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是一个人类和智能共存的多元的信息化时代,大量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这个时代需要人们海量阅读,需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搜索,筛选需要的信息;21世纪,几乎全球所有的国家都在大力推行阅读教育,提倡全民阅读,正如民进党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所说,“阅读是一个民族最后的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也成为一个人的竞争力。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能力 实践 探究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基于语文课程新的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我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究。
一、调查分析
我校虽是一所县城小学,但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农民家庭,学校建校时间短,是一所发展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相对滞后,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水平相对较差,阅读的自主性、阅读动机、阅读书籍的选择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根据调查分析,原因如下:
(一)、教师的观念不到位。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观”。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尤其是中高段教师)偏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由于缺乏相关阅读指导,而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教学中对阅读要求不高。在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时,我们老师更多的只是布置,而缺乏具体的指导。只是停留于说教式的宣传、鼓动,而没有系统、科学、理性的思考,又没有尝试有效、多元、丰富的阅读推广办法,那么真正能养成自觉阅读习惯的儿童是不多的。
(二)、应试教育冲击阅读教学。由于应试教育过分看重学生作业的正确率,忽视平时阅读能力的训练。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个好成绩,我们老师已经习惯了教语文就仅仅教语文教材,一学期下来就让学生学了二三十篇课文,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课文嚼得烂、嚼得透。这样一来,学生的所得肯定十分有限。
(三)、 阅读教学本身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学生阅读往往只维持三分钟的热情,随着学习负担加重,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减弱,渐渐缺乏认真、专注地阅读习惯。课堂内外阅读脱节,课堂教学与孩子们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而且课内所阅读的课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四)、家长对阅读不重视,对子女辅导不到位。不少学生家长只满足于认真完成作业,对孩子阅读的要求不高。现在留守儿童孩子越来越多,爷爷奶奶连孩子的作业都没时间看,更谈不上陪伴孩子阅读了。
为此,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我带领老师们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
二、实践探索
(一)积极营造和谐的书香校园环境。
1、学校完善了图书馆建设,新增了适合各年级段学生阅读的图书,如绘本、童话、科普小品、经典著作等,并开放阅览室。
2、学校红领巾广播开辟《师之声·诵经典》栏目,微信公众号设置《童之声·天天欢乐诵》栏目,引导师生诵读经典。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书香班级环境。
1、各班制定了切合本班实际的读书方案,设立班级图书角,学生将在学校图书馆借到的图书或自带的图书与同学交流。
2、利用教室布置开辟“展示台”,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读书成果,交流读书经验的舞台。
(三)、积极营造幸福的书香家庭环境。
1、引导家长重视家庭读书环境,开展亲子共读活动。
2、通过学校网站推送,家长会等形式,将学校营造书香校园、学生阅读的意义传递给家长,得到家长的认同与支持。
(四)、探索阅读不同课型教学模式。
运用“整合”的思想研究学科内跨学科融合的省时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策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促进其阅读素养、综合素养的提升。1
(五)、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1、设立了“四读”时间—多读
(1)晨间经典诵读。倡导学生早晨到校大声诵读经典,奏响一曲书声琅琅的晨诵歌。
(2)课堂指导读。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由任课老师带学生到图书馆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选书、借书、做读书笔记等,读到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书。
(3)午间休闲读。倡导学生午间休闲时,自由读书,让读书成为孩子们午间最好的休闲方式。
(4)睡前放松读。建议每个孩子都在床头放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睡前轻轻打开书本品读一番,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倡导三个“共读”—爱读
(1)同伴共读。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式,同伴阅读的经验对孩子很重要,可以产生良性竞争的作用。
(2)师生共读。强化阅读氛围,营造书香校园,每个教师都要做学生读书的指导者,各科教师要结合自己所教学科教学指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共读一本书。
(3)亲子共读。积极倡导亲子共读,内容包括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与孩子交流读书心得、与孩子一起玩读书游戏等。
3、开展读书节系列活动
(1)宣传发动、营造氛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读书节前一周学校通过班队活动进行宣传:进行一次以“读书”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各班召开一次读书主题班会,营造读书氛围。
(2)开展活动,阅读实践。
① 开展经典诵读展示(或比赛),学生以年级进行,教师以办公室组织展示。
② 开展读书分享交流(学生以班级开展读书分享交流会,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读书沙龙,畅谈读书感受)。
③ 读书作品展示活动(师生每人读一本完整的书,并制作一份图书推荐小报,一件书签或含读书元素的其他作品),展示读书成果。
三、盘点收获
(一)、重视阅读成为大家的共识。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为出发点,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内容推荐与方法引导互渗透,自主阅读与主题活动互穿插,学校推动与家庭氛围聚合力,从而使学生从阅读意识、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量、阅读面、阅读能力等全方位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找到了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
1、课内与课外怎么结合的问题。
教师重视阅读又无从下手,让学生读什么,怎么读,课内课外两张皮,而“整合”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语文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整合,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部编版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主线的编排特点,更体现了整合的思想,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找到了路径。如学科内整合:语文学科,我们尝试同一作者的整合阅读(老舍作品)、同一内容的整合阅读《白鹅+白公鹅》、同一体裁的整合阅读(《詹天佑》+《白衣天使》)、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比较阅读(安徒生早、中、晚期作品)、关联式整合阅读(《老北京的春节》除夕+除夕小诗,初一+《元日》,正月十五+《冰灯》)、以一篇带整本书(名著导读《将相和》+《史记》)和以一篇带一系列书(《最后一头战象》+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等;数学学科课外阅读材料整合:如认识数的教学,人民币、数学的历史、古人是怎样数数等材料的补充阅读让学生对数的构建有了整体的认识。
2、全校性的阅读实践活动如何开展。我们开展了互动式阅读(同伴阅读、亲子阅读、师生共读等)、主题式全学科阅读实践活动(确定同一主题、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阅读实践活动)、采用不同形式来展示阅读成果(经典诵读展示、读书分享交流会、读书沙龙、读书作品展)等阅读实践活动,师生在活动中既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三)实现了四个有效提升。
1.学生阅读水平得到提升,综合素质发展。(1)学生读书兴趣的变化显著。通过实践,学生对阅读的喜爱度大大提高,课间,教室里、走廊里、操场上到处有读书的身影,学生好读书的习惯逐渐养成。(2)学生养成了读好书的习惯。学生读好书习惯的变化较大。学生对图书的选择逐步从动漫作品过渡到文学名著及科普作品等(3)学生养成了爱积累的习惯?会学会了交流运用的阅读方法。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活动,老师指导学生在训练中学会了摘抄、剪贴、写读书笔记等积累方法,并且在小练笔、习作中有了运用的痕迹,综合能力得到发展。(4)学生的阅读量也大幅增加,从班级读书分享交流活动中学生的精彩分享即可看出。
2.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提升,科研成果丰硕。教师边教学边研究,在研究中积累经验,在研究中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教师们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确立起新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学校涌现出一批热衷阅读、教学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成为学校办学育人的骨干力量。
3.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都有了明显的改变,读书氛围增强。他们除了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与学习成绩,也开始关注孩子的课外阅读,主动参与孩子的阅读,起好榜样﹑引领和督促作用。
4.学校的办学品味得到提升,文化内涵厚实。学校大力倡导“让读书成为一种文化,校园因读书而美丽”,营造书香校园,推进素质教育,使学校在提升软实力实现优质特色发展方面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有力的保障,使学校的办学品位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