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小学生的年岁尚小,所以他们的课堂注意力与理解力还不成熟,学生的这些特点也制约着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互联网的出现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浅析了网络环境为语文教学提供的新机遇,并进一步提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网络环境 小学语文 教学有效性 创新 机遇
前言
随着科技发展,网络技术逐渐渗透进了教育行业。互联网的出现不仅为教师查找教学资料提高了丰富的电子数据,还为教师突破传统课堂结构实现互联网上的新发展创造了机会,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其他优秀教师实现在线连线,或共同研讨同一教学问题,或互相交流教学经验。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扩宽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并且学生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与同学分享学科知识与学习经验。网络环境下,不断探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助于网络技术在教育行业的不断渗透。
一、网络环境下的新机遇
(一)网络技术以大数据为依托
网络技术以大数据为依托,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能够给使用者提供便利。互联网技术没有普及之前,教师的备课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辅资料和教师积累的经验,而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从互联网中搜集到丰富的教学资料。过去,教师的授课资料往往以文字为主,偶尔也会涉及到图片资料,但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料由文字和图片两种形式逐渐扩展到了音频与视频动画等形式上,这些形式多养的教学资料为教师的授课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二)网络技术延伸了传统课堂
网咯环境下,逐渐出现了不少了网络课堂。这些网络课堂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在互联网平台上广泛招集优秀教师,实现线上授课。网络课堂的优势在于师生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正常的授课与学习,并且网络课堂成本较低,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决定自己学习哪些课程。此外,如果使用者没有跟上某一次课程的进度,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随地地补课。与此同时,网络课堂中的课程支持多次观看,这也给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小学语文课堂也可借助网络技术,实现课堂的网络延伸。
(三)网络技术提供了教师交流平台
教师这份工作具有稳定性,因此许多教师在入职后会不自知地寻找与建造自己的教学舒适圈,舒适圈的存在会慢慢消磨教师的创新意识与时代意识,不利于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
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与其他优秀名师在线交流,他们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还可互相交流教学经验,抑或是可以共同研究某一课题。加强不同地域间不同教师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帮助教师了解最新教育理念,互相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丰富教学资料的展示方式
从教学实际来看,动画图片等趣味性较强的资料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这与小学生重视直观性的学习特点有关,因此语文教师不妨借助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资料的展示方式。如讲解《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故事时,语文教师可以提前从互联网中下载下来《坐井观天》的动画资料,上课时先播放这段动画,在学生对这个故事有一定了解之后,再进行具体的教学。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课堂注意力更加集中,语文教学有效性也随之提升。
(二)借助线上课堂增加学生储备
尽管小学语文的学习难度不高,学习内容不多,但是有限的课堂时间仍然不足以穷尽语文知识。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突破传统课堂形式,在微信等公众平台上更新教学短视频以供有需求的小学生自主学习。此外,语文教师可以提前录制好预习与复习短视频,并通过微信群聊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课后语文学习中来。家长带领学生自主学习短视频的内容,便帮助小学生做好了预习与复习功课。
(三)提供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的机会
一直以来,在应试制度理念下,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以卷面考试的形式为主。但在倡导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今天,学校不再以单一的卷面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除了卷面成绩,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综合素质也成为了评判标准之一。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师不妨鼓励与引导小学生借助互联网技术展示自主学习成果。自主展示的过程能够锻炼小学生人前讲话与表达自我的勇气和信心,也能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自主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有效性也就随之提升了。
三、结语
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渗透进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时代环境下,互联网技术革新了我们的消费方式和工作方式,也革新了教育行业的教学策略。本文主要探讨了互联网环境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三种有效策略,希望对互联网更好地渗透进小学语文教育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常佰胜.网络环境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20(02):150.
[2]陈秀辉.依托网络环境,探寻小学语文教学新方式[J].新教师,2019(07):38-39.
[3]徐瑞云.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新课堂的构建策略[J].甘肃教育,2017(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