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不仅要求广大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而应该积极地改进教学观念,用全新的理念来指导自身的教学活动,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来提升教学质量。本文着重就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改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改进;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与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意义重大。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在教学中还难以摆脱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子,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也依旧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不断研究、实践和改进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促使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
一、实施翻转课堂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书本知识接受到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而这一目标并不是简单地背诵课本知识就能实现的,而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去深入感知课本中蕴含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知识的理解——掌握——吸收——转化这一过程,促进学生自身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的提高。这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课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利用视频引导的方式在课下进行,而在课堂上,主要组织学生就课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通过互相沟通来交流感受,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有助于自身道德品质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增强生命的韧性》这部分内容时,我就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课下,我精心制作了教学视频。教学视频以“蛹幻化成蝶”的美丽景象开场,然后以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来告诉学生怎样面对挫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对基础知识做到熟知于心。课堂上,我以“怎样增强生命的韧性,拓展生命的宽度?”为题,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从而促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加深了对课本主题的认知。
二、创新课堂形式
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形式较为死板、单一,大多是教师主导全程,即使有课堂互动也大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很少有学生之间的深入讨论。这就使得学生接受到的知识一直处于较为浅显的层面,难以深入到问题的本质。
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学习的方式来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小组辩论赛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从而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翻倍。
例如,在学习《网上交友新时空》这部分内容时,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以辩论赛的形式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初中生赶时髦的心理倾向比较严重,特别喜欢网上聊天,但是他们的生活阅读较浅,对于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人群不能加以有效识别,因此,安全防范意识较差,容易上当受骗。这时,我就组织学生开展了“网上交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每组挑选自己的辩题。这样,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并利用网络搜集了大量的素材来支撑观点,在课堂上开展一场场唇枪舌战。通过小组辩论,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网络交友”这一问题,并认识到网络交友需要注意的事项,从而在生活中能够趋利避害,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社会实践
实践性是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理论知识必须经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才能切实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下,也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教学主题来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到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将课堂学到的知识放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从而促使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学习《参与民主生活》这部分内容时,我就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主生活。课下,我让学生关注网络上政府网上的各种投票和评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民主生活当中去,行使神圣的民主投票和选举的权利。在课堂上,汇报自己所参与的投票活动,并说说自己的看法。此外,我还让学生就生活周边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并将自己的意见书投给相关部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从而增强了学生强烈的责任感。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重任,在教学中,应积极地探索、实践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前提,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从而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高,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参考文献:
[1]安华锋.活动教学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初探[J].学周刊,2017(27).
[2]吴佳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时政教学的应用及探讨[J].中国培训,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