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为,有所不为李连谨

发表时间:2020/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9月17期   作者:李连谨
[导读] 1997年5月7日上午10时30分,28名聋人学生的毕业作品展以《无语心声》的大标题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摘要:1997年5月7日上午10时30分,28名聋人学生的毕业作品展以《无语心声》的大标题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是山东省康复职业中专学校建校三年来首次向社会的一次汇报“亮相”。(图一)
关键词:聋人;工艺美术;创新人才培养
        被山东省美协请来的驻京的美术界的专家:刘勃舒、王克庆、袁运甫、闻立鹏、卢沉、邵大箴、刘骁光、乔十光、王琦、刘曦林、常沙娜等已早早等侯在展厅门口,他们急不可待提前进入了展厅。一进入展厅那种震撼的氛围便令专家们目瞪口呆。大家默默地注视着这批霎时能让人静心无语的木雕(图二),著名画家刘勃舒首先打破了这个寂静的沉默,他连连说:“这是一个国际水平的展览,一定要推向世界!”。看完了展览的专家们已经无法用“激动”这个词来形容他们的心情,谈到作者,谈到作品他们襟不住留下了热泪。人民美术出版社副主编刘龙庭(图三)说:我事先不知道这个展览,今天是来参观别人的一个展览时受邀,出于礼貌来看一下,这是我的真实思想。但是我一进展厅,我就想哭……刚才几位专家为什么这么激动,因为我们这些学生创造出了常人没有创造出来的艺术品”
        中央美院教授著名画家卢沉说:“这个展览可以说出乎我的意料得好。原来我看印刷品(画册)和现场是不一样的。现场感觉到的是一种气势的震撼,非常激动,这种看展的心情好久没有遇到了。”中央美院教授、中国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闻立鹏先生说:“这个展览证明,人类本身是存在着极大的创造潜力的。……这些作品的感染力这样强,我认为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为了探究这所学校成功的奥秘,七八年后闻立鹏教授还专程到济南这所学校进行了考察。
        这次展览以后这些聋人学生的作品于1998年又应邀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展出(图四)。
        学生们后期制作的部分作品2003年还被三位美国艺术家带到美国的摩尔艺术中心等地展出,其中一位叫罗伯特C·摩根(图五)的美国现代艺术批评家说:“这些蔚为壮观的木雕,它们那种美学上的优雅,形式上的高贵完全把我击垮了,它们强有力的打动了我的情感。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诗意,那是从沉默世界里迸发出来的无言倾诉。”。
        继首届工艺美术专业班的木雕获得成功后,这个学校第二届工美班的陶艺,第三届的纤维艺术,第四届的蜡染艺术均晋京展览引起轰动。二十多年的时光已很快逝去,这所学校后来因为突出的教学成果,被转为普通中专名字改为“山东省特殊教育中专”,五年前这所学校又升格为大专院校,现在叫“山东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这些年来有几个疑问仍然困扰着人们:一、那么一群文化水平不高,又有语言障碍的聋人为什么会创造出这么多令人震撼的作品?二、为什么这群聋人在木雕、陶艺、纤维艺术、蜡染艺术这四个老旧的传统工艺领域能创作出别开生面,与传统工艺截然不同的工艺作品,而且件件作品都不相同?三、为什么木雕、陶艺、纤维艺术、蜡染艺术这四个专业课的指导教师在此前从未学过这些专业技能,他们却能在这些陌生的领域创出一片天地?四、为什么刚成立的一所学校在短短的几年内能连续数年创造出惊人的办学成果?
   二十多年来有不少人曾试图揭开这些谜底,但都未找到完整而确切的答案。应当说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的原因,教师的原因,更有学校领导与科学管理的原因。
        我认为这个学校工艺美术创新人才培养成功的主要原因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予以概括,这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出自孟子一书,意思是说,有些事是必须做的,有些事是绝对不做的。干好该干的事,不干不该干的事。一个学校的教学是否成功,主要因素在学校的管理是否科学有效,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应是开明的,有些该管的事应当坚决管好,有些不该管的事就交给任课老师,班主任和学生来管,教师最需要的是信任,尊重,关怀和支持,应该让他们放手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老师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因为几代齐国国君对“稷下学宫”采用了宽松开明的管理政策,给予“稷下学者”们很高的礼遇,并请他们参政议政,帮助齐王治理国家,稷下学者们的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性异常高涨,以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学术界促成了中国学术思想上一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极大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当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开北大学术与自由之风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吸引了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进入北大任教,他把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们,让真正懂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北大因此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
        山东这所残疾人学校的校领导除了将不该管的交给任课老师、班主任和学生外,自己该管的坚决管起来。如老师的选拔,师德的教育与培养,合理的选择教材,安排总体的教学计划,规划总体的发展方向,确定攻克的教学目标,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专业课所需要的原材料以及他们生活中的困难等。


       
        不仅教师需要宽松的教学环境,作为学生也需要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给学生一种活力,一种“活的教育”,这种“活的教育正象鱼到水里,鸟到树林里一样”(陶行知)。山东省康复职业中专学校将这种教育理念贯彻于教学中,以启发性教学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坚持“特教特办”,在“办出特色”上下工夫,坚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让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这里的“做”有其特殊的含义。陶行知先生指出,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这真正的“做”是创造性地“做”,“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陶行知)。
        正因为给予学生以“活”的学习空间,正因为教学中贯彻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师和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做”上,学生们在无数次的敲击雕凿中熟练的掌握了木雕制作的技巧。也正因为把在“劳力上劳心”作为“做”的指导思想,才使学生的制作有了创造性。正如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山东美协原主席杨松林先生为《无语心声》展览和画集作的序言中所说:“在这里,木块成了反映他们传达内心世界的载体,从他们操起雕刻刀在木面上打开第一个缺口开始,那长期处在寂静中的黑暗从此被打破,埋藏在心底的冲动如沸腾的波涛,冲击着与世界阻隔的大门。就在这样一些极普通的木块上,他们用心灵和智慧为世人揭开了一个纯真,神奇,瑰异的世界。”出自这群聋人青年之手的木雕与传统木雕截然不同,其创作的样式和反映的内容却都是极为丰富的,而且人人不同,即使同一人创作的作品,也呈现出件件不同的面貌。他们制作这些作品的刀法以及在木面上生成的纹理更是变幻莫测,而在造型元素的多样性方面更是无法计算,令人眼花缭乱。这些造型和纹理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画面,充满着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美感。这群聋人青年之所以能有这么强大的创新能力,却恰恰是他们自身的生理缺陷助了一臂之力,这些丧失了听和说两大功能的聋人,同时也使他们关闭和过滤掉了世俗的污染和传统的影响,保持了一颗纯净的心去感悟人生,感悟艺术。也正因为想说也说不出来,更促使他们将所要表达的心声,倾诉到他们的木雕作品上。
如付永胜的《真言》(图七),马金涛的《鱼》(图八)等。
        让没学过木雕的老师去教木雕,让没学过陶艺的老师去教陶艺,让没学过纤维艺术的老师去教纤维艺术,让没学过蜡染的老师去教蜡染,这似乎有悖常理的用人安排近乎荒唐,但其妙处也正在这里。这些任课老师虽没学过他们所要教的专业,但学校领导深知,这些出自美术院校的老师都有较深的艺术造型能力,有丰富的美学知识储备,让他们去教一门陌生的课,正是可以让他们避开传统工艺的影响。如果让学过木雕的教师教木雕则很可能会背上原来所学东西的包袱,这样会为创新增加束缚和负担,就不能放开手脚去开辟一条新路。
        一所新学校在短短的几年内能连续创造出教学的辉煌成果,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融洽的干群和师生关系。
        当年,陶行知先生曾大力倡导“艺友制”,他说:“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教师的职务是一种手艺,应当亲自动手去干的。”他还说,大家共教、共学、共作才是真正的艺友制,唯独艺友制才是彻底的“教学做合一”。山东省康复职业中专内,从校长到老师到学生,也形成了一种很融洽的“艺友制”关系,专业课老师与学生们在一起共教共学共做,到了最紧张的阶段,师生甚至还吃在一块儿睡在一块儿,这种师生关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创作的积极性,在教学相长的氛围中,各个专业课教师也把自己锻炼成了这门课的专家。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新颖的工艺美术品的需求也在日益提高。然而现实当中,我们不管是从市场上看到的,还是从各种工艺品博览会上看到的,以及从网上搜到的具有创意创新的工艺美术作品,却是寥若星辰!这不能不说,工艺美术的“创新”,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我们不能不面对,不能不重视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多年前,山东这所残疾人康复职业中专所采取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培养工艺美术创新人才的理念和方法,是否会给我们今天的工艺美术创新工作以启示?
附:
参考文献
1、《齐国故都临淄》(2011年9月,齐鲁画社出版)
2、《陶行知全集》(1991年8月,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3、《真言/木雕》(美国)
4、《无语心声》(1997年5月,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5、《山东画报》总第262期(1997年8月,山东画报出版社)
插图
图一、1997年5月7日上午,中国美术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等领导出席《无语心声》木雕展开幕式
图二、观众在默默的观赏木雕作品
图三、人民美术出版社副主编刘龙庭在《无语心声》研讨会上哽咽发言
图四、1989年11月11日木雕展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政大厅开幕
图五、美国艺术评论家罗伯特C·摩根
图六、亓敏作品《母亲》之四
图七、付永胜作品《真言》
图八、马金涛作品《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