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八一学校,黑龙江 伊春 153000)
摘要:本文通过为什么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并以其重要性说明这点,阐述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其中用到以课本的某些实例来如何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方式说明,最后得出目前我国教育,特别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品德;实施;教育
一、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是开发青少年的潜能,训练和提高其生理、心理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核心,以社会文化的传播和创造为手段,实施德、智、体等全面协调的整体化教育。
(一)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学科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情感思想目标是通过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处理和传输过程中,帮助学生和初步建立起对信息的感性认知,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和素养。据此,教师在进行有关的教学时应注意充分地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着的情感因素,恰当地插入一些能激发学生情感的事例,使学生能从中受到熏陶,逐渐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追求,形成价值观念,直至“内化”成品质。信息技术课作为技能课,偏重于实践、侧重于操作,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如果把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结合起来,穿插、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就能使信息技术学科中可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
信息技术内容中可渗透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信息技术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比如:中国的算盘是最早的运算工具;中国研制的巨型计算机神威系列、银河系列性能都挤身于世界前列。再比如:我国互连网的发展非常迅速,粗略统计我国拥有的微机已达四千万台左右,网民的数量已达两亿多,位居世界第一,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要结合事例激励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科学精神、态度和探索方法的教育。在教学内容中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适宜地介绍科研过程、科学工作者的创业历程来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对学生进行科学品德教育。
(3)遵守纪律、遵守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法规教育是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尤其在学生世界观逐步形成、发展的阶段更应培养法律、法规意识。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在享受信息技术成果的同时,要自觉保护知识产权,遵守《软件保护条例》,抵制盗版软件。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更要学习《信息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要教育学生不制作、不传播计算机病毒、恶意文件等。
(4)团结、友爱、互助品德的教育。告诉学生信息技术发展是多学科共同推进的,许多人共同研究的,美国微软公司能有今天的辉煌成就主要靠的就是其协作精神、团队力量;互连网上海量的信息是靠大家共同来维护的;在线答疑、在线诊断也开辟了远程互助的模式。教育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作为一个现代人要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要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
(二)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渗透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能都得到提高,这门学科不是专门的思想品德科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既要让学生把知识、技能学好,又要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渗透以下几方面教育:
(1)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来源于不断地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可以通过学习软件的使用,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实践中思考、创新。
(2)爱护公物、维护公共卫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信息技术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爱护公物、爱护为我们服务的机器,不要砸键盘、不要拆鼠标器,不要拽线缆,可以让学生互相监督、互相提醒、互相帮助。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恶意开关机、猛敲键盘鼠标、随意删除资料、乱涂乱画、撕掉标签、甚至于用尖锐的东西弄坏微机箱等破坏公物的行为,也出现了上课吃口香糖、乱丢果皮字纸、随地吐痰等破坏公共卫生的现象,还有上课大声喧哗、沉迷于电子游戏之类的不良行为。
(3)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开展小组协作活动,有网页制作小组、程序编辑小组,有各种竞赛,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多样的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友爱、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品格,也培养其竞争意识、协作意识。一旦有同学在信息技能竞赛方面获奖,就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多下工夫、多钻研,让学生有成就感。
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思想品德教学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渠道,在当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信息化社会中,它必须改变原有知识性德育(通过对道德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一统天下的局面,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增强其实效性。因为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符合小学生具体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实际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变为学生可自主建构的认知,有利于道德的生成和发展。再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明确指出“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本身就要求变革人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代之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以及相信人固有的强大学习潜能的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在多媒体、网络技术下的思想品德教学会呈现怎样的新特征?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思想品德教学在多媒体、网络技术下呈现出的新特征对传统教学价值观提出了质疑,它改变了以传授道德知识为主任务、记忆道德知识为结点的旧观念、旧模式,突破了功利主义的狭隘视野,把教学聚焦点由“教”转向“学”、由“结果”转向“过程”、由“知识”转向“能力”,打破传统的标准化、封闭式评价方式,以学生获取信息、创造知识的可持续性发展为衡量尺度,关注人的价值的实现,满足人的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对学生完整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九十年代要实现"两基"、"两全"的教育目标!”这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经明确提出。要实现这个目标,仅靠传统的方法很难凑效的,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手段,尤其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在小学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实践证明,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将有力地促进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有力地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更新,并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模式,实现学习的主体化、多元化和社会化。这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各类人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J].张宪亮.考试周刊.20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