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4/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17期   作者: 张婷婷 王海栋 李正阳
[导读]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分支, 训诂学是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
        摘要: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分支, 训诂学是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 使用训诂学在解释古代词义的时候, 能够从语法和修辞方面, 从语言的角度帮助解释古代文献, 是阅读古代文献时重要的参考。训诂学的训指的是对词义进行解释, 训诂学的诂指的是用现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当今中学语文教师对训诂学了解尚浅, 纵观当前中学课本, 出现一字多释、错释等诸多不利教学的现象。
关键词:训诂学;?语文教学;?文言教学;?训诂运用;
1 训诂学的内涵意义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和语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属于应用型的学科。训诂学主要的用途是对汉文古籍进行解释。运用训诂学的释读技术, 能够对汉文古籍词句进行精准的解释, 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汉文古籍的意思。训诂学采用的主要技术是根据文章的形态和声音解释文字意义, 特别是对于汉魏以前的古籍解释有重要的价值。训诂学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 战国时期的《尔雅》实际上就是训诂学最早的著作。训诂学真正的形成是在唐代, 由孔颖达和黄侃推进了训诂学传统观念的发展。训诂学分为古代训诂学和现代训诂学, 古代训诂学经历的漫长发展时期, 例如唐代的《释言》、《释诂》、《释训》, 一直到清朝末年的《论语言文字之学》、《文史》, 都积累了训诂学的重要价值。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孔颖达、章太炎、黄季刚。近代训诂学包含了广义和狭义的分类。从广义上理解训诂学, 包含了音韵学和文字学。而狭义上的训诂学主要就是小学中的音韵和文字的对照。训诂学也可以分为新旧两种。一种是王力的《新训诂学》, 一种是周大璞的《训诂学要略》。训诂学存在的必要性就是因为古书上的字词一直处于变化的过程中, 词义和语法在不同的时期赋有着不同的意义。而训诂学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的补充和考证。训诂学的研究方法有互训、形训、义训、反训、递训等。训诂学与语法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训诂学在不断的完善和推进中, 凸显着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融合发展, 训诂学也与中学文言教学密切相关。
2 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
        从学生学的角度来分析, 大多中学生惧怕学习文言文, 原因在于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的学习, 其文体特殊晦涩难懂, 学生对文言知识储备少, 从而逐渐丧失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从教材角度分析, 中学语文教材收录的文言文大多都为经典必背篇目。“如今教材对文言文字词句的注释做到了基本准确, 但是一些文言文注释仍有着少许疏漏和不准确”[1]。从教师教的角度来分析, 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 对于教材中给予的权威注释不应该一味的被动接受, 应对教材中注释的精准程度进行合理的判断分析, 对于教材中没有给予的文言注释, 则需要教师具备基本的训诂学知识来确定准确恰当的文言文意,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知识, 了解文言字词句法, 促进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发展。从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角度来看, 最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对于中学文言教学给出了以下建议:“要求中学生可以阅读浅易文言文, 通过教材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注释出字词句含义, 读懂文章结构内容, 梳理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短语及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学会在文言文阅读教学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2]。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得知, 中学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训诂与中学文言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 其在解释字词意方面有着严谨科学地理论体系, 故运用训诂方法给文言文作注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意”[3]。
3 训诂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3.1 训诂学在词语教学的应用
        在语文教材中, 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 词语是古代文学学习的难点。训诂学在词语解释方面, 具有绝对性的优势。文言文的词汇一般与现代汉语之间有着重要的差别, 文言文的词汇如果没有精准的解释, 学生就容易走入误区, 就容易对文词理解产生偏差[4]。而应用训诂学就可以规避这样的矛盾, 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通过训诂学的应用, 能够更好的解释词语的意义, 有利于发散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准确的学习成果。


3.2 训诂学在古文翻译中的应用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 对文言文的翻译是培养学生对古文语言掌握能力的关键性和基础性训练[5]。训诂学在古文翻译中能够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 能够突出古文翻译的准确性。文言文翻译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 也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在能够用直译的时候, 尽量选择用直译, 但有时受语境的影响, 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 只能采用意译的方式。例如《公输》中:“吾义固不杀人”, 有的翻译为“我坚守道义, 绝不杀人”, 有的翻译为“我是讲道义的, 本来不肯杀人”。而训诂学解释“固”的意思是“坚”, 那么就应该解释为“坚决不杀人”。通过训诂学才能够帮助学生把文言文最为真实的意思解释出来。
3.3 训诂学能够解决语文教学疑难问题
        在文言文中, 一个词往往代表着多种含义, 而一句话中有时候会有多个含义。在文言文学习中, 对一个内容的多种解释, 训诂学在这方面能够为语文教学给予丰富的解答。例如在《公输》中有“夫子何命焉为?”这句话, 教材对这句话的解释, “焉”是疑问的语气, “焉为”是与前面的词连用到一起的, 对于“焉为”是否符合语法的格式有待考证。通过研究, 可以发现, 在《古书虚字集释》中, 对此能够有精确的解释, “焉”“为”合用, “焉为”或者“呼哉”都是疑问语气, 虽然没有固定的格式, 却符合语言的顺序, 能够界定出基本用法, 都是符合语法格式的, 是疑问语气的一种格式。
3.4 训诂学能够纠正语文教材注释错误
        在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中, 每一篇文言文都有明确的注释, 学生在学习中大多是根据注释进行理解学习。但是, 在课本给予的注释中, 有些注释并不是特别的准确, 或者说有些注释还需要被再次精准解释。例如《察今》中写道“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 为其不可得而法”, 文中注释将“为”解释为“因为”, “为其不可得而法”的意思即为“因为后人无法取法它”, 这是由上下句的意思而给予判定的注释。根据训诂学的解释, “为”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释为:“爪象形也, 母猴也”, 后引申义有“做”、“成就”、“变成”、“是”等。在这里不应该解释为“因为”, 应该解释为“是”, “为其不可得而法”的意思应为“是后人无法取代它”。可见, 训诂学对于纠正错误的注释能够起到的作用是积极而准确的, 有利于语文教学中教师全面深刻的理解解释文言问题。
4 结语
        通过对训诂学的研究可以发现, 训诂学对于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训诂学能够给予语文教学的本质性推进是真实的。在现代语文教学中, 知识性的培养和能力性的培养同等重要。语文是基础学科, 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方法能够影响学生多个学科的学习态度。语文教学中, 古文内容的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训诂学实际上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语文教学有效运用训诂学,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枯燥生涩的文言知识, 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能够使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0.
[2]蒋思璐.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32 (4) :101-104.
[3]闫淑惠.训诂与初中语文教育的历史渊源及当代价值[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17, 18 (2) :40-43.
[4]曹秀华.传统训诂方法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学刊, 2014, (10) :155-156.
[5]陈亮.训诂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文教资料, 2017, (20) :182-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