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与数学走得更近

发表时间:2020/4/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16期5批次   作者:徐跃良
[导读]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会因为兴趣而执着于某一样活动,并在最后取得或小或大的成功。
        内容摘要: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会因为兴趣而执着于某一样活动,并在最后取得或小或大的成功。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的学习成绩正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立足课堂教学、优化作业设计、利用学科特征三方面阐述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力图使我们的学生能与数学走的更近。
        关键词:课堂 作业 学科 兴趣
正文: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探索者,生来对学习充满着向往。然而,奇怪的是,现实中最叫父母、老师头疼的是孩子们缺少学习兴趣。就数学学科而言,大部分学生低年级时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但这种兴趣缺乏持久性与稳定性。到了中高年级,学习兴趣逐渐下降,据报载,曾有人抽样调查过,大约有70%左右的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观察身边也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缺乏兴趣。要实践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本人认为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本人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一、立足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有价值的劳动并非一味解释书本知识,而是关于增强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吴松年《当代教学素质论》)
        (一)运用直观,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直观手段,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学习。帮助学生丰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可以达到理解掌握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教师可以准备一个土豆,先切一刀见“面”,再切一刀见“棱”,三刀见“顶点”。这样既形象直观,又较快地突破了面、棱、顶点三个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模型,进行抽象概括,学生就能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
        (二)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给老师的教学建议中指出 “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体验中理解数学”,显然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营造一种良好的气氛,创设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用启发式谈话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上课,便把全班同学按学习小组分成8个旅游小分队,指定到某地旅游。
        师:要旅游祖国的名胜古迹,出发前要算出从嘉兴到各个旅游胜地的距离。看谁算得正确、迅速,谁先到达。
        生:如何计算?
        师:今天我们就来介绍计算方法。(板书课题:比例尺)
        这样的诱导性谈话后,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情绪高涨,兴趣浓厚。
        (三)巧用幽默,掀起兴趣。
        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使教学产生活力,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比如:当学生发表见解时,心情紧张,语言结巴,词不达意,教师可以说,这位同学还有点保守,不愿把他的想法告诉大家。一句看似玩笑的话语,可以缓解这位学生的紧张心理,从而使他摆脱窘境。另外,幽默的语言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学生在接受幽默语言的同时,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成功的享受,因此幽默的语言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含量。
        当然,不是所有引人发笑的都是幽默,教学语言幽默应具有深刻智慧,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                                                                                                                                                   
        二、优化作业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创新作业模式,是数学教学中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如何提升作业效度,通过作业的改革和创新,实现“轻负高效”的教学理想,已成为我们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我认为教师设计作业,要因人而异,改变作业的形式与内容,既要让作业起到巩固和拓展能力的作用,又要使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从而使每个学生都爱上作业,实践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作业生活化,让作业融入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所以数学作业设计也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化的作业把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具体而生动,让学生亲近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的、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学习了《最小公倍数》后可设计下面的题目:王大爷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当工人,每7天回家一次,二儿子上大学,每30天回家一次,小儿子上高中,每15天回家一次。

如果三个儿子同时离家,至少在过多少天才能团聚?学习《利息》时,可安排学生到银行或信用社了解储蓄的意义、方式和利息、利率的计算方法并为自己的压岁钱设计一个最佳的储蓄方案;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把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展览等。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
        (二)作业趣味化,让学生喜欢数学?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 因此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富有创意,要新颖有趣,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乐趣.。
        六年级复习完“计量单位”知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2015年5月4日 周二 晴 今天早上7( ),我从2( )长的床上起来,用了10( )很快刷完了牙,洗好了脸,吃了大约200( )的早饭. 就背起2( )重的书包,飞快地向400( )以外的学校跑去. 路上碰上了体重55( )的小胖子方方,和他一起到了学校. 放学后,我一回到家,马上拿出1( )长的钢笔和1( )厚的练习本做起了作业. 晚上6( )动画片开始了,看了大约半( ). 吃完晚饭后,复习了一会儿功课,就上床睡觉了. 今天是五一假期后第一天上学,见到老师和同学们,感觉特别开心!“数学日记”将枯燥的“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的题目”改为富有情境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三)作业自主化,让学生写数学日记
        每个学生是不同的,让不同的学生做相同的作业,势必会遏制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发展。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数学课上最有趣的事、想对数学老师说的话等,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是数学日记。数学日记既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又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例如:今天晚上,我看见一道会迷惑人的数学题,题目:37个同学要渡河,渡口有一只能乘上5人的空小船,他们要全部渡过河415,至少要使用这只小船多少次?粗心的人往往会忽略“空小船”,就是忘了要有一个撑船,那么每次只能乘4人。这样37人减去一位撑船的同学,剩36位同学,36除以4等于9,最后一次到对岸当船夫的同学也上岸4,所以至少要走9趟。
        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用数学的笔触书写下来,没有固定的文体,没有限定的字数,没有规定的范围,学生都很感兴趣。
        三、利用学科特征,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应用广泛性的学科,数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数学是学习难度较高的一门学科,这导致部分学生畏惧数学,不喜欢数学 ,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然而,数学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晦涩,它其实是一门充满了魅力的学科。
        (一)介绍数学家轶事,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家们的轶事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使他们从中学到数学家们的治学精神。
        祖冲之这位世界上最具数学才能的数学家的故事当然一定要向同学们介绍。因为在千年之中,祖冲之一直保持着π七位小数近似值的记录。他在数学、天文历法上的伟大成就以及他勇于革新、敢于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受到中国和世界各国科学界的高度评价,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无比崇敬。
         陈景润一生的梦想与事业是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那么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家哥德巴赫在研究中发现:大于6的偶数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的形式。如6=3+3,8=3+5,10=3+7,12=5+7,……人们验证了许许多多的偶数,结论都成立。但数字是无穷无尽的,大偶数这个结论成立吗?陈景润用了一生的热情去解决这个问题。陈景润为攻克这个世界难题,草稿就写了好几麻袋,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勇攀高峰的精神!
        (二)通过数学故事、名题,培养学习兴趣
        可以给学生讲类似《取胜的策略》这样的数学小故事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著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
        像这样古今中外的数学家的奇闻轶事可谓数不胜数。这样不仅可以培养数学兴趣,而且扩大知识面及提高同学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三)展示数学学科美,引起学习兴趣。
        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美。数学也不例外,其中蕴藏着大量美的因素。在一些简单的式子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美。如12=3×4,56=7×8,12=3+4+5……这些都是数学等式的趣味美。普洛克拉斯早就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一个偏僻的山庄中,一位五年级的小女孩惊喜地在本子上写下了一个等式 :(1+2)×3-4=5。这个等式与小姑娘的美丽可谓相得益彰。你也可以发现,关键在于我们要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在学习“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课时,首先出示国旗、脸谱等,通过观察让学生找出图形美的奥妙,进而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性质,使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种美的享受,学生一旦被引入美的世界,就会对数学中展现出来的真理感到惊奇,为人类的聪明智慧感到骄傲自豪。这样,其学习兴趣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学图形的对称美,数学定理的和谐美,理论的统一美,推理的逻辑美。数学的这些美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此数学的美就像一杯茶,是不是极品要靠自己细细地品、慢慢地回味。了解数学的幽美性,在学习数学时可以感受到美的气息,学习数学不再乏味,而是一种享受。
        正如数学家田刚说过:“有人觉得数学很枯燥、很深奥,但我觉得数学很漂亮、很干净。能否感受到数学的漂亮,关键看你的兴趣,只要有兴趣,数学就会变得迥然不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唤起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不断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让学生与数学走得更近,从而促进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伍新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年 ISBN:978-7-04-032325-2
2.《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  杨光泉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6年  9787540842376
3.《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教师》 任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97875617819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