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以往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大多为语文、地理、政治等,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充分挖掘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信息,以及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发扬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重点分析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通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新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有利于促进民间文化和优秀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关键词:高中历史;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课堂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六艺等。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融入进去却又随处可见。它是中华文明成就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的总和,是各种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的总和。
1.高中历史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历史学作为一门有关于认识社会的学科,也是一门长期的、以意识为导向的学科。它的主要功能是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并通过理解社会现实来做出合理决策,但是它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发展,不像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工具,对提高人们的技能有直接的影响。在功利主义的驱动下,我国社会绝大多数人在人才选拔考试中没有考核被选人的历史水平,客观上强化了“阅读历史无用论”。在历史教学改革中也存在着各种误区。目前,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仍然是“人才”,而不是“人”。考试成绩就成了学校的首要追求,同时考试成绩也成为了衡量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尺度。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如果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的历史就很难改变这种应试教育的现状[1]。
2.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1深入挖掘教材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没有单独进行讲解,而是分散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深入挖掘,在讲解过程中自觉地渗透和总结,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地延伸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和课程的发展。如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要引导学生感受和分析百家思想的精髓,让学生认识到百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这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一时期的教义,尤其是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使学生们感受到中华文明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灵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2]。
同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明确课程的发展,使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去感知和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2让学生充分参与
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不仅留给了我们许多知识,还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贯穿于整本历史教科书。在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充分参与思考、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以便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有更深刻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并最大限度地吸收、丰富自己的思想。让学生的充分参与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想要的东西,以便在生活学习过程中进行运用。教材的介绍和教师的讲解很难,有时甚至会导致误解。例如,历史教科书中对道教的引入,主要强调了道教的消极本质,使一些学生对道教失去了进一步认识的兴趣,甚至对道教产生了很大的误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一些经典或原著,供学生阅读、思考,让他们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2.3联系现实生活
许多学生对历史故事感兴趣,而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不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那些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把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历史。例如,在分析古代道教思想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和思考中国现代生活中的环境恶化、“形象工程”,这都是因为它违背了道教的“无为”。老子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是“管得最少的政府最好”,这不是老子两千多年前的想法吗?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有道德感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人们从古时起就崇尚“天下为公”的精神和道德品质,并且至今仍为我们所提倡、弘扬。通过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的例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灵感。培养学生的诚信品格和善恶辨别、是非辨别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和正确的世界观。
结语
传统文化体现了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因此,有必要挖掘和阐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其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便找到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手段,让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人文教育,实现道德建设,树立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唐卓.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1):100-101.
[2]吴丽虹.发掘中华传统文化新价值探索高中历史教学新途径[J].贵州教育,2019(18):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