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游戏指导的艺术策略

发表时间:2020/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16期   作者:陈羽倩
[导读]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小班幼儿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因此科学小游戏令孩子们十分喜欢
        摘要: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小班幼儿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因此科学小游戏令孩子们十分喜欢。但是小班幼儿受知觉和行动思维等自身年龄特点所限,他们的游戏的目的性较弱,游戏水平较低,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兴趣较容易分散。因此教师在游戏进行中何时介入以及如何介入显得格外重要。在本论文中,我将与大家分享,如何保持幼儿游戏进程中兴趣的持久度和游戏专注度这一话题。
关键词:科学游戏、教师介入时间、策略                                                                           
一、科学游戏
        科学游戏,顾名思义,是指向科学的游戏。既然重点在于游戏,那么孩子则站主动地位,教师跟随幼儿游戏,在游戏中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游戏进程,给予游戏支持。当然教师可以有一个大致的游戏方向,但这也应该依托于情境带动幼儿来实现。幼儿在游戏中更多的可能是一个无意游戏、重复操作的一个状态,但是在这过程中幼儿也能发现很多科学游戏中蕴藏的科学奥秘。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更相信幼儿,支持他们的想法,并鼓励幼儿去尝试操作和再次游戏。教师也应及时对幼儿游戏的进程进行评价总结,这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推动游戏发展,也使得幼儿游戏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更投入游戏。
        本论文我将针对班级正开展的PVC管通电话的游戏展开论述。本班幼儿对用“纸杯”打电话很感兴趣,但短短几天之后,兴趣逐渐消减,因此我投放了新材料——PVC管,看看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
二、游戏过程
        最初幼儿只满足于PVC管单纯的搭建,又或是一根有两个接头的PVC管近距离打电话,但是这样幼儿很快就没有了兴趣,此时有三个幼儿选择了退出游戏。于是教师以游戏者身份介入,表达想要和她们远距离通话的愿望,有了新的游戏情境,幼儿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对于刚投入的新材料,孩子没有任何经验可供支持,因此他们是完全无目的状态下与材料进行交互。虽然小班幼儿有较浓烈的好奇心,但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教师作为游戏者身份介入提供游戏的新玩法,支持了孩子的游戏热情,提升了游戏水平。
        第二天孩子的拼接电话线更有目的性了,但是他们还是局限于拼接和昨天差不多的电话线,这是一个重复操作的行为过程。在他们拼接好电话线后,教师发现了游戏中一个会削减幼儿游戏兴趣的一个因素——电话只有一个出口,因此孩子打电话时只能一头听到声音,听到声音后很快就放弃了打电话。因此教师适时提供了真实的电话(座机),供幼儿自主摸索并有了一个经验铺垫,孩子能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孩子在重复的行为操作下虽然也能够探索出很多新发现——如声音的传递,但是单纯的重复操作会让孩子失去兴趣,不利于游戏的进行,因此教师及时关注到了孩子打电话的这个困难,出示实物给孩子摸索,孩子的思考有了真实的凭借。
        第三天孩子的游戏目的性和游戏水平在明显提高,从6分钟拼接完自己熟悉的长长电话线,并学着家里“看不见”的电话线将电话线藏到了角落。教师介入用问题给予了孩子游戏导向——到教室外打电话。这是一个新的游戏情境,因此孩子的响应很高涨。在高涨的游戏状态下孩子更易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真实的情境更适于孩子的游戏,因此教师没有直接让孩子将电话线沿着角落搭建,而是给予她们一个生活情境,鼓励他们变换游戏方式。孩子在沿着角落搭建电话线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此时教师的介入策略更多是鼓励式的,多用:“你再试一试,还有什么办法”等使得幼儿在游戏中不焦急,更专注于自己的游戏。
        第四天在解决电话会“漏”这个问题中,孩子更善于观察和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了。在幼儿对拿什么堵住出口拿不定主意快要放弃时,教师利用材料进行了介入,投放了暗示性材料——纸团,虽然最后结果表明纸团没有成功,幼儿找到了例如“胶带”等堵住“漏”,但这始终是基于孩子自己游戏后的发现。在材料投放的暗示性作用下,幼儿在自由自主的与材料进行交互中,保持了对游戏的极大兴趣和专注度。


        三、行为分析
        (一)与游戏主题相关的幼儿发展的观察点
        科学游戏行为下幼儿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
1.主动性
        (1)能否自主自发地进行游戏活动。
(2)是否对游戏保持兴趣和专注。
2.探究性
        (1)在不断操作中去发现问题。
(2)发现问题后能不能通过再尝试解决问题。
3.创造性
        (1)对于结论创造性地运用。
(二)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析
        1.当幼儿才开始了游戏一会,便退出游戏。
        小班幼儿的游戏水平低,如果只是他自己在摆弄,随意游戏,很快,他们便会出现玩不下去的情况,他们无法自己创造新的游戏玩法,因此需要教师的及时介入。
        2.当幼儿脱离正在进行的游戏,开始随意摆弄其他东西。
        此时表明幼儿出现游离状态。小班幼儿的注意时间很短,有意注意的时间就更为短暂。当一件事情不再引起他们的兴趣时,他们会立刻放弃对这件事情的关注,将兴趣点投往其他地方。
        3.当出现困难,迟迟得不到任何帮助时,幼儿出现消极游戏状态。
        在游戏中,幼儿会碰到一些困难,如果教师不及时介入提问,很多时间他们会放弃这个问题。也有些时候,幼儿对于一个困难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如果教师消极等待幼儿自己解决,这会使得幼儿丧失思考的热情。
        4.当出现单纯任务式游戏时,幼儿会减弱游戏的热情,导致兴趣丧失
        小班幼儿的好奇心坚持时间短,因此受游戏的情境性影响很大,他们会易感于情境的变化,而排斥工作式的指令式任务。因此在科学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
        四、策略支持
        (一)教师的介入时机
        1.幼儿游戏水平低,当幼儿出现游离状态时,教师应先观察幼儿之前的游戏水平和现在的游戏状态,再适时以一个游戏者身份介入,给予幼儿不同的游戏体验,当然这应是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基础上的一个递进的游戏体验。游戏的好玩、挑战是这个游戏吸引幼儿的保证。
        2.当幼儿出现困难,一时想不出办法时,幼儿很可能就会放弃这个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及时提问,用问题帮助孩子理清思路,也可以利用材料的暗示性,提供幼儿可以用以解决问题的材料,增强幼儿游戏的成功体验感。当这个问题是幼儿可以自己发现并解决的,那么教师应营造一种宽松鼓励式的氛围,多让孩子试试看。游戏处于一个孩子够一够能够到达的状态,那么他的专注力也会一直持续。
        3.一些由教师自己发起的游戏方向的引导,不应是单纯指令式的,而是结合一定的情境,让幼儿自发地牵动游戏的走向,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保持兴趣。
        (二)教师的支持策略
        1.创设适合幼儿主动探索的心理环境: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教师可创设一个贴近幼儿兴趣的情景,吸引幼儿参与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应当鼓励幼儿尝试和试误,鼓励幼儿去发现探索,肯定幼儿得出的结论。教师也应当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表现出自己对游戏的浓厚的兴趣,并投入游戏,以带动幼儿的能动性。
        2.选择适合幼儿探索、感兴趣的活动内容:选择常见、能引起兴趣、易操作的材料,这样的材料不仅能够使幼儿简单方便的操作,探索现象比较明显,更能引起幼儿的操作欲和探索欲。观察本年龄阶段幼儿的现有水平,选择稍高于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材料的选择更像一个支架让孩子能够通过材料的操作达到往上够一够的的,避免难度过低或过高幼儿丧失兴趣。
        3.教师正确的观察态度:教师在活动中,既是游戏的倡导者,也是游戏的参与者,更是游戏的观察者。观察幼儿的游戏需要,适时提供材料支持。关注幼儿的困难和疑惑,教师以鼓励者或同伴的身份介入,一同探索。当幼儿发现了一个新问题,教师以发起人的身份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当幼儿用一种方法解决了问题时,教师可以以疑问者身份介入,引导幼儿多角度观察、发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