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创新,创新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新,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重要的课题。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认真学习领悟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真正在叫学长进行创新,有了一点收获。
关键词:语文;创新;教学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课堂改革实施以来,我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一个点,而生活是一个无限的空间,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要由这个点延伸开去,在可能的情况下,做适当的拓展。加大教学的容量,拓展教学的厚度,开阔视野、丰富教学资源,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更深刻,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我在使用教材时,不拘泥于课本的理解,不受限于教学参考书的观点,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的文本解读,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取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散步》一文两次收入初中语文教材,以前的教学参考书对该文主题早有定论,所以在以前的课堂上似乎没有引起任何疑义。但收入新教材之后,对于该文的文章主旨却产生了多元的解读。我在教学此文时,一改过去先分析课文,然后把教参上早有的定论主旨直接告诉学生的教学模式。而是带领学生在深入地赏析、味语言的基础上,对本文的主旨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有的学生认为文章主题是表现中年人的责任;有的学生认为是表现亲人间的相互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文章主题是对生命的礼赞、对生命的珍重,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理解的个体差异显现出来,体现出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同样,在学习《五柳先生传》这篇课文时,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喜欢五柳先生传?并说明理由。学生各抒己见,有持肯定态度:喜欢他爱读书,爱写文章,淡泊名利等,这都很在老师预设之中,也是这篇文章主旨早有的定论。但有不少学生却表明自己不喜欢五柳先生,不喜欢他的喝酒方式,因为常喝醉酒会伤身,没有健康意识;不喜欢他交友方式,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过于随便没有大局意识;不喜欢他的处世态度,避世归隐,逃避现实,没有担当和责任意识等等,学生的多元理解真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很欣慰,因为学生思维很活跃,不是拘泥于作者的思想倾向发出同样的声音,而是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多角度评价人古人,多元化解读文本,因此他们的所获也是多元的。
二、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身心动起来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几乎是所有语文方面取得成就的专家、学者的共同体会。 语文的社会性决定语文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因此,必须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回归到社会中,回归到生活当中。 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也规定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注重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是架起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应该重视和加强课外语文活动,打破那种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的“三唯一”的教学陈规,建立开放型的教学结构。
在学习七下的课文《邓稼先》时,我让学生在学校三层教学楼上周一圈,看能发现什么?有的同学很快来报告,发现了悬挂在教学楼走廊墙壁上的挂像,我因势利导,让他们再去看去想,看看自己知道了哪些伟大的人物,自己能不能把他们介绍给别人,就这样,我充分利用学校这一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看中了解了伟人,在听着扩大了认知,在思想中受到了震撼:两院院士,“导弹之父”钱学森好,建筑学家梁思成,地质学家李四光,三峡工程创造者、水电专家张光斗等等,这历史的长廊留下的不仅是古今中外丰富的人名,还有一笔精神上的财富:那就是奋发,进去,奉献,爱国,这给了学生精神的引领和熏陶,是无声的教育。
《云南的歌会》是八下的一篇有关民风民俗的文章,它以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三种不同的情调,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这是一篇很好的阅读材料,而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则是本单元和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不想仅限于在课堂上在文本中探寻,而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到更广阔的空间去学习语文。所以,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让学生收集身边浓郁的民俗并就其中一个谈谈你的感受;同时,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并且每组要学会唱一首或两首。课堂上在达成“体验民族风情,培养热爱民俗文化”这一目标时,我让学生充分展示、表演,结果比我想象的更好。学生对民俗有了充分的积累和理解,特别是在民歌的民谣的传唱和展示中,学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兴趣,课堂上高潮迭起,在积极的表演展示中,学生对民俗文化有了更深的体会,有了更多的喜爱。
三、创新作业设计,让学生能力多起来。
老师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同样也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理念。国家教育部一直要求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到了大学或研究生教育阶段,在创造力和动手实践方面就与别的国家的学生拉开了距离呢?其中,学生过重的负担,特别是那些重复、低效的作业负担,不能不是造成中国学生创造力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依据素质教育的理念,我在设计学生作业时,尽量减少机械记忆,重复低效的作业,布置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激活学生思维,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作业,锻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各方面的能力。
如在上完《春》这篇文章后正值秋天,我布置的作业是周末走进大自然,寻找秋天的足迹,描绘秋天的美景,建议有条件的同学利用手机和照相机把秋天的美景拍下来,配上文字介绍,到校后在班上交流,这样,秋天的图画就不仅仅是在学生的想象中了。又如:在上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反应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的文章后,我让学生观察并记载身边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后果及自己的感受,然后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在班上交流。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去热爱保护自然。学习完《我的母亲》后我让学生回家做一件家务话,并写下做家务的感受,让学生能真实体验母亲的辛苦,完全理解母亲珍惜母爱。母亲节来临之际,我让学生给母亲写一封短信,表达对母亲的爱和祝福!在学习完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后我让学生收集日本侵华的相关资料,然后开展演讲比赛。另外,作为农村寄宿制学生,一周时间基本在学校,对社会缺少了解,对国内外大事也是一无所知,鉴于这种情况,我每周末会布置一个同样的作业,即回家在网上搜索一周国内外要闻并背下来,来校后各组以问答式相互检查,通过这项作业,让学生能保持和社会的联系,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了。总之,我在作业设计上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创新教育 ,教育创新,任重而道远。也许我的点滴做法并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我将执着于课堂改革,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充分展现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
【1】吴林琼. 魅力教学魅力课堂——语文课堂教学摭谈[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8):24.
【2】王建红.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能力[J]. 魅力中国, 2014(23).
【3】李文华. 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生态化的建构[D]. 山东师范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