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意象 鉴赏诗词

发表时间:2020/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6期   作者:李妍
[导读] 本文以古诗词教学为案例,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体会诗歌之美进行了初步尝试。
        【摘要】本文以古诗词教学为案例,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体会诗歌之美进行了初步尝试。
        【关键词】古诗词 诵读 典型意象
        【案例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随着网络普及率越来越高,“快餐文化”流行,学生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词的兴趣日趋下降。对此,我进行了深入思考:教学模式是不是教条?教学过程是不是存在“一言堂”现象?学生主体性地位是不是不明显?在尝试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我力图寻找这样一条路径: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从而引导他们深入诗歌内部体会诗歌之美。
        【案例题旨】
        诗歌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讲解为主,不太注重学生的朗读,课堂稍显枯燥,学生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弱化,不能真正融入其中。在这堂课上,我做了针对性设计,在以下两个方面作出调整:首先,本文作为边塞诗中的名篇,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非常典型,因此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朗读,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体会文本设置的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文本;其次,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旨在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意象和细节深入诗歌内部,体会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奇”之美,从而在美育上达到鉴赏的目的,进而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案例描述】
导入: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今天我们学习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以此来领略盛唐边塞诗的魅力,和边塞诗人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古诗词学习,朗读很重要。请根据学案上标出的节奏以及韵脚字朗读诗歌,初步感知内容。
(生齐读)
师:刚才的朗读音准字顺、声音洪亮,但没有做到抑扬顿挫和感情饱满。这首诗是三句一韵,换韵非常频繁,三句内部又句句押韵,这就使得诗歌整体节奏比较急促、音调比较激昂。
(生齐读)
师:这次节奏和情感把握得比较好。有一句话说“三分诗七分读”,朗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只有拿好这把钥匙才能真正进入诗歌的广阔天地,领略诗歌的音韵美、思想美。
岑参的边塞诗有个特点,“意奇语奇”,接下来我们就围绕“奇”字来体会这首诗。首先请大家找出描写走马川环境的“奇语”,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生:我找的是“平沙茫茫黄入天”,漫天黄沙遮天蔽日,眼前都是一片黄。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环境的恶劣。
生:“茫茫”是一个叠词,写出沙子的多、密、广,描绘了一幅飞沙漫天的图景。
生:“黄入天”的“入”表现出一种动态,好像黄沙有侵略性一样侵入天际。
师:“入”字抓的很到位,让“黄沙漫天”这个画面动起来了。
漫天黄沙是荒漠的典型特征,也是边塞诗中的典型意象。王昌龄有“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句子,岑参自己也有诗说“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作者通过典型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绝域风沙图。
生:“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大如斗的石头被风吹得满地乱滚,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风极大,从而衬托出自然环境的恶劣。


师: “斗”是一种装粮食的器具(出示“斗”的图片)。如斗一样大石头居然能被风吹得满地乱滚,风之大可见一斑。
生:我觉得这里还表现出了碎石的大和山川的大,体现出环境的艰苦。
师:你的思路很好。走马川是一条河流,冬天干涸,河床上遍布很多石头,所以是“一川碎石”。但我们平常用“碎”形容什么东西?
生:小的东西。
师:这就是岑参用语之“奇”,一个“碎石”,就写出石头既多又大。还有吗?
生:我找到的是“轮台九月风夜吼”,“吼”字将狂风拟人化,说明狂风肆虐。
师:很好。那么风是怎么样吼呢?(嘶吼、怒吼)风的强劲、狂暴就表现出来了。
生:“随风满地石乱走”中的“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边塞的风大。
师:好。你又抓住了另外的一个动词。石头都被吹得“走”了。其实前面还有一个极富表现力的字,是哪一个?
生:乱。
师:对,一个“乱”字,狂风肆虐的感觉就出来了。那么这个句子重点是为了写石头吗?(不是)它其实是通过石头来写风。边塞除了黄沙漫天还有一个特点:风大风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有一句写风大的句子:“北风卷地白草折。”杨炯《从军行》里有一句写边塞风多的句子:“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风大、风多,边塞的另一个环境特点就表现出来了。
师:“平沙莽莽黄入天”写的是白天的景,“轮台九月风夜吼”则说明时间到了晚上。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呈现出一幅平沙茫茫、狂风肆虐、巨石乱滚的奇异风光,寥寥数语就把环境的特点表现出来。你可以用一些形容词来形容它吗?
生:恶劣、荒凉、壮阔。
师:这就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苍凉险恶的绝域风沙图。朗读时可以重读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比如“吼”“大如斗”“石乱走”等。老师给大家找了一组图片,我们配着图片把刚才分析的几个句子回顾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通过朗读,我们仿佛融入到广阔苍茫的塞外环境中。走马川、雪海边、大沙漠,狂风怒吼,飞沙走石。环境之恶劣令人望而生畏,然而在诗人眼中,恶劣的环境反而更能衬托英雄气概,是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研读品味诗歌语言,进而提升语文思维能力,感受到诗歌为我们创设的不同画面,对于祖国的古诗词文化产生由衷的欣赏和热爱,这样一来诗歌教学就有了指导和方向。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不会理想。本堂课围绕一个“奇”字,由学生自行找出感兴趣的意象和细节进行分析,学生能够基于文本,基于自己对边塞诗和盛唐精神的理解深入研习,进行个性化解读,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课堂模式上,营造出积极交流的氛围,师生、生生之间在这样的氛围下可以进行较为频繁的思维碰撞;引导学生不断结合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由浅入深,充实文本,前后融合,丰富课堂。这堂课给我最深的体会是:课堂越灵活,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主体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1】金学波.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异文、句读辨[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744(09):79-80.
【2】郎镝. 由一古诗断句引发的思考——以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 2017(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