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效的课堂?必须强调精准。课堂上要强调时间感念和空间定位的精准。具体说就在课前精准解读课标,精准把握学情,精准设计目标,精准选择教材,精准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用数据量度教学效果,尊重学生差异进行“私人定制”般的生本教学。
本文从教学内容的精准性上入手。教学内容是课堂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学习材料的设计,应符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的原则,以问题导入、故事化层层展开,
一、教学内容立体化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课程内容过于扁平化的现象,在精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短版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开发数字化教学材料。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什么内容,不应该是学生知道的或者是我们一直备用的老掉牙的内容。教师一定要学会与时俱进,同时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终身职业发展技能目标进行内容选择。
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书本或者板书与学生交流,现在是多媒体时代,学生接触的也是便捷的信息化产品,我们在教学上也应该更多应用这些东西。课堂不仅仅是可听,更应该实现可视可感。借助手机、照相机、录像机或录屏软件来实现可视化。当前,微视频、微课教学、翻转课堂、幕课(MOOCs ) 的研究与应用以及互动数字课本等都是很好的尝试。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传统的教授方法就是理清作者的心境、路径还有荷花的景色描写,最后结合时代背景。同样的教学内容当下要求教师将内容“立体化”。怎么实现立体化呢?首先我们要做到可听,可以聆听专家讲解、老师见解、同学感悟。其次做到可视,教师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云班课、微视频等辅助手段更加直观地走进作者的时代,走进清华园的荷塘月色。甚至我们也要实现可感,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一系列材料和手段的帮助下自行解读作者的内心,去感同身受。这样的操作一定比教师强迫性地灌输知识更加有效果且具人性化。
二、教学内容生本化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课堂也要求大数据显示,让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掌握课堂情况、学生状况,对教材进行准确选择,打造精准高校的生本课堂。
(一)学情摸底
通过信息化手段比如云班课,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进行统计排查,为教学内容和课堂的有效实施提供依据。比如话剧《雷雨》,课前对学生进行摸底。通过数据了解他们对于话剧还有曹禺的涉及有多深,教师可以把他们的基础点当做课堂原点导入新课。
(二)课堂跟进
好的教学内容不应该过浅,扼杀学生的发展空间。也不应该过于深,打击了探索积极性。怎么的深度才是合适呢?乍一听有挑战,团结协作后又眉目,教师点拨后豁然开阔。这种可以着手思考的“缝”恰是学生所需要的内容,也是有效的。也可以借助云班课后台的参与值判断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接受度。及时有效地掌握信息。
(三)课后反馈
很多课堂是进行时热闹非凡,看似学生活跃似火,但是铃声一响,热闹一散,课堂上的知识点又记得多少呢?因此课后反馈,如同“售后服务”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进行问卷或者课后访谈,以及软件的课堂检测精准掌握学生的吸收率。借助手机、云平台等手段,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向教师咨询,教师也可以打破课堂局限时时“直播”。
三、教学内容故事化
教学内容的故事化,这里更强调的是情景化教学。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一个具有故事性、情景化的设计环节很重要,可以将学生悄悄引入我们的世界,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可以从当下实时入手,比如疫情时刻,可以选择爱国主义情怀的文章,立足文本联系现实,由表及里地熏陶他们的人文情怀。
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入手,让学生既亲切又可爱,自然而然地被带入课堂世界。
精准教学对于教师是巨大的挑战,在备课上需要备全备齐,犹如手机摄像的360度广角,不留死角,但是每个人拍起来又是不一样的。一节适合每个孩子的课堂。
准教学像一把尺子不能含糊,帮助老师精准地洞察学生的心事。当老师讲的真正是学生所需要的,他们就会非常配合,老师的帮扶也会立竿见影,就像中医学的打通“任督二脉”。现在我们的有些级部已经初步尝到了甜头,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了,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了,幸福指数也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