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在面临改革,而“减负增效”是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一大难题。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来说,要做到“减负增效”,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重新思考,实行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对学习这件事产生抵触厌烦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教师强势教育“一边倒”的现象。
关键词:减负;高中英语;高效教学
在现教育阶段,真正的“减负增效”,是希望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脱出来,对课业进行合理安排,提高课堂效率,,实行一种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改变过去那种不顾学生的感受,采取强制性的必须完成的低效率方式。但是 “课业怎么减?”“课堂效益怎么提升?”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以高中英语为例,高中阶段的英语对于学生来说,是中学英语阶段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如何在减少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同时,能实现课堂高效率收益,这不仅是对教学的挑战,更是对教师的挑战。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一般以在课堂上由老师进行教学,教授学生知识,在课下通过课后作业的方式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再通过做练习刷试卷的方式运用知识,最后通过考试或者是测验的方式进行考核,来检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这就像是运用 “题海战术”,以量取胜,并不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对于高中英语来讲,让学生增负学习并不是很高明的做法,“题海战术”也不实用。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
例如,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讲,评判这一阶段对知识点掌握的好与坏是靠一张张试卷上的分数来说话。因为一张张考卷只是一个单项信息的传递,对于学生来讲,老师们传来的信息只有一个个鲜红的数字,这很难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有效的帮助。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中学生来讲,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对于做一件事情能否坚持下去,取决于这件事是否是他所感兴趣的,所喜欢并高兴愿意花时间去学习的。如果是没有兴趣,无法产生对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强制的带有情绪的学习,这样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欲望,甚至抹杀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信心。因此在高效英语课堂的构建过程中,要依靠老师的正确引导,真正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新教材改版之后,加入了许多类似于“情境对话”的内容,让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内容更贴近,降低了一些陌生感、距离感。
所以,教师可以运用情景教学的方法,通过设立一些“情境”,联系课本内容,将课本上的知识点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带入进来,来传达给学生。例如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增强日常的口语训练,加强学生对新学语法和词汇的运用,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就增强了对于英语学习的频率。拥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更好地与老师进行交流,才会更专注、更有效的掌握课堂的知识,教师也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能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关系着高效课堂的建立成败。教师应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合新课改要求,符合学生需求的方法和手段。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许多学校的硬件设施现已渐趋完全,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由传统粉笔板书转为电子的信息的方式呈现给同学们,让书中的内容更形象更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然而,也不是说多媒体教学就一定是好的,教师必须适当的,合理地采用符合当下阶段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课堂反馈,有针对性教学
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讲,在课堂上,是属于学生和老师的黄金时期。不管是从教还是从学的角度来讲,这时候大家都对知识点最熟悉、最敏感的时间段。因此,课堂反馈是最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查漏补缺”的黄金时机。但往往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都对此忽略了这一点,有的教师告诉学生“有不懂得可以等到课下再问”或者是“明天再说”;而学生也是“我现在很忙,等有空再问”的状态。这是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建立的。因为在课堂上,由于教师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呈现不同的教学效果,因而也会有不同的教学反馈,所以,课堂反馈有一个及时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和学生能够空出一些时间有针对性的注重课堂反馈,帮助教师更好的改进教学工作。
例如,有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她的教学反馈是融入在教学过程里面的。对于讲述语法知识时,在讲完语法运用过后,她都会空出一定的时间听取一些学生的意见,或者主动提问学生,以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方便下一步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综上所言,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高效的课堂效益并非易事。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发生转变,逐渐由接受转变到形成一种日常习惯。教师则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加以正确的引导,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减负高效”。
参考文献
[1]蔺霞. 探析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在减负背景下提高课堂收益[J].视点调研,2014(08):16
[2]焦国庆. 浅谈如何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