可超脱的社会力量,以其特定的方式使社会创业文化意识转化为高职生的创业意识,产生创业行为。因此,构建崇尚创业的社会“强势文化”,是当代高职学生创业观形成的基础。高职院校的学生创业要取得成功,必须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参加企业活动,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活动,创建自己的产业孵化基地。定期邀请本地创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做专题讲座,给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企业家的机会,通过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创业精神和创业法规等教育,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调动学生的创业热情,拓宽学生的创业视野。因此,导入企业文化,关注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企业文化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二)依托校园文化,营造形成特色创业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可通过校园社团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在各类活动中积淀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形势,丰富创业文化内容,切实有效的将创业文化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使创业文化成为培养学生养成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精神的温床。另外,可借助校广播台、校园网、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校园论坛等进行创业文化的宣传,扩大创业文化在学生中宣传广度。学校可与校外企业联合,开展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比赛过程中深化创业教育内涵,深化学生与创业文化的理解。另外,可组织学生到创业成功企业再加实习活动,切身感受创业成功企业的创业文化。邀请创业成功人物到学校开展讲座,向同学传授成功经验,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思维,使学生接触到的创业文化更具实践性与指导性,强化学生创业意识。例如,在学校开设创业文化园,邀请当地创业成功典范讲述创业史;还可依托当地商业博物馆,为师生开辟创业文化传播平台。
(三)植入创业理念,引导专业文化课程体系改革
改革传统的高职课堂教学,融合创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高职课堂的教学实效,提高高职生的学习兴趣,启发高职生的创业思路。课程教学中体现专业的教学理念,运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企合作等形式,积极扶持有创业倾向的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培育学生的创业技能,实现学生创业,经营企业的最终目标。课程教学中融合创业理念、创业内容,把创业教育直接纳入专业知识的领域,将专业文化扩展为创业文化,形成融合创业文化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性教学活动,形成完整的创业文化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创业活动中受到启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学生创业理念的形成仅仅靠创业教育传授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应依托学生的创业实践教育。通过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创业的实践中去。
(四)优化创业环境,完善融合共生体系的保障机制
在众创时代下,高职院校可充分依托先进良好的社会创业环境,全面整合创业教育资源,优化高职院校创业文化环境,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完善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的融合共生体系的保障机制。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搭建创业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可深入与企业合作,建立创业实训基地,如创业园、创客中心、创业梦工厂、创业大本营等,为创业教育、创业文化提供实践发展空间。其二,构建创业教育、创业文化融合发展保障体系,充分调动政府、社会、高校在大学生创业中的支持作用,政府极大政策扶持力度与经费保证力度,为大学生创业减少发展壁垒,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扶持,促进大学生创业质量的提升;社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宽容的发展空间,社会企业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帮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效帮助;高校除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外,还要对毕业生创业给予一站式帮扶,给予学生创业项目以资金帮扶,解决学生创业经费不足之忧,帮助学生更好地孵化企业,使大学生“敢创业、创成业”。
四、结语
基于创业文化维度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共生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切实需求,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共生体系的构建上,要充分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特色,从教育目标、要素、过程三方面进行融合,基于高职院校资源优势,搭建创业实训基地,优化创业环境,联合政府与社会力量,整合创业资源,完善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合力打造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朱广华,陈万明,沈召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文化与创业政策的反思与调适[J].高教探索,2015(06):122-128.
[2]丁钢.高校创业教育的文化诉求与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5,9(04):6-10+23.
[3]董静.关于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文化体系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2(14).
[4]赵志军,以创业教育带动创业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
作者简介:陈民(1982-),男,浙江天台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管理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