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启蒙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4/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16期5批次   作者:彭婧媛
[导读] 琵琶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摘要:琵琶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阶段,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美育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时代,琴童群体逐渐扩大。对于幼儿时期的琵琶启蒙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每位琵琶教师都各有见地,笔者作为一名基层琵琶教师在吸收各家教学理念的同时,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提出笔者的一些反思加以探讨。

关键词:琵琶 启蒙教学 反思
一、琵琶启蒙教育的年龄段及重要性
        接受琵琶启蒙教育的最佳年龄是5-7岁,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最具可塑性,求知性。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阶段论中指出,这一年龄段多表现出好学、好问、好探究等特质,同时抽象概括能力逐渐开始发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中也表明:“5、6岁儿童的思维虽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的萌芽。”其次这一年龄段的儿童专注力基本能持续20-40分钟,且接受能力强。
        音乐启蒙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地位不断提升,根据各类研究表明,无论从生理上或是心理上,音乐启蒙对开发幼儿大脑潜能、促进智力发展、增强身体机能敏锐度、激发想象力及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方式的反思及改良措施
        琵琶启蒙教学的方式方法很重要,作为启蒙教师,既要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又要为其在艺术道路上的长足发展充分考虑。传统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学习的强制性,忽视了趣味性及学生的主动性。琵琶作为弹拨类器乐,对手指及指法要求极高,初学者应以手指技法训练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手指灵活度和左右手配合训练的同时,不应忽视培养学生用耳朵辨别音色的重要能力。对于琵琶演奏的学习归根结底是音乐的学习,人类生来对声音是十分敏感的,听觉是幼儿时期感知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最早也是最多的器官。对声音的判断也是自然天然的,声音有乐音和噪音之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实际上我们对周遭环境中声音的敏感度是逐渐在降低的,孩童听到乐音,特别是类似“叮叮当当”时值短而清脆的声音时会感到十分欢喜;对吵嚷声,无规律的噪声会感到没有安全感而哭闹。我们与生俱来便有对声音音色的判断,我们不应忽略儿童对声音音色的敏感程度,而应抓住时机,积极引导。
        其次,训练识谱唱谱及教授基础乐理知识往往是被忽略的,使得学生日后缺乏独立识谱自弹能力,一直依赖“老师”这根拐杖。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完善,使琵琶启蒙教学能更丰富、更科学,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手指技术。接下来针对这两方面的缺失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
(一)基础指法重音色,而非力度
        在训练学生右手基础指法时,不应过早要求力度,应首先培养学生分辨音色的能力,如果过分强调力度,不仅会导致手型及动作僵硬变形,也会使得音色生硬。长期这样训练,会让学生误以为越大力度越好,对琵琶音色的判断也产生误会。
        以“弹”这个指法为例,“弹”是琵琶右手基础指法当中最为常用,也最为重要的指法之一,以“弹”可以延伸出多种指法,例如两弦同时发声即为“双弹”,三弦同时发声即为“小扫”,四弦同时发声即为“扫”,因而训练好单弦“弹”便是基础。训练方法有两种,一是固定手腕式,二是带动手腕式。

最开始应先熟练掌握固定手腕式,强调好手型要求和出指触弦要领之后,重点就要放到音色上来,当然,如果用概念性的语言来讲述,幼儿会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做示范的方式让学生分辨。好的音色笔者认为应是果断干净,松弛有度。果断干净即要求出指果断,触弦干净,不发出刮擦琴弦的杂音,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指法运动过程中手指的起始位置,有的学生会自然地将指甲贴着琴弦,然后再发力弹出,这就会导致因贴弦而产生的杂音,是不可取的。总结来说,要注意避免“触弦弹出”,而应做到“凌空弹出”;松弛有度即指弹出的音色松透却不死板,坚实却不轻柔,概念上很难让学生理解,但教师应让学生知晓器乐的学习从基础指法的发声开始就对声音音色是有要求的,而不是“能弹响”就可以的。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让学生注意模仿,启发式地让学生学会对比自己与老师弹出音色的差异,几个回合的训练之后,学生有了找寻音色的意识,初步唤醒了耳朵对琴音的敏感,对学琴过程中激发学生反思和自我观察具有积极作用。
(二)学曲“唱”先行
        无论是教授辅助指法训练的练习曲或是小曲,笔者认为都应先学唱再教弹,教授入门的乐理知识,和一定的节奏、音准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时候,教师认为理论教学儿童不易理解,便采用示范式教弹,即老师弹一句,学生弹一句的“硬办法”,笔者认为是不可取的,会影响学生日后看谱自弹能力和乐曲分析能力,这对学生的长足发展不利。作为启蒙教师,学生琵琶艺术道路的第一位领路人,其实责任重大。初学阶段跟随练习曲由简入繁地教授乐理知识,让学生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例如,从接触第一首谱面开始,就应介绍什么是调号、拍号、音符、小节、小节线、反复记号、终止线等基本符号以及标注几弦几指的琵琶专属按音记号,举一反三,增强灵活运用的能力。接下来便是唱谱了,关注节奏、音准的训练,初学阶段的谱面中常用的节奏型有二八、十六八(前十六)、八十六(后十六)、四十六等节奏或其组合形式,笔者认为可充分利用奥尔夫节奏教学方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创建的,它被列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中。它集原本性、即兴性、创造性三大原则于一体,将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以节奏为基础,结合身体律动的一种综合音乐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将常见的节奏型编创成利用拍打、跺脚等方式的身体律动,让学生轻松,快乐,准确的掌握节奏。与节奏教学相比,音准训练较为困难,这个过程中多数琴童出现“音名正确,音高乱唱”的现象,这就表明没有建立音名之间的音高关系,对于音高的训练需要循序渐进,先从音阶入手,再到三度、四度、五度等跨度的训练。
       
结语:琵琶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艺术舞台上极具东方韵味的代表,为中国传统器乐的发展尽一份力量是每位琵琶教师的追求,对于琴童的启蒙教学方面能更完善,笔者愿不断反思探索,为琵琶启蒙教学提供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17-185
[2]平延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探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6):74-75.
[3]张慧.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北方教育,2018(22):190-191
[4]李玉.幼儿琵琶教学之我见[J]中国音乐教育,2003,12(01):35-37
[5]刘吉祥,刘慕霞.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彭婧媛(1997年),女,汉族,安徽铜陵,湖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湖南师范大学,410000,音乐与舞蹈学(中国音乐史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