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广西 南宁 530200)
该论文为“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编号:GXZZJG2016A074)”的研究成果
摘要:当今社会,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作用在经济发展方面,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也有影响,而衔接过程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课程标准。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并阐述具体的衔接策略。
关键词: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
经研究,目前我国的中高职院校在不断发展,增加了招生的人数、扩大了办学规模,由此,中高职课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课程的衔接。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若是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会很容易影响后续教学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培养也会不到位。因此,对其妥善解决是很有必要的。
一、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课程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对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的扩招,中职生就读高职的人数越来越多,在中、高如课程衔接问题上有待于我们解决。
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要注意把握好核心,也就是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课 程内容的衔接也要有所调整,要先了解中高职专业的特点,之后再合作制定出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对应的职业群,确定其相应层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各个不同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确定科学合理、实用有效的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以及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纵横拓展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课程内容衔接是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主体。课程内容衔接要注重实用性和个性化,合理划分结构和层次,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向学生提供宽泛的面向专业群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内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迁移能力。
二、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中的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属于大专,就读时间为三年,学生来源是高中生和中职生。但是这两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一样,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在之前的中职学校学习的就是专业课程,而且在学习两年后可以参加对口考试,通过考试之后就被高职院校录取,继续学习专业课;而对于普通高中生来说,他们都是经过高考的途径被高职院校录取的,在高中学的都是文化课,对于建筑工程专业课来说涉及较少,便与中职生有差异。比如某些中职院校,在这两年时间就已经教学生学习《建筑材料》、《建筑制图与识图》等课程,有些甚至还用过高职的教材。而普通高中生却没有学习过这些专业课,这两种学生的学习基础就已经不同。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学校所设置的课程是一样的,没有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对于高中生来说是第一次学习的课程,中职生有可能就已经学习过了。这也体现出了中高职院校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专业课程重复设置,浪费了教学资源。
三、课程结构的衔接
专业基础专业课不要重复设置,例如建筑法规,中、高职可以合理分配各自负责的教学内容,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建筑力学与结构基础、施工组织设计、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是衔接课程,也是中职课程的名称。高职阶段的课程名称为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管理、地基与基础。了解了具体的课程结构,接下来就可以按照“职业能力为核心”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课程标准,从而使教师教学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
四、课程内容的衔接
(一)课程内容
1中职学段
中职学段的专业核心课程共包括11项,分别为:建筑施工测量、建筑工程图识读与房屋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基础、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建筑CAD、建筑材料、项目实习。在这些核心课程中,共包括4项衔接课程。
如在“建筑力学与机构基础”课程方面,主要的教学内容为:该课程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也属于专业核心方面的课程,同时也是与高职段核心课程“建筑力学与结构”相互衔接的一门课程。本课程与高职阶段衔接的内容众多,如物理受力的分析、平面力系的合成和平衡方面的计算等。在这些课程中,对弯压构件的受力分析和施工图识读方面的内容在高职阶段进行了重点衔接,通过一体化衔接,可以为高职阶段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课时为180小时。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课程也是与高职阶段相衔接的一门专业方面的核心课程,其衔接的课程名称为“建筑施工技术”、“地基与基础”。该课程主要的任务为掌握地基与基础施工的一般流程,施工时按照施工方案来进行并能符合施工质量检验标准,在此过程中,对施工工艺、安全保障措施等进行科学的选择和设计,在地基基础工程和施工现场能够从事施工技术工作。该课程的学习与高职阶段的“建筑施工技术”中的土石方的施工和基础工程施工任务相衔接,为高职“地基与基础”课程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2.高职学段
高职学段的专业核心课程共包括6项,分别为:建筑力学与结构、建设法规、BIM建模、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地基与基础。其中,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地基与基础等都是和中职进行衔接的专业核心课程。
如在“建筑力学与机构基础”课程方面,主要针对的是物理受力的分析、平面力系的合成和平衡方面的计算等学习内容的衔接,弯压构件的受力分析和施工图识读等方面的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在构件、结构类型等方面逐步加强,分析对象从构件方面进行延伸和拓展。这些内容重在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探索创新、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为他们后续学习和工作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方案的衔接
(一)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策略
中高职课程恰当衔接是为了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是对学生的负责,保证学生在中、高职学习期间不重复学习课程内容,为了使建筑工程专业 中、高职课程衔接能够有效、顺利进行,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不同于应用性本科类院校,其主要目标是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并围绕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对人才的变化而来,从根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行业、企业等相关产业领域出发,来对其目标进行系统化、科学化设计。其中,中职建筑工程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或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则培养的是高端的技能型人才。这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区别,其中前者在于培养一般(这里指的是经验技能),后者在重点培养高端(侧重技能方面)。
2.课程体系
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在此基础上,更新教学内容,将课程体系统筹整合在一起,实现六年的融会贯通。在统筹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出发,来进行课程设置。在设置时不应盲目而行,而是要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即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中职的课程基础大多较为基础,强调其应用,此时可将重点放在帮助学生们建立初步的职业概念;高职的课程则较为重视实践,鼓励学生们创新,此时可通过真实或模拟的场景给予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和时间。
3.技能训练
中高职课程衔接由于其所处的教育阶段不同,技能训练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对于中职阶段来说,教育目标是中级资格及以下,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普及,使他们具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此外,也较为重视对学生单项职业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为他们的高职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教育则较为重视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需要他们通过本阶段的学习能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力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逐步消除中职和高职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的重复和倒挂等现象。
4.协调发展
中高职衔接衔接的并不是一项内容,而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因此,它的有效实施,既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又需要科学制度的保障。中高职课程衔接方面,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通过对专业课程的整合、校企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来为学生们的学习搭建绿色通道,实现对优质资源的共享。
(二)中高职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衔接
1.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
(1)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培养中等技能人才,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能够实事求是、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同时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专门型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能够从事工业或民用建筑的施工或从事第一线技术管理的中级技能型和高素质劳动者。
(2)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具有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术,具有造价员、监理员、质检员等现场施工技术,并具有一定的工程管理职业能力,属于一种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能够适应管理、生产等一线需要。
2.中高职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
(1)重视中高职的层次性,对建筑施工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建设和设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3+3的课程体系进行转变,使其成为6年一体化的范式,结合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来对一些相关课程进行迁移,如建筑施工专业基础平台方面的课程和基础技能方面的课程等,同时转变理念,将高职和中职联系起来,将其视作中职的入职提升的阶段,对于在中职已经开设的课程,高职不要再重复开设。
(2)注重衔接过程中的递进性,对教学重心进行科学把握。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教学应侧重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高职院校侧重点则略有不同, 其更加重视对原理的深入讲解,对技术的科学运用、与相关企业的有效接轨。
六、完善教学评价
对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评价方面,中职学校学生如果考取了技能证书或者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获奖,到高职就读后,可以换取学分,免修相应课程。
结束语
在如今的教育体系中,中、高职学校属于职业教育,并且为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因此,教育部门要重视中高职学校中建筑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推出合适的教材、合理的教学模式,做好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衔接做好,促进学生发展,为我国建筑工程专业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凤翔,肖艳婷.基于课程论视角论中高职课程衔接内涵及其条件[J].职教论坛,2014(31):37-41.
[2]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中高本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