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3/26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2月61期   作者:姜爽
[导读] 初中地理教学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认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基本知识体系,需要教师应用科学、系统方法,教授学生掌握区域认知知识内容。区域认知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地理时形成独特的思维模式,也是学生进行地理
(广州市花都区新星学校,广东 广州 510800)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认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基本知识体系,需要教师应用科学、系统方法,教授学生掌握区域认知知识内容。区域认知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地理时形成独特的思维模式,也是学生进行地理课程一步学习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

 
       引言
       区域认知能够引导人们对区域形成系统认识方法,可以准确把握区域各方面特征,进而进行相关分析、预测等。除了具备基本的区域认识功能,区域认知更大的益处在于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学习地理所必需的“地理思维”,对自然地理形成、发展的规律、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系统认知与掌握。所以,区域认知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能否更好地学习掌握地理课程内容。
       一、具备区域认知能力对于学生的积极意义
       学习地理首先要对不同区域的特征、形成过程、原理等系统掌握,区域认知能力就是对不同地域系统的特点、存在的问题等准确、全面分析,并能根据掌握的情况进行推理、预测、判断等。具备科学的区域认知方法,学生可以从区域视角对自然界各种现象、地理问题等进行思考、探索,从而形成独特的地理学习意识,对于不同地域之间的区别、联系、区域人地关系等可以科学分析,分析的方法包括区域综合分析方法、区域比较分析方法等。不同区域具备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各不相同,区域认知可以引导人们逐步形成基于因地制宜理念、对不同区域实施差异化开发策略。所以,初中学生需要系统掌握区域认知能力,众所周知,地球仪、地图等是学生进行地理课程学习的基本工具,通过这些工具学生对于区域会形成大致感知与认识,一般说来,地图等工具对区域进行划分是出于自然地理因素,区域划分还包括人为政治上的区域划分。地理课程是一门严谨规范的学科体系,区域划分都是基于严格的科学依据,学生扎实掌握区域认知能力,是形成地理逻辑思维的重要前提。
       二、提高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方案策略
       (一)推动学生形成区域划分和尺度认知思想
       区域认知教学必须要根据学生基础情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认知能力,教师可以先教授学生对地球各个大洲以及各个大洋形成正确认识,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细分情况,比如各个国家的分布情况;不同大洲、大洋的划分都是基于气候、热量带等自然因素,教师在教授学生准确掌握区域划分情况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准确分析、比较各个区域所具备的各种自然条件,进而清晰把握划分原理。如果单纯依靠位置记忆等很难系统掌握各个区域的具体情况,学习地理需要学生形成抽象、立体思维模式。地图等工具仅是学生进行区域认知的一个工具,学生更需要从更多方面去理解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比如,一个区域在地球上的位置可以分为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前者就是这个区域的经纬度位置,对于那些重要区域,学生必须要熟练记忆其经纬度位置。而相对位置则具有很多情况,相对物不同相对位置也就各不相同。

比如,人教版地理课程“从世界看中国”这一学习内容,通过所属不同区域的位置、邻近区域位置等对中国位置进行了多种分析。
       (二)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地理区域所具有的特征
       不同区域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拥有的气候等各不相同,这些特征都是经过地质多年发展、变迁形成,一些不同区域之间甚至存在很大的类似程度,如何准确把握不同区域特征是地理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内容之一。初中学生在学习掌握不同区域所具备的特征时,要系统掌握造成独特地理特征的因素,并对区域日后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了解与掌握。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时,需要采用系统以及分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首先掌握一个区域的主要特征,然后再掌握这个区域的次要特征,对一个区域所具有的特征进行科学分类。主导特征是一个区域的自然名片,比如地中海气候是地中海区域的主要特征,学习区域特征时要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区域,发现并解释各个区域特征不同的原因,学生掌握了这些区别,慢慢就提高了地理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不同地域的同时,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更加真实体会到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并通过PPT的形式展现大量的三国历史图片,重点介绍古今地域的异同及发展,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三国时期及当代地域变化情况。
       (三)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区域间差异情况进而掌握区域间地理性质的联系
       地球是由各个区域组成,这些区域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别因素,如果将大的区域进一步细分,同一个大区域又包含着无数小区域,这些小区域之间同样也存在各种差异,正因为各个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各个区域因此形成了一种互补需求状态。差异与联系是各个区域之间的基本存在形态,系统分析所有的联系以及差异,可以在更深程度上认识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与制约关系。教师可以有方向的选择若干个不同区域,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探讨这些区域所具备的自然因素、文化背景、经济资源等等,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各个区域。教师要注重应用引导比较分析方法,推动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各个区域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对这些区域会形成更加深刻地认识。比如,比较分析南北方地区、东部季风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时,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以上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资源分布情况、文化习俗、产业形态等等,这样学生可以系统、全面掌握不同区域特征,由此形成更加扎实的区域认知素养。
       三、结语
       区域认知能力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基本能力,是进行地理深入学习的关键。可以说,区域认知素养决定了学生能否形成地理学习兴趣、思维、习惯等,因此,需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案以及系统方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梅艳,韩晗.信息技术在区域认知素养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09):51-52.
[2]陈荣祥.地理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区域认知能力[J].中学课程资源,2018(02):47-48+46.
[3]朱枭雄,向红.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教学探索——以初中地理人教版“东南亚”一节为例[J].地理教学,2017(16):24-26+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