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美术艺术修养的培育—以八年级为例

发表时间:2020/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9月17期   作者:武利锋
[导读] 中学美术是中学阶段的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它的开设是为了提升中学生的艺术修养,包括思想修养、知识修养和情感修养

        摘要:中学美术是中学阶段的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它的开设是为了提升中学生的艺术修养,包括思想修养、知识修养和情感修养,培育艺术修养是全面提升个体素养与能力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的本质是追求美的境界、培养人文精神以及体验美术创造过程的成功和喜悦,如何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同学们的艺术修养,是美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美术 艺术修养 教学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是中学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的价值在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美术知识与绘画技能,而是对跨学科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对于中学美术的教学,教师必须让学生通过对于美术的学习,形成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品格,同时教师应降低知识性和技能性的要求,把重点放在审美与情感方面、价值观方面的艺术修养的教学。
一、提高审美能力,培育思想修养
        美术教学归根到底是为了培育学生认知美的能力,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帮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追求人文性的同时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文化的美术作品,美术教学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审美人”。精湛的艺术作品通常会折射出艺术家深邃的思想,艺术家会将自身对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观察、体验来形成创作目的和动机,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帮助同学们洞察绘画作品中所表达的真谛,达到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重塑。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美术教学中,对于达芬奇的《圣母玛利亚》的教学,可以通过介绍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精神状态的变化来达到对于这幅作品全方位的认识,圣母玛利亚形象变化的过程伴随了整个文艺复兴时期,在达芬奇的笔下圣母变成年了一位美丽年轻的妇人,圣母形象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反应了人们对于社会崭新面貌的期盼。通过对达芬奇画作的讲解可以向学生阐释绘画的明暗手法,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学习绘画的基本技能,也可以学习达芬奇的人文主义、主张个性解放和提倡科学文化反对神权的先进思想。在一幅绘画作品中蕴含着画家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思想修养。


二、扩大认知范围,提高知识修养
        美术教学并非以培养美术专业人材为目标,而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后成为一个有见解、有品位的生活者,真正的把审视美的能力融入到生活之中,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是美术教学的本源,知识修养是美术修养的一部分,若想认知美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社会人生与大千世界,作为教师若想让同学们深刻的理解画的内涵,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修养,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修养、社会科学知识修养、艺术理论知识修养、社会生活知识修养,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基础才能更好的深入画作、理解画作。
        例如在讲解德拉克罗瓦的《自由领导人民》时,教师应将其历史背景、画家生平、表达意义传达给同学们,以便于理解超出于画面构图本身的深意。这幅画是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一幅油画,在告知了历史背景后学生对于画作的理解就有了着手点,该作品的主旨为了表达人民夺取七月革命胜利的喜悦所以运用了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明暗对比,结构紧凑、笔触奔放、构图动势是该幅图的特点,赞扬了以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夺取七月革命的胜利。可见知识背景是了解一幅作品的基础,是美学素养的基础。
三、注重个人品格,培育情感修养
        蔡元培认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便是美术教育,作为美术教师便承担着认知美、传递美、教授美的重任。美术的教学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讲解,更重要的其实在于学生的反馈,在欣赏作品时要注重同学们的思考和见解,教师要多提问,学生要多发问,在引导中实现艺术家与学生的情感共鸣。艺术修养中的情感修养指的是强烈的健康情感、完善的审美情感与独立的人格,艺术家较常人的情感更加具有敏感性和丰富性,他们会用自己的笔触来描绘自己所认知的世界,作为欣赏者只有具备了这些情感修养,才能理解到画作中的深意。
        例如在讲述徐悲鸿的作品《愚公移山》时,我会和同学们讲解愚公移山的精神,愚公为了搬走挡在门前的两座大山,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了天地而把山挪走。徐悲鸿这幅画作于1940年,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大背景之下,中国艺术家和思想家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学生应体会到艺术家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激励人民以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精神面对沧桑巨变的用意,达到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目的,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个人的品德素养。
       
        美术教学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育”的概念虽起源于西方美学家席勒,但蕴含着美育理念的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是“意在先笔”。以礼乐诗书颐养性情,用艺术修养形成内心的和谐是美术教育所承担的重任,由内而外的培养人才,旨在于人格品性的陶冶美化之中提高每位学生的艺术修养,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建立健全的学识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洪弟. 中学美术教学策略研究[C]. .教师教育论坛(第六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571-573.
[2]严龙珍.浅议中学美术教学形式多样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215.
[3]杨红梅.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9(29):159.
[4]张旭东. 基于21世纪视觉艺术素养的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