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 3-5 岁幼儿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家长的正确应对

发表时间:2020/4/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17期   作者:黄 彬
[导读]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身心正处于迅速发育与发展的重要时期
        【摘要】《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身心正处于迅速发育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关注和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幼儿阶段保育和教育的首要任务。
        幼儿期的孩子具备了基本的生活能力后,很多事情愿意自己做,随着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他们对成人的要求、惩罚等常会表现出执拗、逆向而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特点,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处于逆反期的宝贝不愿让别人干涉他们的事,一些极端逆反的宝贝还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和与周围人的关系,让家长束手无策。
        幼儿心理发展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心理的健康,成人在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正确应对的方法:冷处理,尊重孩子平等对待,用同理心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
        【关键词】幼儿逆反心理;原因;应对
        幼儿期的孩子具备了基本的生活能力后,他们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服、系鞋带,活动的范围增大了,很多事情愿意自己做,随着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他们对成人的要求、惩罚等常会表现出执拗、逆向而行。有逆反情绪的孩子,通常表现出:频繁地大发脾气;与父母过度争吵;明显地对抗和拒绝大人的要求和原则;自己犯错或行为不当,却责怪他人;频繁发怒和怨恨他人等不合作、对抗与敌视的行为。你叫他这样,他非不这样,开始“闹独立”。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特点,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
        逆反心理——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嘴”、“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的两个阶段:大多孩子都会经历两次典型的逆反心理阶段,3岁至5岁时的称为“第一逆反期”,12岁至20岁时的称为“第二逆反期”。处于逆反期的孩子不愿让别人干涉他们的事,一些极端逆反的孩子还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和与周围人的关系,让家长束手无策。幼儿心理发展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心理的健康,作为成人,在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正确应对的方法:冷处理,尊重孩子平等对待,用同理心疏导孩子的逆反。
        一、3-5岁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孩子缺乏安全感
    缺少父母关爱和陪伴的孩子在情感上会感到十分饥饿,即使物质条件再好也弥补不了他们内心的空虚和不安,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以逆反和沉默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另外,爸妈缺乏与孩子经常的感情沟通,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以不尊重来对待爸妈。
    2.孩子的好奇心受到了压抑
    对于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充满神奇的,他们四处摸摸碰碰,以探索位置的世界。但是不少爸爸妈妈们认为孩子的这种举动是在搞破坏,或者教训孩子要讲卫生而不能摸来碰去。长此以往,孩子的好奇心就得不到满足,自然而然地产生抵触情绪。
        看看那些被称为淘气的孩子,大多在进行一些创造性活动。母亲洗衣服,孩子在旁边把肥皂拿起扔进水盆,母亲就把肥皂盒拿走收起来,可是孩子就哭着要把肥皂盒拿回来。把肥皂盒拿走的母亲,是出于玩肥皂浪费的心理,她认为不能养成孩子把肥皂当玩 具的习惯,因此禁止孩子玩肥皂,而把不能顺从她的孩子看成是反抗者。但从孩子的角度看,一扔进水中就出漂亮泡沫的肥皂,是多么有意思的玩具呀,母亲迄今为止还不曾给我买过一件这样好玩的玩具呢,这个玩具就在身边发现了,对孩子来说,真是无法形容的喜悦。可就是这个喜悦让母亲剥夺了。


    3.家长总是喋喋不休
    一些父母为了强调传授给孩子的话语,总是在他们身边唠唠叨叨的说个不停。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英国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家长既要对孩子严格要求,又要温柔关怀,这是培养高素质孩子的关键,尤其是培养女孩。研究人员认为,最佳方法包括:父母要求孩子的表现与年龄相符,制定纪律,监督他们的行为。同时还要非常了解孩子的需求,并做出回应,既善于倾听,又能与孩子温和地交流。特别是批评教育孩子,点到为止莫唠叨。
    4.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不少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满足自己的虚荣好胜心,经常强迫孩子违背自己的兴趣学这学那,却忽视了孩子真正的能力和意愿。这样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有一些家长则总是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我的孩子唱歌不行,跳舞不行,学习也不行,其实他的孩子综合起来可能还是个能力不错的孩子,但叫他这么一比,哪儿都不行。这种做法会严重伤害孩子的积极性、兴趣和自信,往往是拔苗不助长啊。
    5.孩子没有得到尊重
    假如家长因为一点小事就打骂孩子,甚至对其进行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对孩子过于严厉会令他们的自尊心受创,从而对家长产生敌对之情。家长粗暴的态度及打骂恐吓,都会使孩子的精神高度紧张、恐惧,甚至引发心里障碍。
        二、家长在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时候可以采取以下正确应对措施
        1.冷处理
    当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有时会以哭闹的方式来表达对成人的反抗,这时冷处理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家长不要理睬他,过了一会儿,孩子觉得无趣,情绪就慢慢平静,这时候家长再尝试和孩子沟通。
    比如,有的孩子乱丢玩具,家长怎么劝阻都不听,家长的情绪很激动,不许孩子玩玩具,孩子的情绪也会很激动,这时候家长不妨让他在房间里冷静一下,过一会儿再就乱丢玩具的问题和孩子进行沟通,这种沟通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开孩子的激动状态,同时可以使孩子知道哭闹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2.尊重孩子,平等对待
        成人应该尊重孩子,尝试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对待孩子,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孩子感受到被了解、接纳和理解。忌用高压手段或恐吓威胁孩子。逆反心理的发生,正是出于孩子对父母的不满或愤怒。压服和威胁虽然一时可以使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减少,但却增加了孩子的内心的愤怒,助长了潜在的矛盾。尝试先谈论一些你可以和孩子达成共识的话题,营造和谐愉快的谈话氛围,让孩子在温和的情绪中,从心理上接受父母。如果做到这些,他与父母的共同语言就多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自然就更容易了。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什么都告诉你的,父母和孩子就会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
        3.用同理心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
    成人疏导孩子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同理心,也称同感,其实就是家长和孩子站在同一角度看问题,多设身处地的考虑孩子遇到的问题,体会孩子的心理感受。成人如果能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上,用同理心来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叛逆,效果可会更好。
        总之,当孩子正处于3-5岁,产生逆反心理时,家长应遵循3-5岁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宜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孩子的逆反行为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这样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爱华.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及人际交往引导策略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 2015,1(18): 123-123
        [2]陈鹤琴.家庭教育[M].中国致工出版社,2001.
        [3]刘  辉.浅谈幼儿的逆反心理[J].学前教育研究,1998.(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