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堂本应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语文本应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可是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语文越来越不感兴趣,目前来看,中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和现状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一篇阅读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取决于本人的综合素质,这就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文学修养,文学艺术以及对知识的链接和把握。所以啊,就我本人而言,首先要从阅读的数量上占得优势,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自己多阅读,多思考,多设问,从中不断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对于学生而言,对于阅读的理解和把握,是有局限性的,它受本人的知识层次,知识储备以及自己的思维方式等所决定的。但最严重的问题是,学生一旦遇到语文阅读,从思想上已经处于放松状态,对阅读已感到厌倦,这就是说,老师在上阅读时,一定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从思想上提高学生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加大布置阅读作业量,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文言文等不同的文体进行阅读,扩充学生的阅读知识量,提高他们对语文阅读的理解程度。这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2)语文阅读上课时间不充裕,阅者,广也;读者,解也。由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时间在上课本知识。在老师看来,课本知识是最基本的,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但我认为,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容量及其庞大,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荟萃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精髓,课文当中所选的知识只是九牛一毛,这就说明要学好语文,一方面要把书本知识学扎实,另一方面要加大现代文与文言文的阅读量。我觉得,要扩充学生的阅读量,必须保证时间上的充足,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加大在课堂上自己讲解的阅读量,对学生进行点拨和讲解如何让学生读懂阅读,这就需要老师的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让学生从点来带面,加强对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需要学生贵在坚持,在时间上保证阅读。
(3)学生缺乏大量的阅读书籍和参考文献。小县城的孩子,特别是像我们这样寄宿制学校的孩子,受各种条件的制约,阅读面窄,缺乏足够的见闻和积累。学校图书室可供阅读的书籍很匮乏,学生想读课外书但是没有,条件不允许。所以,学校缺乏图书馆这也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和现状。
(4)中学语文教学一直走不出“高耗低效”的困境这一现状,一次又一次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深思。这个“高耗”已经被大家说的很明白了,那就是,我们的学生消耗量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本民族的母语,效果却又是这样的遭人责难,也实在是使广大语文教师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第一,读的训练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上,即使有的教师已开始重视读的教学,但时间投放不足,形式单调,效率不高。总之“读”过程被大大简单化了,也就是说,把读作为一种训练,远没有像操作课文讲解分析那样习惯和顺手。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学科,他的媒介是语言,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唯一的途径是靠学习主题的自然习得,再好的讲解也无法代替这种习得。这是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以及其他认知学科最显著的特点所在。如果每一位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这种特殊性,就会自觉地感到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很多“讲”是多么的没有意义。
(5)教法单调,模式陈旧,导致学生对于语文课缺少应有的兴趣。就阅读教学的现状而言,不能令人满意:课堂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很大,教师往往习惯于课文内容的讲解,着重于字词句篇章结构的讲授,并逐渐形成一套操作程序,如先扫除文字障碍,再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等等。
我们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除了双周周末,其余时间学生全在学校,这样就使他们缺少了通过网络、电视等接触外界的机会,自主阅读时间不够宽裕,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就有责任进行课堂改革,引领学生多读书。基于这一原因,我们初步摸索出了基于主题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总体原则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敞开心扉大胆的说,尽情的读,深入的悟,及时的写。基于主题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基本思路:
二、内涵阐述
基于主题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从文章中提炼出一个主题,然后由这个中心向外辐射出:学生围绕主题说,围绕主题挖掘教材,围绕主题进行群文阅读,学生围绕主题写作几个板块。
具体来说就是,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就文章中提炼出的主题说出自己的看法,即自己心目中的想法,或对与主题有关的一些事情的评价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在课堂之初就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开阔学生的思维,让语文课堂在上课之始就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教师可提炼出亲情这一主题,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心目中的亲情怎样,或者你印象中的亲情应该怎样等等,这样就给了每位同学说话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及时的给学生进行总结并导入课内文本的学习,也就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看看课文作者的笔下的亲情写了什么故事,怎样写的,又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比较作者笔下的亲情和自己心目中的亲情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通过这样的方式以期更深入的把握中心,把握主题。然后拓展延伸课外相似篇目,用在课内学到的方法自己去学习课外文本,比较同一主题不同文本的异同。最后让学生根据在课内或课外阅读时学到的技巧和方法及时的写:看看呈现在同学们笔下的亲情又是怎样的?这样就让语文课堂充满了无限的生机,这样就让语文课堂既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又巧妙地把阅读和写作联系在了一起,真正做到了以说带读,以读促写,最大限度的训练了学生说、读、悟、写的综合能力。
三、具体流程
1.围绕主题畅所欲言。
2.通读文本整体感知(看看呈现在作者笔下的是个什么故事?即写了什么?)
3.再读文本局部探究(看作者如何构思?采用何种技法等问题。)
4.深读文本把握中心(看作者为了表达中心如此构思的原因等等。)
5.以点带面群文阅读(比较同一主题不同文本的异同。)
6.巧借技法笔底生花
当然语文学科是博大而又精深的,语文学科的的内容是繁琐而又复杂的,其中阅读又分为散文、记叙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诗歌等专题,而不同的文体又各具特点,所以不同文体在具体的操作上也应不同。就是说在大致流程不变的基础上要有小的调整。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一个死框子把学生框住了。在枝干不变的情况下要依据不同树种的特点及需求进行枝叶的裁剪和修整。
四、具体阐述
1.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具体来说就是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方式不一,可以借用名人名言来谈,可以借用古诗词,例如谈亲情这个主题,学生可以依据这样的句式来说,我心目中的亲情就像孟郊笔下的“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学生也可以用上修辞来畅谈自己的认识,例如:亲情就像是一曲经典老歌,历久弥坚。
总之,在这一环节鼓励学生敢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之始就充满生命的活力。
2.通读文本整体感知,此环节的设置在于促进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的直接对话,调动自己的经验,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
本环节学生通过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初步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通读完毕可用这样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通过阅读我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是唯一的,但可以允许学生答案的多样化,允许学生个性化答案的存在,这样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例如《背影》一文,学生读完文章可以这样回答:我读到了一个深沉的父亲形象;通过本文,我看到了一个把对儿子的爱藏在心底的一个苍老的父亲……
3.品读文本赏析语言,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环节学生可就文本的精彩部分进行精读,并做批注进行赏析,可从修辞的角度,可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可从生动形象的词语角度,可从情感意蕴深厚的句子入手,在赏析的句子旁边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这个环节可适当的教给学生赏析的技巧—先点(修辞、手法、动词、形容词等)后分析再总结,但赏析总结的环节就靠学生的品读了,允许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以《背影》为例,学生可在这个句子“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的旁边写上这样的评析:这个句子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写了父亲去买橘子时的艰难,也写了父亲给儿子的深沉的父爱。让我们感动良久。
4.悟读文本入情入境,悟读,是在品读精彩语言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段去感悟课文的情感、人文内涵。“悟读”是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体验与领悟阶段,采用的读法是略读、跳读与精读相结合的综合性阅读方法。
在这个阶段,学生一定要充分读书,通过“自学、质疑、合作交流、议论”等形式去实现“悟读”, 在“理解”上下工夫,力求“自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设疑、启发、订正、点拨和必要的讲解上。
正是“读了又思,思了又读”,反复悟读,才能入情入境。 “品读”与“悟读” 往往可以灵活结合在一起,在品中悟,悟中品。
例如《背影》一文,学生可重点悟读父亲买橘子这个片段和儿子的三次流泪,以更好的走近作者,领悟情感。
5.以点带面群文阅读,此环节旨在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让狭小的课堂走向宽阔,单一的课堂走向多元,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扩大语文的视野,学生在“大语文”的海洋中遨游,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学生在这一环节可从《语文主题阅读丛书》寻找与课内文本相关的篇目,运用课内教师授予的方法有选择的进行自学。这样做,节省了大量的课内学习时间,省时高效, 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6.情感升华笔底生花,离开了阅读,写作将成为无源之水,很快就会枯竭;脱离了写作,阅读也将永远无法枝繁叶茂。写作是阅读的再现和升华。 因此在学生已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时,那就及时的让学生把心中喷涌着的情感用笔及时的发泄出来,可学用作者的其中的一个亮点来把心中充斥的情感写下来。只要持之以恒,我们会惊喜的发现:学生的写作由“咬笔杆”变为“下笔如神”。
以“父爱”这个主题为例,当学生对课内外有关这个主题的文章有了深入的阅读、透彻的领悟之后,可让学生敞开心扉,模仿作者的手法,以“父爱”为题,写一个小片段 。
五、具体措施
1.转换角色,小组合作集体备课,“特邀语文老师”。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繁杂,而语文课堂时间又是有限的,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阅读,教师就要有选择的让学生自学。对于?语文教科书中通常有一些标注星号的自读课文,对于这些课文,如果课时紧张,许多老师可能跳过不讲了。其实不妨拿出一些课时,将这些自读课文提前分配至各小组,让小组按照教学流程合作备课,推选代表作为“特邀语文老师”进行讲课。暂且不说有时学生解读的视角及他们所搜集的材料,讲解的范围都会出乎我们的预料,就是他们集体备课的过程中那种认真专注的态度和对课文的重视程度都让人欣慰和惊喜。据观察,初中的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他们正处于对一切都充满好奇、跃跃欲试且精力充沛的状态。许多学生已不再满足于对文本词句的理解,他们对评价作品、创作作品充满了好奇心和成功欲。他们常能够根据故事的视角和自己的生命体验,个性化地解读文本,独到的眼光往往能从常见的现象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尽管很多时候这些解读不很贴切,但其想象力、创新精神的大胆释放是值得肯定的。
在我任教的两个班级,学习小组是固定的,一个学习小组有五名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一名学习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组长在小组中有绝对的自主管理权,其可带领小组成员制定学习计划,奖惩制度等。在小组内各成员分工不同,基本上各自负责擅长的某一学科习题的挑选分享,以求共同进步。小组之间有积分竞争,每个学生都很重视他们组的积分。在这前提下,小组合作集体备课自读课文就非常容易推行。另外,更有小组标新立异,其“特邀语文老师”有三名,一名书写漂亮的同学负责在黑板上写生字,一名声音优美,朗诵优秀的同学负责现场朗读,一名思维缜密,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负责讲解文章。这样学生不仅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使探究性学习成为现实,还锻炼了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对语文现代文阅读课的兴趣,百益而无一害。
?2.重构课文,改变视角进行阅读
?重构现代文阅读课文并不难,尤其在记叙文或小说等文体中尤为适用。让学生在课文中查找所有可能出现的人物,筛选归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所有信息,借助推理、运用想象,调动视角下所有人物让他们自己去谈论,然后创造出一个个新的故事来。这样类似于记叙文或小说创作,意图在于从不同视角去解读同一件事,加深事件对学生心灵的冲击,从而达到对课文多角度且更深入的理解。
?3.模仿名篇风格,阅读兼容写作
对于语文教科书上的一些现代文阅读名篇,真正想让学生将其读懂吃透是不容易的。究其原因,一是许多名篇时代离我们有些遥远,而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和人生经历,很难完全把握作者的情感;二是现在学生读书,多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看课文权当打发无聊时间消遣一下,对一些真正需要静心品读的佳作重视程度不够,常是看过就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而如果学生看不懂,读不透一些名篇,想获得审美的体验和性格上的熏陶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更别提产生对现代文阅读的兴趣了。另外,我们要培养的是创造性人才,他们要能敏捷地接受各种新的信息并做出判断,做出正确的反映,能说会写,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读写能力又不可分割,都很重要。于是在现代文名篇阅读课中,我常使用一种阅读兼容写作的方法,目的就在于能让学生通过钻研、模仿名篇著作的语言风格,加深对作品的品读和理解。
六、评价机制
在基于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基本课堂教学中,把班级学生平均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又分为ABCDE五类学生,在这五类学生中他们各司其职,各有专工,设计记录表,做好详细的记录。
这样我会安排五项任务:
1.上课组内成员回答问题情况记录。这项内容的记录由A学生负责,A、B、C、D、E学生上课每回答一次问题分别记0.1、0.2、0.3、0.4、0.5分,这样让后进生回答问题多计分,就极大地提高了后进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课外拓展阅读量记录。这项内容的纪录由B学生负责,每读一篇并加批注加1分,读的越多加分越多,没加批注的阅读不加分,这样就防止个别学生滥竽充数,做到了真阅读。
3.美文片段摘抄记录,这项内容由C学生负责,按照摘抄数量的多少分别记0.5、0.4、0.3、0.2、0.1,这样分等次的加分赋予了比赛的成分,从而能激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
4.以读悟写,片断练习记录,这项内容由D学生负责,通过师生互评选出来的佳作,奖励3分,其余每写一篇加1分。
5.大作文完成情况记录,这项内容由E学生负责,通过师生互评推选出来的范文,奖励5分,其余每写一篇加1分。
这样每类学生都有自己专门负责的内容,责任感加强,特别是后进生,让他们有事情可做,被重视的感觉强烈,学习的兴趣大大的提高。这样对于每个小组的记录情况进行每小周小汇总,每大周大汇总的原则,每周评出明星个人和明星小组并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双层奖励。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这样虽没有被评为明星小组和明星个人的,只要有大的进步,也设立进步奖,以此鼓舞更多的学生。
七、取得的成果
基于主题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让知识再构建、能力再提高、情感再深化。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开发了学习的潜能,在阅读中学会了阅读,在阅读中提升了写作,不仅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完善自己、升华自己。而且作为执教者的语文教师也丰富了自己的阅读量,提升了自己的素养,真正做到了双赢。
进行群问阅读研究以来,我们学校多名学生在市县级组织的主题演讲、朗诵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名次,并在语文主题学习以及主题写作中获奖,多名老师获得了优秀辅导教师称号。另外还有多位教师的金点子在市县级获得优秀等级,多位老师在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读书征文活动中获得优秀等次。
八、存在的问题
群文阅读教学,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主动性加强,参与度提高,可是至今仍存在的一个疑惑是,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时间分配上随意性太大,不能很好地进行统筹安排。在后边的教学中,我们会继续摸索,继续改正,继续前行。
总而言之,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与读写的关系密切,只有行之有效的进行群文阅读,使多种形式的有声阅读和无声阅读有机结合,使更多的学生独具写作的慧眼,才能真正显现语文教学的“庐山真面目”——“读写”这一永恒主题。我们希望群文阅读教学,让每位学生与文脉共振,“入乎其中”,读出精彩,写出个性。
从文本延伸扩散到现实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的对接,实现综合性学习,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我想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梦想。
接下来,要做的仍然是寻找方法,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潜心耕耘,静候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