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探究式学习方式

发表时间:2020/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6期   作者:秦双香
[导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之一,亦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以下是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现与广大同人共同探讨。
关键词:创新意识;初中地理教学;教学探究
1.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的布鲁纳教授积极倡导发现学习,其认为,发现学习法可以极大地开发和调动学生的智慧潜力,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在持续的发现学习中掌握发现的方法,让学生记忆保持得更持久。学生通过观察研究得出结论,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开启创新思维。例如,在初中关于我国地形、地势特点的学习中,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第一,笔者没有简单地直接讲解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方法,也没有让学生提前预习这部分内容。因为一旦预习了课本内容,学生就会掌握一部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原理,发现的过程与意义自然无从提起,更不用提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了。第二,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发一张彩色中国地形图,并提出一个问题:请观察这张五颜六色的地形图,通过讨论,发现并总结出中国的地形和地势特点。第三,在笔者的不断激励下,学生激发了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内在兴趣和动力。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体现,通过观察地图图例,每个小组都能发现、总结出我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发现了三级阶梯大致范围、每个阶梯的海拔高度、主要的地形区域位置,学生在阶梯状的语言描述上还不太精确。
        本节课程的重点知识是地形复杂多样和三级阶梯状分布,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而总结出其特点,激发了学习兴趣,这种发现通常被称作“自我发现”。布鲁纳的理论指出,学生学会发现,不仅仅限于学会自己从未接触的知识和理论方法等,还能够形成用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步骤。“发现”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除了分层设色地形图,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地形地势的特点?这一问题引出地形剖面图的概念和应用,充分激发了学生发现、创造的火花[1]。


2.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地理探究教学中,笔者认为初中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尽可能地运用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探究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科学发现的本质是不断探索研究,而这恰恰需要学生不断开展学习探索活动,并不断地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衷不谋而合。但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采取探究式学习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教学研讨材料和设备等,会导致整个地理教学进度变得缓慢。由于地理课的课时数有限,开展探究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导致一些教师仓促地完成教学任务,加上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不明显,一些教师不愿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针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优缺点,笔者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开展探究式教学。例如,在讲述地形图中的等高线时,学生对等高线的原理没有直观印象,这一知识点是地形图部分的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应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的陡缓。学生往往能够轻松识别山峰,但容易混淆山脊和山谷,究其原因是学生不明白为什么等高线在山脊部位向海拔低的方向凸出,而在山谷部位向海拔高的方向凸出,这一问题的本质就是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绘制的。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笔者用橡皮泥做了一些简单的山峰模型发放给每个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根据教材上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和过程制作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这种手脑并用的探究式科学发现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等高线的原理,也明白了科学实验的方式和步骤。这让地理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变成了科学探索的实验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理念。
3.结语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体现,培养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其根本。教师应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己任,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采取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而努力[2]。
参考文献:
[1]田华.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策略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17):117-118.
[2]程路萍.初中地理情境式“课内翻转”教学的行动研究[D].河南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