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对学科进行创新式探究,而"问诊"述学是促进学生对学科深度学习和交流的方法之一,教师对学生关于数学学科的交流进行问诊、把脉、跟进以及回应,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并与同学进行交流研究,达到对学科形成逻辑框架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渐形成学习素养,由此达到高效学习的的目标。
关键词:“问诊”述学;高中数学;交流
前言:
高中数学的学科内容已从应用数学向高等理论数学转变,因此,学生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也逐渐变得困难。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高中数学的理论框架,教育工作者也做了多方的努力。研究表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表达和交流能力,能够有助于学生同步提升关于数学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能力,逐步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问题扫描:高中数学交流活动的现状
(一)数学语言交流不当
教学的过程离不开交流,数学作为模型科学,自然也不例外。数学交流是通过对概念的表达、提出问题、逻辑关系、解决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来传递信息与情感的过程。数学的交流方法从内容方面可分为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交流。按面对对象可分为学生间、师生间和学生与教材间的交流。
通过一些调查获得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高中数学交流的状况不容乐观,首先是流缺乏探索意识, 交流往往流于形式。在学习过程中, 部分学生间的交流只是互相参考答案, 并没有进行深度探究。而进行深度探究,共同探讨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学生会在意见出现分歧时选择不进行深究,接受对方的意见。
其次是交流缺乏互动性, 常是单向交流形式。在课堂及课外的时间段中,无论是学生间还是师生间,只有极少的学生愿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大多数学生倾向于只听老师讲而自己基本不提出问题,当自己不理解时再与老师讨论,或者干脆将问题遗留下来。
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只需老师将解题方法和问题答案直接告知即可。[1]
(二)数学交流环境欠佳
高中数学学习交流的环境也比较有限,且请教的意图十分明显。课外的交流可不受课堂和教学进度的约束,对学术氛围形成本应比较有利,但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统计结果显示,有过半的学生只和比自己水平高的学生进行交流,其主要是认为与比自己水平高的学生交流可以高效率的获取解题方法和思路。另一部分学生喜欢和自己关系比较好或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进行交流,因思考的层次差别不大,因此交流也比较顺畅。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愿意和比自己水平低的同学交流,或是选择和老师交流等。
(三)数学交流评价缺位
数学交流评价缺位也是造成交流障碍的重要原因。有接近四成的学生认为教师未能提供较多的时间供同学间一起讨论问题,在高中学习阶段,常是老师“一言堂”,很多学生没有过多的精力和他人进行数学交流。另外,有调查发现,老师平均一节课提问学生4次,学生的练习也是独立完成,同学间的讨论较少。对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评价显然是缺失的。并且,老师很少让学生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多数情况下是老师给出解题方法让学生获得启发。同时,老师也较少的关注学生在解题中遇到哪些困难。这种合作探讨的教学模式缺失,一方面是课堂教学秩序难把握,另一方面是课程设定与考试关联的结果造成的。
虽然课程提倡数学交流,但高考依然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虽然部分省份在探索实践新课改的理念,但归节点依然是高考的分数评判,可见评价体系的缺失阻碍了数学交流的展开。[2]
二、“问诊”述学视角下高中数学深度交流的策略
(一)“问诊”述学的意义
对于教育部门要求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的理念,“ 以生为本” 扎根课堂,若想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数学课堂中的交流形式将起决定性因素。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问诊”述学的理论被提出来,其将交流活动转变成“问诊”模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讲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并分享体验,为其他同学提供启发的学习体系。另外,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困惑,在数学交流中提问题,并通过"问诊"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使述学贯穿始终。
(二)“问诊”述学的实施策略
“问诊”述学的实施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有充足的课前准备,其包括学生与学案的课前“交流”及教师与学生的“ 期待”量规。在充分了解学情后,教师要预设出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制定合理的交流内容,认真研究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将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准备好相应的解决方案。
“问诊”述学需要学生在数学交流学习中积极参与,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间进行交流,促进述学的展开。可用几种方式推动学习活动的实施:1.形成小组,在组内成员轮流表述观点。2.分别表述各自的困惑。3.讲述某个问题的解答方法。4.通过组内“ 问诊”组间“问诊”教师“问诊”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随后通过思考和实践,将自己的收获以及困惑向组外、教师进行分享,这个过程可以强化认知,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形成学习一思考一实践的闭环过程。
之后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对个体在交流中的表现进行自评,校验自己的学习收获,而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并适当制定评价标准。
最后,教师也可以设定相应的小组学习目标,让小组成员交流协作完成,目标设置要有针对性,评价体系要贯穿学习活动的始末,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并尝试找出解决方法。[3]
结语:
数学交流是数学教育的精髓所在,通过“问诊”述学的方式,教师和学生将会充分认识到数学交流的价值,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展开“问诊”述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全面素质的提升。“问诊”述学在帮助学生将模糊问题清晰化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完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将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魏亚良.“数学交流”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8,(5).
[2]张国棣.高中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7,(9).
[3]钟进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交流活动的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