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情况越来越重视。再加之,幼儿教育是所有学习阶段中,幼儿能力和学习意识培养的基础时期,这一阶段的教学开展情况对幼儿后续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推动和引导他们更好地成长,与此相关的教学工作者不断地深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着摸索和实践。本文就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为相关的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进而推动他们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引导幼儿更加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家园合作 现状 对策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它不仅对幼儿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观念的培养和形成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对于幼儿情感意识和能力形成的引导也十分重要。因此,与此相关的教学工作者不断地对教学工作进行精细设计和安排,对工作更好地开展进行了多次的实践和探讨,家园合作这一教学方式脱颖而出。
一、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的现状
(一)家园合作意识不强
在实际的幼儿教育开展过程中,家园合作的意识不强,是家园合作教育的一个突出的表现。一方面,对于幼师来说,他们没有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没有重视与家长形成教育配合的优势,从而使得他们在组织和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不去关心和考虑家长的反应和反馈,不利于家园合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家长工作忙,每天只是匆忙地接送孩子,没有时间与幼师进行沟通,不去向幼师了解孩子的状况。与此同时,有些家长也没有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当幼师向家长了解幼儿的表现状况时,他们总是采取应付的态度,这也是影响家长参与到家园合作的一个原因。
(二)家园合作的互动实践少
家园合作的互动实践少,这也是在家园合作教育中的一个突出的表现。互动实践少的原因,一方面,幼师在组织和安排幼儿教学内容时,较少地涉及到家长和幼儿互动的环节,从而减少幼师与家长见面和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家长的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互动环节中来,从而减少与幼师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家园合作的互动实践次数比较少,从而不利于幼师和家长双方的交流,不利于双方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表现状况,不利于幼儿教育的开展。
二、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的对策和方法
(一)加强家园合作的观念和意识
为了更好地在幼儿教育中实现家园合作,家长和幼师双方都要加强家园合作的观念和意识。这是因为,只有加强了合作的意识,才能够使得双方更好地去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更好地推动他们进行相互间的观察交流,从而推动双方更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发展和教育制定计划和方案,推动幼儿教育的落实发展。
(二)组织相关互动实践活动
组织相关互动实践活动,这也是在幼儿教育中实现家园合作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开展过程中,幼师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表现情况,设计和安排一些教学互动环节,引导家长参与其中,可以使得家长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幼儿的互动和交流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心理活动,从而将其更好地与幼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与此同时,幼师也可以在家长和幼儿互动的过程中,观察二者之间的反应状况,并以此为依据,更有针对性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从而更有方向性地推动幼儿教育的开展。
(三)实际家访或开家长会
安排实际的家访或者召开家长会,这也是在幼儿教育中落实家园合作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师根据幼儿的表现情况和学习水平,组织和安排家访或者家长会,可以使得幼师获得与家长进行全方面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更好地了解家长眼中幼儿的状况,更好地感受家长对于幼儿教育开展的反应和反馈,从而帮助他们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家长会或者家访的开展,可以使得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在园中的反应和表现,从而使得他们更好地在家中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引导,实现幼师和家长双方面的更加优质的教育,推动幼儿更好地成长。
三、结束语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家园合作这一教学模式的引入,既能够使得家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学习和表现状况,从而更加科学和正确地在家庭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得幼儿教育能够更好地在园外得到延伸和发展;与此同时,还能够通过家长的加入,使得幼师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幼儿的性格特征和表现状况,获得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使得幼师在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时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因此,家长和幼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家园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双方之间不断的交流和联系,更好地获知幼儿的发展状况,进而推动和引导他们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慧珍.浅谈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的有效运用[J].魅力中国,2019(12).
[2]杨彩萍.以亲子活动促进家园合作的研究[J].学周刊,2018(16):171-172.
[3]汪灵.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好家长,2017(11):13.
[4]陈月秋.让家长融入幼儿教育—浅谈家园合作教育[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0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