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青少年犯罪预防一直为社会所关心,如何做好青少年犯罪预防,降低青少年犯罪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提出加强家庭教育、做好学校监管、完善社会机制的方法,从而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教育监管;社会影响;有效防控
1.前言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趋严重,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伤害,给社会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敏感危险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有效的教育引导青少年,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2.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趋势
2.1犯罪冲动性与模仿性
从生理上讲,青少年处在长身体时期,人体在形态与机能等方面都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从思想上讲,其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对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认识还不够清晰;从心理上讲,他们的心理发育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这个阶段,青少年极易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容易因外界的暗示和诱惑,做出冲动或过激的举动。
2.2犯罪暴力性与手段残忍性
从青少年犯罪情况来看,未成年人在寻衅滋事、故意伤害、强奸犯罪等暴力性犯罪统计中居高不下,抢劫、偷盗等财产性犯罪在犯罪总数所占比例中也较大。其中,抢劫、强奸、杀人、伤害四类暴力犯罪案件,更是高达青少年犯罪总数的43.5%。
2012年4月13日,湖南衡阳一位12岁的少年因偷偷上网被表妹发现,怕被大人训斥,就一刀捅向了9岁的表妹和受惊吓的4岁的表弟,连杀两人后,躲在防盗门后,待姑姑回家又趁其不备对其连捅20余刀。一天之中连杀三位至亲,其暴力程度与残忍程度很难让人相信是一个12岁的孩子所为。
2.3犯罪低龄化与心态成人化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初始年龄与七十年代相比提前了两至三岁。据统计,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中,不满14岁以下的人员犯罪比例极高,占57%左右。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中均是不满14岁以下的人数多于14——18岁之间的人数。而且,青少年的犯罪方式,逐步由过去的盗窃型,向抢劫杀人等极端化方面发展,由简单的冲动冒险向预谋性方向发展,由愚昧型向成人化转变。在作案上他们注意伪装、破坏现场,转移赃物,会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
2019年10月20日,大连10岁女孩王萱被杀身亡,小女孩胸前被砍4刀,身上有多处被殴打过的淤青。杀人者是年仅13岁9个月的初中生蔡某,案发后,他两次主动找王萱父母搭讪,还在聊天记录中谈到“我害怕啊,怀疑我了,我的指纹咋整,好像确定了是小孩干的,我虚岁14岁”。从蔡某的表现中,明显看出他知道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依法将不被追究刑事责任。幼小的年龄与对成人社会规则的掌握令人不安,其心思缜密、淡定自若更让人不寒而栗。
3.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3.1家庭因素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极大的,青少年的绝大多数行为都直接受家庭的影响。在教育方式方面,有的父母对于子女疏于管教,缺乏对他们思想品质的教导与行为的规范,缺乏对他们生理状态与心理状态的关心,盲目认为青少年只要不惹事生非,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一定会懂事。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缺乏必要的管理与约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薄弱。这样的青少年,可能会养成骄纵横行、目无法纪的行为方式,在一些不良影响的诱导下,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的父母对子女采取溺爱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百般呵护,对其要求尽可能的满足,甚至对于子女的缺点、错误也存在包庇袒护,对其已经表现出的错误行为也不加约束。这种溺爱式的教养方式最终会导致子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具有特别强的自我意识,自私自利并且不求上进,容易争强好胜,一意孤行。有这样心理特征的青少年,在平日被呵护的状态下可能不会有异于常人的举动,但是一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会采用报复手段对付他人,极易发生违法犯罪的问题。
还有的父母采取高压的态度对待子女,在日常的教育方式中采取打骂、训斥以及责罚的方式。生活中也较多地关注子女的学业问题,而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关注度不够。这种粗暴、蛮横的教养方式不仅会导致子女性格偏激,逆反心理严重甚至形成一定的心理创伤,而且还会造成父母与子女间的隔阂增大甚至对立。这类青少年容易心理压抑,一旦遇到冲突性情境,就会通过暴力方式来解决问题,甚至发生违法犯罪的问题。
3.2学校因素
学校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扮演和家庭一样重的角色,校园环境的好坏决定青少年能否健康的生长。
在学校里,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群,他们扮演着同父母一般的角色,其言传身教、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一些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缺乏慎重考虑,即便有法制教育也往往流于形式。这样的校园环境会导致学生对犯罪的概念不明了,不清楚自己的行为会给其他人带来怎样的伤害。
近年来,校园暴力与霸凌时有发生。在一个施暴女孩的采访中,她这样说道:“对像家里人的不满啊或者什么的,都会发泄在一个不认识的人身上吧。”原来这些施暴的青少年或来自单亲家庭,或被家人冷漠对待,又或是经历了家庭变故,缺乏父母的关心与陪伴。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是渴望被认可,自我意识很强的阶段,在家庭中他们是渺小的,被忽视的,在学校里他们就欺负比自己更加弱小的学生。
部分学校缺乏对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关于当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时,如何引导、帮助、解救。施暴青少年的问题在家庭里不易被父母发现(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被忽视的),正因为此,当学生到了学校,在学校里表现出暴力的行为时,学校与教师就该及时、有效地制止,拯救施暴者与被施暴者两类孩子的未来。如果学校与教师放任不管,不作为,这些暴力的苗头就会越来越大,对社会的危害不言而喻。
3.3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文化市场监督不力,不良文化现象泛滥,青少年能够轻而易举地接触到的色情、暴力的信息。在笔者参与给中小学生普法的课程时,就发现学生深受网络之害。很多成年人的话题,未经筛选便流传到了小学生能够看到的地方。作为成年人,我们心痛不已,而学生自己不自知,家长可能也不自知。
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受到的教育和周围的环境,对其成长影响很大。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通过电影、电视、短视频一步步地在未成年人心中扎根,往往使一些青少年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青少年不再崇拜真正值得学习的榜样,而把一些博眼球无下限的网红当作人生偶像,不仅模仿其行为方式,还挥霍父母的血汗钱用于打赏这些本身可能文化素质并不高,不知道自己说的一句话就能影响若干青少年的人。所以,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工作。
4.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防控
4.1家庭预防
家庭是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优化家庭环境,强化家庭教育功能,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全社会都要重视家庭教育,每个家长都应认识到家长的职责不只在养育,更重要的是教导。父母应当多与孩子交流,使其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应严格要求子女,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引导,这样青少年的犯罪可能性将显著地减少。
4.2学校预防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因此,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首先,加强青春期教育,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性伦理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变化,控制自我言行。第二,加强心理健康及法制教育,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用法律和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确保自己人身不受伤害,身心健康发展。第三,加强教师管理与培训。学校应每年对教师进行生理心理检测,确保在青少年周围的人有着健康的身心。第四,对于校园暴力要坚决抵制,严惩不贷,对施暴学生应给予严重警告与处罚。最后,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青少年的家庭动态。
4.3社会预防
社会预防应当着重于为青少年创建一个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政府部门应与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联合,把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加强网络监管,对各类影视作品分级管理,不让青少年接触到超出其认知范围的作品;加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力度,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各种场所及各种影视、网吧,让青少年远离暴力,远离淫秽,营造一个青少年舒心的学习、生活环境。最后,不断完善立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5.结语
青少年犯罪的内部因素源自于外部因素,要做到积极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重点要对外部环境进行改造,以外部环境的转化影响内部因素的改善。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复杂成因,需要采取多方面的预防措施。包括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家庭预防应尽力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学校预防需要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坚决抵制校园暴力。社会预防应当着重与为青少年创建一个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限制青少年过早接触血腥、暴力文化。要知道,将青少年的犯罪预防做好,在青少年犯错后及时纠正,这样的成本要远低于之后青少年成年后如果犯罪所带来的社会危害和司法资源的占用。
参考文献
[1]王静.当代青少年法制教育机制的探索与重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04)
[2]蔡德根.职校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分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05)
[3]彭志红.当代高职学生违法犯罪的预防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4(02)
[4]杨静慧.发展型家庭政策: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切入点[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05).
作者简介:龚宇晨(1993.08-),女,四川省成都人,四川省双流区四川大学 法律硕士,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