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20/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17期5批次   作者:孙淼
[导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教学的重视,在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去设计教学内容。从根本上实现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升。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展开分析,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希望为小学语文教育事业提供可行性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阅读指导;能力提升
        引言: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渠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加强语文能力,还能提高自身的涵养。很多文学家都将书比作人类进步的阶梯,并通过读书来实现自我升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其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在这个教育的关键时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能够主动的如融到阅读之中,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1 小学生阅读的现状
        1.1 缺乏阅读氛围,学生被动阅读
        阅读是一种充分展现内心深处世界的思维方式,具有独特性。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与作者沟通,在文字中交流。我们知道,目前的阅读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的阅读效果不佳。在小学校园中尚未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是关键原因之一。大多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是单纯地教育学生要多读书,而这种目标或口号并未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教师缺乏对阅读氛围的营造,小学生当然只能顺应教师引导的方向,只关心作业与考试成绩,自然不会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另外,大多数教师的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给学生布置硬性阅读任务上,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接受并完成的处境。这种方式很难让学生产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泛泛阅读,反而浪费时间。
        1.2 无视文本内容,阅读效果不佳
        “阅读”一词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指的是阅读其中文字,要“粗”看又要“细”看;其二指要理解其中含义,要了解故事情节与作者的感情表达,学会感悟。从现阶段小学生的阅读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由于阅读兴致不高,只是大概翻阅书本,完全无视其中的具体内容。他们只是大致翻读全书以完成学习任务,在读书过程中没有融入自己的思考。这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阅读是没有作用的。因此,教师引导阅读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很重要。小学生这种无视文本内容的阅读方式,不仅不会对其自身素养的养成起到积极作用,还会成为小学生阅读习惯的阻碍,使阅读教学形同虚设,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措施
        2.1 通过教师导读,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一般情形下,小学生对一本书或一项材料的阅读应该从导读部分开始,导读内容对于小学生是否产生阅读兴趣和期待,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小学阅读教学的展开,也应该以导读部分为起点。首先,在教学前,教师要搜索大量相关文字或视听资料等,以深入地了解阅读材料的写作背景,并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相关联的知识,从而激发起小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为后期的指导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引导小学生阅读书籍的目录、封面、序言等部分,给学生讲述书籍大致的故事梗概,并帮助学生制定读书计划,让小学生形成主动阅读和按计划阅读的意识,培养其阅读习惯。最后,教师在小学生读完书后,可以组织分享会、片段朗诵活动等,帮助学生深刻地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教师通过这些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2 引导学生自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阅读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自主阅读,就是要求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真正地走入文本内容之中,深刻地感受文本的魅力,深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与情感。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引导,让学生进行反复阅读。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先通读,记录晦涩语言与表达;其次,教师让学生再去仔细阅读,理解第一遍阅读中难懂部分,让学生在两遍阅读中明白作者讲的是什么,以及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可以通过口头或文字的方式,主动与学生交流。通过这一系列的阅读,教师让学生能够真正看懂一本书,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做到“真”阅读,深刻体会阅读的意义。
        2.3 利用教学情境,深化情感体验
        小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对知识的领悟能力不高,文化内涵的层次也达不到一定程度,因此更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指引和关爱。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从内心深处关心、呵护学生,把情感融入到教学中,用真挚的情感去温暖学生,用炽热的感情去感染学生,营造出师生和谐相处的良好气氛,促使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融,让学感受到作品丰富的情感韵味。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内外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利用多媒体、课内外游戏、语文实践活动等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巧妙地设置充满情感气息的教学情境,指引学生进行文章的赏析,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与之进行情感的共鸣,强化和突出情感教育的现实意义,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比如,学生在进行《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具体的展示桂林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理解,然后组织学生品读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深深地体会文章的情感,感受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更深层次地理解重点的语句,实现学生文化涵养和素养的提升。
        2.4 设置多层次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多层次的问题设置,不仅能够增加语文教学的广度,提高课堂互动性,最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分析和思考,使学生在阅读探究中不断实现自我思维意识的提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与问题设置的科学联系,注重问题设置的严谨性和逻辑性,由浅至深的通过问题设置帮助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了解,从而更好的去深入文章内容。
        例如,教师在对《扁鹊治病》这篇文章进行多层次问题设定时,从浅层次的梳理整个故事的基本脉络,到实际故事内涵的挖掘,这些都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实现对应问题的设置,这种由浅至深的递进方式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例如一些基础认知层次的问题,如“扁鹊有哪些方面的贡献”等需要学生在阅读之前进行文本拓展,自行获取相关信息;在对文本进行深层次问题设置时便要围绕着文本的内容展开,如“扁鹊劝谏了多少次,以及每次劝谏后的结果?”“蔡桓公又是什么态度?”最后,让学生找出重点词汇并思考:“扁鹊是如何看出他的病情在不断恶化的?每次劝谏时扁鹊都是什么样的状态?通过以上问题,你认为蔡桓公和扁鹊各是什么样的人?”教师要对阅读进行详细有层次的问题安排,在丰富学生阅读体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阅读对学生教学的重要意义,立足于实际,从多角度入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自身的教学热情去带动学生、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从而更好的投入到阅读学习之中。
        参考文献:
        [1]刘明功.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探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7.
        [2]刘运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教育时代,2017(5):82.
        [3]蔡文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283-2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