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政策调整背景下低生育水平现象研究 吴楠

发表时间:2020/3/27   来源:《知识-力量》2020年1月1期   作者:吴楠
[导读] 近年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以及新生儿数量的不断减少,我国于2015年起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应对生育困境。然而生育政策调整之后,我国生育水平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波动,仅出现了非常短暂的上升。依照此种趋势,未来我国生育率将继续下滑,而与此同时势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以及新生儿数量的不断减少,我国于2015年起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应对生育困境。然而生育政策调整之后,我国生育水平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波动,仅出现了非常短暂的上升。依照此种趋势,未来我国生育率将继续下滑,而与此同时势必也将会影响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发展。面对此种形势,分析生育政策调整背景下生育率为何持续走低成为了解决人口通缩问题的突破口。利用社会学理论视角,通过对低生育水平现象的分析,扭转现阶段的不利发展局面,正是此研究说明的要义所在。
关键词:生育政策;生育意愿;生育水平

 
       1.生育政策调整与生育率
       众所周知,生育政策与生育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对于生育政策上进行了几次比较的大的调整,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的单独二孩政策以及2015年的全面二孩政策。
       1953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数量多、规模大,并且呈快速增长趋势,长此以往将造成社会负担、环境压力。政府在意识到人口快速增长的严重后果后,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倡导人们有计划地生育子女,并进行大量节育、避孕、优生优育的宣传教育。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正式定为基本国策,实行一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的规章制度。自此,“80”后成为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起初,在乡村地区受到了很大的阻力,“超生”现象仍时有发生。后期政府通过子女落户、教育机会等方面的管制,使计划生育政策受到了普遍的认可与执行。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成果显著,人口快速增长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出生率直线下降,缓解了政府压力、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独生子女有效的抑制了人口增长,但却使老年人的数量急剧增加。新生儿的减少老龄化的加剧,使政府愈发察觉计划生育政策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问题。显然,计划生育政策制定之初,是考虑到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但毕竟社会在进步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难以控制与预测的因素;因而2013年起,针对低生育水平现象,我国出台了单独二孩政策,即一方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并于2015年起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放开限制条件,变为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实行全面二孩的目的,最首要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的生育水平,使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减缓人口老龄化的局面。虽然根据理想化的预测,即便每对夫妇都能够认可二孩政策并生育两个孩子,距离更替水平也有所差距,但毕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口规模朝着健康的方向上发展。然而,根据近几年的数据显示,全面二孩政策对于生育率的影响似乎微乎其微,与预期差距较大,人们的生育意愿并没有因政策的放开而提高。由此可见,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收益甚微,远不及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期的效果,低生育水平现象仍是待解决的难题。
       2.全面二孩政策下低生育水平现象的原因
       自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数据并不理想。一方面可以归结为政策的调整还没有被完全地适应与接受,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政策对于生育意愿的推动并不明显,影响生育行为的因素还另有其他。而造成全面二孩政策下低生育水平现象的主要原因,总结来说大致可以分三个方面。
       2.1生育动机转变
       生育动机也可称为生育目的,它是影响人们生育意愿与生育行动重要的内在驱动力。生育动机代表着人们的理念与想法,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会发生转变。在早期人们的生育动机被传统文化影响颇深。这其中的代表思想就源于儒家学派。在儒家文化中,生育行为是十分被鼓励的,它提倡“早婚早育,多子多福”的思想,强调“孝道”,而孝敬父母的方式就是替家族延续香火。从儒家文化中渗透出来的生育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影响着人们的生育动机,因而一直到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前,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都十分快、规模也很庞大。
       进入到现代社会,传统文化思想所带来的影响渐渐变弱,其中很多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也已经被剔除,人们的生育动机也由此发生着转变。原来受到传统文化渗透,生育是为了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养儿防老、家族兴旺、遵守孝道;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人们生育更多是为了自己,更多考虑到的也是自己。不耽误自己未来的发展有计划地生育是现代人生育行为的潮流,因而二孩政策的实施对现阶段的育龄人群并不会产生有力的影响。生育动机的更加现代化促使了晚婚晚育、初育时间晚等现象的产生,进一步使得我国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
       2.2养育成本过高
       按照哈威·莱宾斯坦的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经济因素是影响人们生育意愿的重要指标。2005年,社科院的数据调查显示中国一个普通家庭养育孩子的成本大约在50万元左右。10多年时间过去,我国目前成本整整翻了一倍不止,适龄人群感到压力倍增。再加之群体之间所产生的对比效应,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的心理,养育成本将比预计的还要高。今时不同往日,过去社会养育孩子的成本很低,人们经常说“一个孩子也是养,两个孩子也是带”,衣食住行很多方面都可以“简单对付”,穿别人剩下的吃点干粮孩子就长大了。而现在如果谁这么养孩子就是要被嘲笑的,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每走一步都需要花时间、精力和金钱。

因此很多适龄夫妇表示在自己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和物质准备之前是不准备要孩子的,毕竟在现如今都想让孩子在一个无忧无虑健康快乐的环境下长大。这也就意味着,按此种趋势发展下去,我国国民初育时间将会越来越晚,扭转低生育水平局面变得十分困难。
       2.3女性工作家庭冲突
       对于女性工作家庭冲突这一因素,可以通过两个角度说明建构。第一是理论角度;角色冲突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这个问题。角色冲突来源于过程角色论,以特纳为代表人物。角色冲突分为角色间冲突与角色内冲突。而女性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则属于角色间的冲突,即同一人物在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时所提出的不同要求的冲突。在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女性在工作领域与男性拥有着同样的价值与地位,“女性领导”“女强人”等已不是罕见现象十分普遍,因此最初女性只承担相夫教子角色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面对职业与家庭,大多数女性的想法是希望两者兼得,而这样所要付出必然就会更多。在这期间对不同社会角色的不同期望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角色冲突,最终导致自身压力过大,完不成预先制定的社会期望会对自己产生失望、抑郁等心里。因此,各种数据调查中也显示如若不能做到同时拥有工作与家庭,女性会优先考虑选择工作,在有稳定的职业生涯基础之上再生育子女。
       第二是现实角度;女性在工作与家庭之间事实上很难做到平衡。随着职场竞争压力的与日俱增,请一次事假可能就意味着失去一次机会,更何况生育孩子、哺乳期等等较为长时间的假期。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女职工在孕期提供了合法的休假保障,但是生育孩子还是会影响到个人职业生涯的上升与发展。在培养孩子这一问题上,作为家长,“生”与“养”都是要兼顾的,那么女性在结束产假正常工作后谁来带孩子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一味的交于老人抚养,有违父母的责任与义务;自己养育又缺少时间精力。因此生育问题对于每个职业女性来说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如若不能有效化解家庭与工作的冲突,生育率将很难有所上升。
       3.低生育水平现象的分析研究
       3.1生育问题面临的困境
       生育率的下降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均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提高生育水平迫在眉睫,然而解决人口通缩问题似乎并不容易。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政策上的推动微乎其微。虽然已经大致分析出造成低生育水平的原因,但这三种因素都不容易作为突破口来解决问题。首先,生育动机方面;人们的观点、想法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文化、环境、群体都可以使生育动机发生转变,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方式,想要改变生育动机很难,或者说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次,养育成本方面;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已经带动了物价的上升,降低养育成本似乎只能依靠家庭自身调节与政府的辅助支持。最后,女性工作家庭冲突方面;对于女性来说工作与家庭都很难做到舍弃,前面也提到如果一定要选择,前者被选择的几率较大。并且养育成本与女性职业家庭问题是具有连锁机制的;养育成本高意味着需要物质基础,物质基础依靠职位的工资薪水。假设女性舍弃工作成为家庭主妇专职照顾孩子,以现如今整体的工资水平仅凭丈夫一人很难支撑整个家庭的开销;那么女性工作似乎也成为了必然趋势,如此来说其实是陷入了死循环的局面。
       3.2低生育水平现象的应对
       面对生育问题的困境,提出具体对策确实十分困难,但是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还是可以提出一些应对建议以及努力的方向的。第一,政策上要进行多方面的推进。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一方面,还可以对生育行为进行奖励以及出台生育补贴优惠等政策,以弥补养育子女成本过高的问题。第二,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政策的接受程度。前文也提到全面二孩政策之所以效果甚微,有一部分原因是源于人们还没有完全接受,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对其进行具体详细的了解。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传播途径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能全面提高人们对其的认同度,把生育二孩作为考虑范围之内。第三,运用群体效应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在群体之中很容易产生接受、认同或是对比的心理。而这几种心理反应对于提高生育意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群体成员言语谈论或是身体展示孩子的优点、养育孩子的乐趣等等,会使其尚未生育的成员产生心理波动,从而达到提高其生育意愿的目的。
       4.结语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人口与生育问题均被作为了重点的研究议题;会议指出要努力解决人民想生不敢生、怕没钱养、怕没人带等问题,提高我国的生育水平,使其保持在适度标准上。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人口通缩会造成未来运转后劲不足,缺乏劳动力与创新力;而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会给我国带来严重的打击。现如今,人口问题是全球各国的“通病”,谁能有效解决谁就抓住了先机。如果能我国能尽早解决该问题,想必对我国日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全面二孩政策已经在实施过程中,未来伴随着其他对策的辅助与支持,相信拥有健康适度的人口规模将不再是梦想。
参考文献
[1]胡雪.从职业生涯角色理论看女性工作——家庭冲突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5(12).
[2]王郁芳.“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工作与家庭冲突分析[J].湖湘论坛,2017(6).
[3]张现苓.中国低生育率现象、人口趋势与应对[J].团结,2018(5).

作者简介:吴楠(1995.10-),女,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大学社会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