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滨水景观设计初探

发表时间:2020/4/2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3期   作者:蒋琼花
[导读] 摘要:本文针对城镇化进程下的乡村环境建设,提出乡村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总结了乡村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为以后的乡村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湘潭  411100
        摘要:本文针对城镇化进程下的乡村环境建设,提出乡村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总结了乡村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为以后的乡村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乡村;滨水景观;景观设计
        1乡村滨水景观的定义
        乡村滨水景观包含在滨水景观设计范畴内,是指在乡村或农村地域范围内,以溪流、池塘、水库、湖泊、堰塘等水环境为依托,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既满足于农村特有生产生活功能,又具备审美意味、底蕴文化、环保可持续的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体。乡村滨水景观与城市滨水景观的区别在于,滨水区除为村民提供日常休闲、公共交往、游憩、洗涤、垂钓的活动外,也需注重与村民生活生产等实用功能相结合。乡村滨水景观设计是对滨水的建筑、场地、绿化等景观元素进行系统整合,对其空间进行重新组织规划,从而改善村落基础环境、补足相关休闲功能的过程。
        2 乡村滨水景观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设时间短,缺乏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及成熟的案例借鉴,乡村滨水景观建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2.1 生态环境差
        由于村落缺乏综合污水管网规划,雨污没有进行分流,村民的污水直接排放到临近的水体中,周边建成区的初期污染雨水也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导致水质恶劣,有些甚至发绿发臭,原本的优势景观资源变成了村民避而远之的问题区域。岸线形态笔直僵硬,驳岸硬质化严重,大部分以毛石挡墙为主,岸边无水生植物种植,缺乏生态性。
        2.2 通达不易
        滨水空间与周边缺乏联系,场地可达性差,使用人群少。滨水道路缺失,造成岸与水相互割裂,亲水性缺失。水体两岸缺乏联系,空间使用的便利性及体验感较差。
        2.3 活力不足
        公共空间的营造与村民的活动息息相关,多样的活动需要多样的空间来进行支撑。现代乡村居民除了日常交往外,对休闲娱乐的需要日益增加,如健身锻炼、儿童游戏等,但是往往相应的公共空间缺失,导致活力衰退。除了个别祠堂前的广场,其余都是密集的建筑,没有专门的公共活动空间。乡村滨水空间规划应体现现代乡村生活特征,满足现代村民日益增长的生活休闲需要。
        2.4 地域特色不够
        乡村的地域特征是由基地所具备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产业等多方面组成。很多乡村都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定位及对场地合理的分析,目前乡村滨水景观的呈现形式较为单一,对文化的体现和传承远远不够;或者一味的效仿已建成的优秀项目,造成景观同质化和景观特色缺失,形成“千村一面”的尴尬局面,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5 乡土氛围缺失
        乡村景观不同于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它具有更多的自然性、生态性,目前乡村滨水景观设计中乡土特色的缺失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受当前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城市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出于对城市的盲目崇拜,认为城市的才是先进的,乡村的就是落后的,很多乡村景观效仿了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手法,形式、色彩都过于现代,缺乏了乡村特色质朴和生态,材料选用城市化的混凝土、大理石等,使得滨水空间与周边的自然山水不和谐。植物上采用过于规整的种植方式,缺失了乡村的野味。如此种种造成了乡土元素在景观中的体现不足,景观乡土特色缺失。
        3 乡村滨水景观设计方法
        在美丽乡村政策支持下,基于乡村滨水空间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滨水空间将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心。笔者通过对乡村滨水景观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国内外优秀案例的研究,总结出乡村滨水景观设计方法。


        3.1 改善生态
        生态环境的提升首先是水污染治理,通过对现有的水系进行底泥清淤,解决水系现状堆积的污染物;建立雨污分流机制,埋设市政综合污水管网对村民生活污水进行截留,充分阻断污染源;对于初期雨水,在水系周边种植水生植物进行净化,改善水质。驳岸形态尽量以自然曲线为主,避免人工化、形式感过强的僵硬形态,曲线变化的形式可以增加岸线空间的生气和活力,也有利于营造更丰富的滨水活动空间。尽量以软质的缓坡驳岸为主,岸边多种水生植物自然搭配种植,营造多样化的植物生境,强调滨水景观的自然与生态。
        3.2 完善交通
        梳理对外交通及内部交通关系,对外充分考虑周边地块的空间布局,打造高效易达、舒适宜人、体现当地特色的绿色交通系统,提高场地可达性。对内建立独立、连续的滨水交通体系,设置多条游线,提供多游线体验,水岸两侧通过桥进行连接。
        3.3 补足功能
        场地的功能设置和人的日常活动密不可分,乡村滨水景观的功能主要分为四大类:生产生活型、休闲游憩型、生态教育型、观光游览型。生产生活型主要包括耕作、盥洗渔业等;休闲游憩型尽量满足各年龄段活动的需要,老人有打太极拳、遛鸟、聊天、垂钓的团体,青年人有瑜伽、亲子农场的社团,小朋友有自己一起玩耍的小伙伴,需为其提供相应的儿童游玩设施,如滑梯、秋千、跷跷板、沙坑等,此外晨练、散步、闲聊等全民休闲的场地也需考虑在内。生态教育是滨水空间的专属特色功能,主要是生态知识的科普和传播。观光游览型是充分利用水体这一优势资源,打造游船、水岸骑行、跑步、观鸟、写生等一系列游览活动。通过增加功能、举办活动的方式激活乡村滨水活力。
        3.4 传承文化
        乡村滨水景观营造应充分挖掘乡村的人文风俗,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强调和突出景观的地域性及独特性,体现出每个地方不同的文化内涵,使人们充分感受到乡村滨水景观的独特魅力。用景观的方式还原场地原有历史文化建筑及历史生活场景,增强村民的心理认同和归属感。对乡村文化的要素及特征进行提炼总结,用现代的设计方法进行演变和设计,运用到滨水景观元素例如景墙、铺装中,从而延续和传承乡村地域文化。
        3.5 营造乡土氛围
        注重色彩的控制,色彩越接近自然,乡土气息越浓厚,总体色彩以低纯度、淡雅的色彩体系为主,营造生态、质朴、宁静的乡土氛围。乡土材料的运用有利于增强滨水空间的独特性,解决滨水景观过于城市化的问题,同时也更符合村民的审美习惯,增强村民对景观空间的认同感,常见的乡土材料有木材、麻石、青砖、瓦片、混凝土等,注重不同质感、色彩材料的组合形式,加强景观的艺术性。植物景观营造上,尽量体现乡土性,从乡土植物品种的选择及植物搭配的乡土性两个方面考虑。乡土植物是指生长在当地,对当地的气候及土壤条件适应性强、并符合当地景观特质的植物品种。选择乡土植物可以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增强地域特色;由于乡土植物相比外来品种价格更低,所以还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项目建设成本。植物配置以当地自然植物群落为基础,避免照搬城市过于人工化的植物搭配。
        结语:乡村滨水景观建设对提升乡村整体环境及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有着重要意义,笔者希望通过对乡村滨水空间景观设计问题及方法的探讨,完善相关理论基础,促使乡村滨水空间高质量的建设和落成。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D].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宗侠.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3] 许晓玲. 福建省乡村水岸景观营建[D].福建农林大学,2015.
        [4] 郑林璐. 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滨水景观设计研究——以南平市夏道镇洋坑村芭蕉湖滨湖景观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2015.
        [5] 陈汇康.“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7.
        作者简介: 蒋琼花  1989年3月  女 园林景观设计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