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秭归县九畹溪镇初级中学,湖北省 宜昌市 443623)
摘要: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理应担当德育教育的重要角色。因此,做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把德育教育作为地理教学中的灵魂,自始至终将德育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之中,让地理课堂成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教育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是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体会地理的价值,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中国地理的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我国的疆域、人口与民族、气候、资源、河流与湖泊、交通、经济、中国区域地理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形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培养爱国热情。我们地理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应注意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把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渗透德育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下面以湘教版八上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为例,简要说说教学中德育的有机渗透。
我国的地理位置可从半球位置、大洲大洋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四个方面来说明,并且都需要落实到地图上。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特点正反映出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为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的认识,可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地理位置进行比较。如,通过与俄罗斯、巴西比较,可凸显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通过与日本、哈萨克斯坦比较,可凸显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我国地跨热带至寒温带的纬度位置,为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经济提高了有利条件;海域辽阔、海岸线绵长、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领土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与众多的邻国发展边界贸易。通过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评价,对我国辽阔疆域的介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之情和兴国之志,以及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责任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学生必须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行政中心、轮廓等,并熟记各省级行政单位在祖国的位置。我国采用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行政区划,还根据需要设立了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很多城市正在面临着人口膨胀的问题,而人口膨胀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出现环境污染、治安恶化、就业困难等问题,通过学习地理知识,让学生们知道人口膨胀导致的恶果,从而使我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得以更好地发展,这样便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也知道了人口膨胀给环境及社会、经济带来的严重危机,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使学生们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我国2010年人口总数为13.7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人口政策,我国已实行30多年了,很多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如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为负数),所以现在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以缓解人口老龄化,让学生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口观。
通过中国的民族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我国的各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政策,理解各民族互帮互助、和睦共处,组成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从而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讲解独特的民族风情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和侗族风雨桥等,展现出我国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祖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也是各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少都是祖国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祖国的昌盛,需要各民族团结协作,创造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初中地理知识对德育的渗透,是一种创新型的教育方式,它既能让学生学习、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还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这样一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使青少年能自主地学习,培养自己的个性,积极健康地发展。中学阶段,正是人生中性格塑造阶段,良好的性格是成才的基础,成功的保证。应试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已经越来越明显,然而,要改变这些弊端,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方式,尽量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倡导个性化教育。初中地理中对德育的渗透,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们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这样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能在教学中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使学生能独立思考,不再只是照搬照抄。作为初中地理的德育渗透教育,着重的是更加具有科学性和人性化的教育,不仅仅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们的成绩,更着重培养学生们的思维创造能力,并且运用灵活的方式和创新的教育方式,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地理学科的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借助学科优势进行道德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题,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包含着众多的德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渗透只是手段,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目的。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使德育溶于教材,让德育之花在地理课堂绽放,教师除了有极大的热情,广博的地理知识,高超的艺术,较强的德育能力,还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的讲授,又要注意德育的有机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素质,塑造优良品格,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1]马艳丽.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158-159.
[2]王志强.让德育之花开在初中地理课堂[J].成才之路,2014(1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