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动教学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教育方式,结合政治学科特点,就需要我们更好的发挥师生互动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abstract】Interactive teaching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modern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way of training modern talent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al science, we need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political teaching.
【关键词】师生互动 主体性 师生关系
一、师生互动在政治课堂中的体现
师生互动简单意义上来说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双向和正面的交流,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沟通方式和互动的方式,重点在于实现素质化教育,完成新课标教学的要求,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等问题上,中心思想是改变传统教学这种填充式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体现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达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增加师生交流的次数,让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了解学生问题集中的地方帮助学生集中解决,有助于老师课堂问题设计以及分层化个性化教学,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老师的课堂特点及思维体系,学生才会主动的融入课堂、参与课堂,对课堂内容感兴趣,进而对学习感兴趣,具有足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跟紧课堂节奏更好的运用课堂。
但是在现在政治教学中,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应用情况不容乐观,首先,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学习习惯已经养成,并且根深蒂固。随着新课改新高考的深入,社会正在了解、熟悉接受这一教学方式,这仍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来改变这一习惯。其次,对师生互动的理解不够、不全、不深刻,把师生互动简单的理解为简单的提问回答,互动的方式比较单一,这只是一种硬性调动学生兴趣的互动,不仅无法达到真正师生互动的优点相反还会给学生带来反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最后,就是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使学生不敢问、害怕问问题,师生关系的好坏决定着教学和教育的效果,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师生和睦相处有效沟通,营造愉悦快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持久性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
二、如何实现政治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1、优化互动措施,全面了解师生互动模式
教师要明确师生互动不只是提问这一形式,创设情境、问题设置、互动环节,再到自主探究都应该贯彻师生互动模式,要想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就需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情境创设必须要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学生一旦是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精神力量,使他们能够很快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中去。其次,在问题设置上,老师问题的设置要留有余地,给学生留有思考和发问的过程,比如政治课上老师问“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是什么?”这就是不留余地的问题,又如“中美贸易摩擦的弊端或者解决措施”这是一种有效性问题,因此老师课堂设问必须要慎重考虑反复斟酌,只有启发学生思考,带动学生连续发问的问题才是一个有效的问题。第三,在互动环节中可以多设计一些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荣誉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在游戏中学习,让学习成为学生眼中的一种游戏。最后,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平等合作、相互作用、共同研究、一同探讨新问题的习惯,找寻探索学习的方法,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型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找难点记疑点做笔记重分析,进一步引发起思考。
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积极进行角色转换,大部分老师一味想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严师的角色,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想逃离和敬而远之的压力,师生之间无法互信合作,这就要求老师学会及时的角色转换。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和善才能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差别是闻道先后知识厚薄的相对差别,在知识面前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学习,是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修炼自己的学识和品行,做一个学识渊博有想法有能力的老师,让学生先在能力方面认可你信任你,然后在品行方面言行一致,行为举止得当,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尊重、宽容、善待学生,对学生多加关注,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给予学生足够尊重,努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和教师在一起时的轻松和愉快。
参考文献:
1.欧阳敏.教育家给教师的建议[M].天津出版传媒集团.2018年8月。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院.2002。
3.魏书生.我是这样做教师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