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湖南省 410208)
摘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时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课程为例,本文以三年为周期,通过问题分析、设立目标链与标准链,总结分析诊改历程等几个方面,详细总结了课程诊改工作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诊改;网络课程
引言
2015年12月,教育部职称司发布《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提出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以诊断和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1】。同时方案也就课程诊改工作提出了课程建设规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等具体要求。本文以《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为例,详细介绍课程诊改工作过程。
1 基本情况
《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是面向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会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可编程控制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维护、程序设计、施工等能力。现团队教师共6名,其中副高职称2名,校外企业专业1名。本次教学诊改周期为三年。
课程诊改工作以内部质量改进螺旋为改革的原动力,以建立课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为抓手,通过建立常态化的课程质量改进螺旋而进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从而构建针对课程质量提升的“目标、标准、设计、组织、试试、动态循环、诊断、创新、改进”内部质量改进螺旋。课程诊改模型如图1所示。
2、目标链
《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是以建设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总目标,以课程、教学团队、资源、信息化建设为目标。目标链如图二所示。
图2 目标链
3、标准链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课程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教学团队标准、资源建设标准、课程质量标准,保证该课在各方面实现规范化和可持续化提升。标准链如图3所示.
图3 标准链
4、诊改过程
1)第一阶段——重构课程内容,更新教学内容
本阶段课程团队根据专业定位、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进行了课程内容的重构,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匹配度100%,制定了课程教学目标,完成了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课程考核标准等。结合企业生产实践和湖南省技能抽查标准,更新了教学内容。完成网络课程的初步建设。
2)第二阶段——重塑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
本阶段依托学习通APP,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重塑教学过程。在线上,以微课、视频、线上练习等资源为基础,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线下,依托网络平台开展互动,新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宇龙仿真平台能有效解决本课程在实操中元器件损毁等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3)第三阶段——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由于网络课程对课程资源的模块化、涵盖面、多样性和参与度等方面有所要求。本阶段继续完善网络课程的建设,加强教师团队信息化技术水平,将教学资源进行模块化分解,有助于与其他兄弟院校之间的在线课程联盟;继续完善课程知识点的涵盖面;采用媒体、动画、仿真、在线测试、分组任务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学生网络课程的参与度。
3 诊改成效
1、通过三年的诊改与建设,课堂团队共开发了文本、图片、视频、动画、音频教学资源超过500个,教学内容与资源的涵盖面和多样性显著提升、特色明显。三年累计在30个班级开展了应用,开课人数达1200以人,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全面铺开。
2、通过三年的诊改与建设,学生可编程控制技术岗位核心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技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2017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能抽查可编程模块通过率为100%,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获得了省级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
3、通过三年的诊改与建设,团队教师的信息化建设能力、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团队教师参加教师职业能力大赛,获得了省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课程负责人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
4 努力方向
1、组织课程团队赴兄弟院校开展相关调研与研讨,全面推广课程建设成果。
2、创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
3、根据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标准,争取成功立项。
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中,课程诊改作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之一,课程诊改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诊改体系也将不断更新完善。
参考文献
[1]任占营.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3):41-45.
[2]杨应菘.打造“两链”,找准诊改的起点,中国教育报
[3]韩瑞亭,张春凤,栗延武等.高职教育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05):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