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国家重视农村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区域共同研修是提升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综合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有效举措,也是助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助力乡村振兴;作用探究
1当前我国农村师资现状:优秀小学教师不足,乡村更为短缺
由于小学教师总体供给不足,加之乡村教师工作条件艰苦、工资待遇不高、发展空间有限、工作尊荣感不强等原因,导致优秀乡村小学教师更为匮乏。偏远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无法完成教师招聘计划,优秀乡村教师引不来、留不住等问题,招聘到的特岗教师到岗率、留任率基本上都在90%以下,一旦三年服务期满转正,均想方设法调入城镇学校。即使近几年县域加大学位供给力度、提高农村教师工资福利,也无法逆转这个趋势。就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而言,地方确实做了很多工作,也收到了一定成效。比如,对农村教师依据偏远程度予以不同的补贴,有的地方每月补贴的数额达到1400元甚至更高,事实上综合收入已经超过县城的教师,但是考虑到整体环境、长远发展,不少教师仍然不愿留在乡村。在乡村无法完成教师招聘计划的情况下,难免降格以求,一些没有受过师范专业培养培训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导致乡村小学教师质量参差不齐,教育质量每况愈下[1]。
2优秀小学教师不足给乡村振兴带来负面影响
2.1优质教育资源是刚性需求
一是农村孩子为追求更高的教学质量,纷纷到城镇或者更大城市读书,近年来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而城区没有按照学生城镇化进程同时配套增加学位供给,远远无法满足适龄学生就读需求,造成“择校热”高烧不退、“城镇挤、农村弱”现象突出。
2.2是由于生源流失
生源不足,不少村小遭到撤并,学生上学的路途更远,校车往返接送的安全问题凸显,近年来已经发生多起校车交通安全事件。即使有些村小没有撤并,但是生源严重不足,有的全校只有几个学生,配备1名教师。在这样的学校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不仅成本非常高,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最终只能是教学硬件设施投入有限,学生学习氛围不浓厚,教师教学的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优,反过来又加剧了生源的流失。二是村民为了孩子读书,被动选择到城里买房、投资、创业就业,资金、人员和消费都留在城市,等同于农村继续为城市“输血”,加重了自身经济负担,脱贫更加困难,这与乡村振兴的目标背道而驰[2]。
2.3招揽人才条件不足
是大学生、退伍军人、外出就业成功人士等乡村振兴急需的人才,为了孩子的教育,不愿意返乡就业创业,有的即使回来也不能长期留下来,或者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给乡村振兴带来人才难题。综合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来看,若是乡村长期不能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加之区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劣势,除了城市周边的一些乡村外,偏远的乡村有可能出现人烟凋敝、建设破败、田园荒芜、传统文化衰落的景象,乡村振兴成为无法完成的任务,最终是乡愁不再、乡土中国越来越远。
3促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对策措施
3.1要优先解决乡村小学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政策要更加具有灵活性,在当前中小学教师供给短缺的情况下,要在全省择优增加中小学教师培养学校,规定具体的培养指标,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师培养数量;政府要在政策、资金投入上对相关院校予以倾斜,对培养的好的予以奖励,对培养未达标的予以惩戒。
3.2创新方式方法,直接投入乡村教育振兴主战场
一方面,选派优秀教师教育人才,采取结对帮扶、驻村帮扶等方式,直接投入乡村教育振兴主战场,在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建设上参与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加大软硬件投入,有效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依托远程教育等现有载体,为乡村送上高质量的教育大餐。既可以申请政府的资金支持,也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的投入[3]。
3.3创造性落实中央政策,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可靠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明确的工作任务。推进乡村教育振兴,仅靠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是不够的,地方党委政府要为师范院校促进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坚实保障。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提供周转房,在职称评定、先进评选上予以倾斜等,巩固提升好现有成果。另一方面,要出台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措施,提高乡村教师在乡村的政治、社会地位,提高他们服务乡村、扎根乡村的职业尊荣感[4]。
结语
县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乡镇人大代表,要选择一定比例的乡村教师;
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监事会等村级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必须邀请乡村教师作为特约代表参加,优秀的要进入村委会;村民合作组织建设发展、乡规民约制定、村民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多管齐下,把乡村教师用好,用在刀刃上。
参考文献
[1]周小兰.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0(02):87.
[2]魏国平.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0(02):94.
[3]杨景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J].学周刊,2020(02):100.
[4]周丽梅.浅谈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理解的困境与对策[J].学周刊,2020(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