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回得去的家园 以百窑古村为例对窑洞村落的活化研究

发表时间:2020/4/2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1期   作者:赵建 许优阳
[导读] 摘要:窑洞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形式之一,但随着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窑洞村落正快速没落中。
        杭州曼嘉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窑洞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形式之一,但随着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窑洞村落正快速没落中。本文以百窑古村为例,意在研究具有一定特色价值的典型窑洞村落的发展模式和活化策略,提倡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本文将研究百窑古村的活化触媒,寻找活化模式,通过资源保护与利用、空间重组、文化融合、人居环境创意改善和景观环境特色营造等方法来重点提出百窑古村在产业、活力和人居环境等重要层面的活化策略,以探索窑洞文化保护和利用下的传统村落的发展路径,具有相对普遍性的意义。
        关键词:百窑古村;活化;模式;策略;人居
        Abstract:Cave dwell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wellings.However,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cave dwelling villages are rapidly declining.Taking baiyao ancient village as an example,this article aim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activation strategy of typical cave dwelling villages with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and advocate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article will study the kiln,an ancient village of catalytic activation,looking for activation model,through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spatial restructuring,cultural integration,residential environment creative methods such as improving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to highlight the kiln,an ancient village in industry,energy and environment,and other important aspects of activation strategy,to explore caves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path,has the relatively univers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Baiyao ancient village,Activation,Model,Strategy,Habitat
        一、背景与研究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提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倡城乡融合发展,努力推进城乡活力和乡村美好人居。而对于大西北贫穷落后区域的乡村,又该如何去发展去提升呢?
        窑洞民居历史悠久,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演变过程,发展成为大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传统居住形式。窑洞民居以其因地制宜特点,以及独特的建筑技艺,承载着千年的风俗文化,被誉为“东方一绝”,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和保护传承的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大西北贫困山区人口逐步外流,加上空间狭小、通风不佳、阴暗潮湿、灾害较多、外部形象不佳以及基础设施配套不全等窑洞自身存在的固有弊端,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更加倾向于“弃窑购房”,导致很多的窑洞村庄都在快速地空心化,甚至没落荒芜,窑洞文化也将在沉默中逐渐消逝。
        本文所选取的案例——百窑古村,位于宁夏固原市彭阳县杨坪村,属于陕甘宁交界区域,是典型的西北窑洞集聚区域。百窑古村既不同于延安、米脂等这类非常特色的窑洞古城,也不是那些损坏严重没有保留价值的村落,而是处在两者之间,虽保存有一定价值的窑洞资源,但也缺乏较好的发展条件,属于西北区域比较典型的传统窑洞村落,本文意在通过对这类村庄的活化研究而映射西北传统窑洞村落的发展出路,也是探索窑洞文化保护和利用下的传统村落的发展路径,具有相对普遍性的意义。
        二、百窑古村的发展概况
        1、百窑古村的没落
        由于新农村建设推进,杨坪村新建新村集聚和转移老村人口,而窑洞形式的老村——百窑古村,与大多数的西北窑洞村落一样,正面临没落和荒芜的边缘。目前百窑古村人烟稀少,杂草丛生,满眼荒芜,已失去了往日生机。窑洞得不到有效保护,正快速堙没于自然中。
        2、百窑古村的发展价值
        百窑古村历史悠久、资源特色、人文荟萃,是大西北区域具有一定典型性的窑洞村落,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
        (1)窑洞资源特色
        百窑古村是西北区域保存较为完好的窑洞村落,有近百孔窑洞,形成群组型、交错型、并排型、独院型等多种窑洞组合形式,并沿峡谷地形构成错落有致的完整空间形态。此为百窑古村的“形”——保存相对完好的空间丰富的特色窑洞空间,是百窑古村活化发展的根本和核心。
        (2)地域文化特色
        大西北的窑洞里浓缩了悠久的历史人文、独特的乡风民俗,以及历代窑居者的艺术创造,具有别样神秘而迷人的风情,百窑古村也不例外。人们在此长期生活所留下的宝贵的文化习俗,包括各种民间节庆和生活习俗,各种地方美食,剪纸、草编、民间刺绣、泥塑、彩绘、脸谱、纸织画、石雕、木雕等民间工艺,皮影、民间灶火、秦腔艺术表演、花儿演唱等民间曲艺,以及如秧歌、腰鼓等西北黄土文化,大部分虽已淹没在历史洪流中,但这些是百窑古村的“神”,能为百窑古村文化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是百窑古村活化发展的灵魂。
        (3)古村其他资源
        百窑古村四季分明,村河相依,春有山花浪漫(百窑古村区域桃林杏海的梯田风光),秋有瓜果飘香(百窑古村周边的千亩设施蔬果示范园,种植水蜜桃、杏子和葡萄等有机无公害水果),周边更有茹河瀑布(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五峰山(彭阳县著名景点)等知名景点,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农业为百窑古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百窑古村的发展机遇
        (1)政策机遇
        从“西部大开发”到“一带一路”,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向西北贫困区域大力倾斜,向乡村区域倾斜,注重西北贫困区域的经济发展,注重乡村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提升。
        (2)区域发展机遇
        百窑古村所处的彭阳县,以“生态彭阳、花果之乡”为名片,大力发展以生态和农业为基础的旅游业。2013年,杨坪村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最美村镇”,进入全国60强,获得“景观奖”,2015年,入列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2016年,彭阳入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目前正重点打造南部两河流域的百里画廊,而百窑古村将成为其中核心节点,具有较大的外部发展机遇。
        (3)生态建筑新机遇
        窑洞作为低碳节能绿色建筑中的佼佼者,国内外专家学者把目光投向了黄土窑洞。杨坪新村的建设使得窑洞居民悉数搬出,为窑洞提供了多种创新改造的机会。百窑古村的活化和复兴有望成为国内外窑洞再生利用的创新示范。
        因此,彭阳县良好的旅游发展态势和各界对生土建筑的关注,是百窑古村打造窑洞村落活化利用典范的关键。
        4、百窑古村发展面临的困境
        百窑古村虽有较好的资源和机遇,但也必须认清它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一是无区位无竞争力,位于陕甘宁交界区域的贫困地带,地广人稀,与西安、银川、兰州等大城市均有300多公里,且交通并不十分便捷。
        二是有资源无保护,缺乏对窑洞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和资金。
        三是有文化无品牌,缺乏具有标志性的文化产品或文化形象,难以吸引资本入驻。
        总之,区位、交通和资金制约,较难推进优势产品的转换,加之市场需求和配置机制不足,品牌缺乏,资金对外界依赖性强,致使资源要素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
        三、百窑古村活化模式
        1、抓住活化触媒
        发展一个地方,必须抓住其最核心的资源进行研究和放大,才能体现出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意义。笔者认为百窑古村应以窑洞资源的“形”和西北文化资源集聚的“神”作为核心价值和发展的触媒,以丰富而特色的窑洞业态开发和西北文化体验作为切入点,以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来激发百窑古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促进全面的提升和活化。
        2、寻找活化模式
        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几种模式,一是市场推动模式,多在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区域,如德清莫干山,成为上海的后花园,如古北水镇,成为首都人休闲的全新目的地;二是资源引导型,如桂林山水、婺源油菜花海、西递宏村等,虽有区位和交通的不足,但有足够的特色和吸引力;三是开发促动型,如袁家村,对接西安旅游市场,以村集体带动的美食特色化的开发。

百窑古村要将资源引导和开发促动两种模式相结合,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下,结合了“田园综合体”的思路,提出了“旅游集合体”的发展模式,将百窑古村与周边旅游景区和资源整合形成一个大景区参与市场竞争,而百窑古村将成为这个大旅游景区的主要旅游集散服务区,这样,既具有内在文化特色,又有外部功能支撑,形成内外聚合的发展动力。而百窑古村区块将紧抓特色窑洞、西北文化、特色美食、梯田杏海等特色资源进行放大,打造足够的吸引力,形成内部的拉力。
        3、明确活化目标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和目标,既要村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村落人居环境的营造,更要增加本地农民的收入。笔者认为,在漫漫黄土地上重拾窑洞乡愁,将是百窑古村活化后的一个重要目标,故而对百窑古村提出了“百年古窑洞•千年黄土情”的口号,将古窑洞、茹河瀑布、漫山杏海、五峰山景区等主要资源,整合打造,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窑洞主题文化体验的“时尚休闲品质度假区、古窑洞文化创意圣地、浪漫慢生活体验地”。
        4、精准市场定位
        百窑古村的开发条件相对一般,必须找准市场定位。针对区域经济水平,规划认为,在发展的前期阶段,百窑古村应在满足周边区域居民休闲基础上,重点针对银川、西安、兰州三大省会城市的小资以上阶层进行布局,并重点建立与西安、延安等重要旅游城市的游线对接。在远期阶段,随着品质和品牌的提升,拓展市场,重点针对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区域市场,并将国际市场作为机会市场。
        从时代背景上看,在互联网科技信息时代,共享经济逐步缩小了区位的重要性,而更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所以百窑古村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引入互联网共享模式,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旅游趋势上看,目前沿海区域旅游市场已逐步跨入了生活式度假的3.0阶段,如莫干山民宿群等,但对于西北区域的经济水平,旅游需求还处在以特色生态休闲和主题式文化体验为主的1.0和2.0阶段,应更加突出产品的主题价值和服务设施价值。从产品需求上,更加追求新奇、体验小资情怀和回归自然,应突出产品的创意性、可参与性和体验性。从人群特征上看,更多的是家庭团体、亲友组团,以及文化爱好者、情侣、学生等,应突出产品能针对不同人群的多元性,如家庭的美食、儿童的游乐、青少年的手工、情侣的浪漫业态、老年的茶室等。
        四、百窑古村活化策略
        百窑古村应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主要方向,以打造窑洞主题的文化旅游村落为主要目标,紧紧抓住窑洞更新和文化复兴两大核心,提出了特色活化策略。
        1、村落产业与活力的提升
        (1)窑洞文化资源的保护
        百窑古村是历史悠久的形神兼具的传统窑洞村落,不管是窑洞格局的“形”,还是地域文化的“神”,我们都将进行保护、恢复和传承,作为百窑古村的灵魂和精髓所在,并建议在一定恢复基础上申请“中国传统村落”,由政府、社会和集体多方共同保护和资源共享。
        (2)古村空间的重新组织
        规划在对百窑古村空间和各类型窑洞资源进行评价和分析基础上,将百窑古村的空间流线、各种窑洞类型、各种民间文化以及多种市场需求业态进行结合统筹考虑,重新组织了百窑古村的空间和功能分布。规划沿中间峡谷设置了一条主路线贯穿南北,分别串联入口集散区、文化展示和体验区、民俗风情活力区(美食与民俗)、特色文化民宿区(次入口)和主题酒店和论坛区,从入口到末端形成从动到静的过渡,功能丰富,体验多元,动静分离,突出特色。规划积极融合了周边空间,将梯田杏海、茹河瀑布、生态田园和等充分融合于古村发展,成为重要辅助区域,意在将整个区域打造成一个功能更齐全、体验更全面、服务更周到的综合性休闲旅游区。
        (3)窑洞资源的多元利用
        窑洞不再仅仅作为居住功能,而是结合市场需求和自有特色,对窑洞进行改造开发相应的产品类型,包括窑洞博物馆、窑洞美食街、窑洞特色民宿、窑洞酒店、窑洞休闲屋、窑洞论坛、窑洞商业等多种类型,这样才能将窑洞特色最大化释放出来,形成以窑洞为特色的不同空间类型、不同功能用途、不同文化体验的综合性主题体验区。其中窑洞论坛是结合在酒店统一管理和经营,一年一度的窑洞论坛召开成为主会场,将针对窑洞复兴、覆土建筑、环境治理等重要国际问题进行探讨,成为国际性的会议论坛,打造品牌IP,成为吸引人流的重要特色。
        (4)文化融合的多元业态
        区域民间文化丰富,是百窑古村崛起的另一大触媒,笔者建议将各种文化恢复的同时融合于窑洞和各种业态中,如各种西北美食,从原材料到成品以现场手工制作方式进行展示和销售,如剪纸、泥塑等手工艺融于博物馆展示、培训和DIY手工体验等业态中,如各种曲艺可设置专门的舞台进行演绎,如各种生活习俗和特色器具,可结合到专门的主题民宿院落中,与原主人共同生活以体验文化,等等。总之,要把文化以最传统的方式或现代创新的手段展现出来,既能传达出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能增加村落的文化氛围,在迎合人们需求的同时,增加文化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2、窑洞村落人居环境的改善
        (1)人居环境的基础提升
        在村落旅游化开发前,首要的是对村落人居环境的基础提升,包括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信,以及环卫系统等基础类设施和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使村落具有开发的基础条件和整洁好环境。另外,对窑洞建筑的采光、通风、防潮、结构等基础性人居条件将结合具体业态开发进行综合整治提升,此类论文较多这里不做赘述。
        (2)窑洞形象的特色化提升
        百窑古村是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乡村,本文将更多谈及如何打造更加特色或更具形象的窑洞,使百窑古村在“形”上更有吸引力,更迎合现代人的消费心理。
        ① 传统形式的改造:应加强对窑洞立面的装饰,如以窗花形式制作的创新木格窗,多层次的入口圆拱装饰,以篱笆装饰的入口小花园,藤架或藤蔓植物装饰的黄土墙面,黄土墙顶部增加特色屋檐和女儿墙,总之,应以最传统的符号、最传统的材料和最传统的工艺,来增强窑洞入口立面的形象。
        ② 创新形式的提升:规划通过现代的建造技艺和创意手法,打造多种创意窑洞,增加窑洞的形象性和体验性。针对民宿、酒店等有较大可塑性的功能窑洞,以院落为单元,重新设计建造空间和景观效果,适当增加或扩建窑洞,如具有窑洞形式或元素的特色房屋,如现状窑洞基础上向外拓展的窑洞形阳光房等,与传统窑洞空间相呼应,在满足规划功能需求基础上,形成不一样的新形象和新体验,改变人们对窑洞的印象。
        (3)村庄景观的特色营造
        人居环境提升不仅在于村落内部,也在于村落周边景观环境,对于旅游区形象而言,整体性景观营造是提升形象的重要手段,规划针对百窑古村在景观上所存在的西北黄土、生态脆弱,缺水严重,景观萧条等特征和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1)外部农业景观营造
        村落的活力不仅在于内部,也在于与其息息相关的外部农业空间。百窑古村的旅游化发展,重点在于村落内部的打造,但也需要周边整体产业和景观的提升和完善,在与周边景点整合的同时,通过区域整体景观的营造形成一个完整的景区。规划结合当地地形特征,完善丰富梯级杏林花海;在原有平坦田园区域强化农地肌理和大地景观,发展观光休闲田园,利用设施农业发展打造温室大棚,将种植、观光、体验、餐饮集合于一体。总之,在农业特色化发展的同时,打造外部特色优美的田园景观,促进整体景区的吸引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2)引入茹河水系
        西北以黄土环境为主,少雨缺水,对水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和需求。茹河是中国小流域治理的重要水利工程,规划建议在百窑古村的峡谷中间建造一条小河道,引入茹河水,结合节点打造水景观,既满足区域游客的强烈需求,也是古村景观空间的核心纽带,还是村庄内部雨水排放和作物灌溉的主要载体,拥有一举多得的功效。
        3)突出内部景观特色
        百窑古村所处的西北黄土区域,由于气候影响,在景观营造上也形成了自有的特色手法。百窑古村将运用现代的造景手法,利用当地材料,打造出精致创意且不失当地特色的景观效果,如精致的黄土(或砖石)景观矮墙,木架灯笼阵列、石磨景观、酒坛摆设、酒旗招牌、特色木桌椅、玉米辣椒等元素的景观装饰等,烘托出乡村的生活气息,增加文化氛围和乡村活力。
        在植物造景上,由于气候原因,树种选择有限。村落内部公共空间较大,建议可打造小区块松树林(等常绿乔木)作为绿色基底;利用地形高差打造精致的梯级杏林;将农业作物直接作为景观元素在庭院和公共绿地中展现,可结合游客需求作为内部的休闲小农园,等等。
        总之,内部景观要求乡村特色、文化特色、大气美观又不失细节,让游客能够在这里得到城市型服务的同时,享受乡村的美景和特色的文化。
        五、结语
        窑洞的活化需要抓住核心价值进行催化,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和方向,使其从内部激发动力,这样才能形成可持续的优化和发展,这样才能使其重获新生。本文希望通过对百窑古村的活化研究来促进大西北区域相似窑洞村落的发展,以充分保护窑洞这一中国传统民居形式,以保护和挖掘大西北特色的文化习俗和民间工艺,使窑洞不再只是回忆,让窑洞成为回得去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刘丹丹,杨翔.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窑洞民居的再生与创新设计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2017(09):81-82.
        [2]刘丹丹,杨翔.石家庄山区窑洞民居保护与更新设计策略研究[J].装饰.2018(11):138-139.
        [3]刘军民,唐伊娟,郑建栋.传统聚落人居环境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陕西省米脂窑洞古城为例 [J].城市发展研究.2015(09):C12-C15.
        [4]贺振华,胡昂.窑底村下沉式窑洞聚落的中庭配置形式研究[J].华中建筑.2017(12):46-50.
        作者简介:
        赵建(1983),男,大学本科,中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