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关单位及人员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轨道客车制造业在工时定额的管理模式上存在大量欠缺,很难满足“快、准、全”的目标。本文以轨道客车车体焊接工序的工时定额为依托,提出建立工时定额数据库的构想,并在工作中不断填充和优化各道工序的工时定额,最终实现工时定额标准化、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工时定额 数据库 标准化 信息化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工作,劳动定额管理是编制企业计划、组织合理生产的基础,为人员及薪资分配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目前,轨道客车制造业的定额管理方式多采用工时定额,即在一定条件下完成一件产品或一道工序所需要的时间标准。传统工时定额管理多停留在纸面,不可避免的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缺少数据化、系统化的方法。如建立健全的工时定额数据库,对每道典型工序的工时在系统中实现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则可以切实保障每个项目的工时定额都能够高效、准确完成。
一、工时定额的发展方向及存在的问题
(一)工时定额管理的发展方向
在国家“十五”计划中,工时定额的制定就已经被列为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领域中三大重点攻关项目之一[1],可见国家对工时定额管理进入信息化领域有着很大的期待。2007年,向北平、蔡茂蓉等人以Delphi和Access数据库作为开发工具,采用数学模型与计算机综合应用的方法,开发了工时定额系统软件[2]。现代企业工时定额管理的发展趋势正在向标准化、信息化靠拢。标准化是制定和工时定额标准的过程,信息化则是将定额工作与计算机相结合,通过相应的数学模型和数据库对工时定额进行制定与贯彻[3]。标准化与信息化相辅相成,标准化需要通过信息化来实现,信息化则需要标准化作为支撑。工时定额数据库的建立则是对标准化、信息化定额管理理念最好的体现。
(二)现阶段工时定额管理存在的问题
1、受重视程度不够。目前,轨道客车制造企业及相关管理人员对标准化、信息化工时定额的重视程度比较欠缺。定额工作缺乏对人员、薪资分配的控制,抑制了人力资源积极性与能动性的发挥。以城铁客车车顶焊接为例,由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车顶焊接工艺中有大部分工序由操作工控制焊接机器人完成,于是相关管理人员则会忽略对标准工时的制定。
2、定额水平较低。在现今的轨道客车制造行业中,工时定额的制定方法落后,绝大多数管理者仍采用“经验估工法”与“统计分析法”,得到的工时定额不但低效而且精度较差,无法跟上生产变更的节奏,使其远远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城铁车底架焊接为例,除长直焊缝自动化焊接外还有大量小部件需手动焊接,此时则需要参考不同操作工的实际操作时间,通过科学的方法综合制定工时定额,借助计算机辅助则可大大提高定额速度与精度。
3、脱节现象明显。随着生产任务的变化、劳动人员的生产效率及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加入,工时定额的需求量更大,制定时间更短。原有的工时定额没有系统的数据库作为支撑,则会带来巨大的工作量,且难以保证工作质量,从而导致工时定额与实际生产发生严重脱节,时常出现在批量生产阶段,仍未得到完整的工时定额数据的现象。
二、建立工时定额数据库的必要性
传统工时定额方法存在效率低、精度差、脱节明显等缺点,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在制造工艺趋于自动化的同时,工时定额的制定也应逐步走向信息化。高效、准确、全面的制定工时定额,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又可为企业管理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其优点主要分为以下3个方面。
(一)准确高效。传统工时定额的制定需要大量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及制定,定额信息反馈较慢且受管理人员能力、经验、工作态度、情感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定额数据不够客观。建立工时定额数据库,可为所有定额管理人员提供客观的时间数据作为依据,可有效避免管理人员良莠不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数据库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可为今后的定额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何时,都有历史数据作为参考与技术支撑。
(二)便于管理。工时定额数据库中的时间数据有很强的独立性与共享性。众所周知,工时定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数据,随着工作效率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相应的数据会有所调整;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引进,数据库也需要随之不断扩充。信息化的支撑使得数据的提取、扩展与更新更为容易,使不同工作经验的工作者都能高效管理。
(三)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管理模式也应向更先进的模式进发。信息化管理是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管理者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先进的功能来辅助管理。例如在工时定额的制定过程中,计算机可以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工时测算、统计、分析,对时间数据进行整理,并对数据库进行管理。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提升定额水平,充分发挥定额的激励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并收获更大的经济效益,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
三、对于工时定额数据库的管理
(一)建立工时定额数据库的步骤。
1、收集整理相关数据资料。建立工时定额数据库的首要任务就是收集数据,此项工作需定额管理人员与工艺人员配合工作,收集典型车型(高速动车组、不锈钢城铁车、铝合金城铁车等)所有部件的制造工艺及其定额工时等数据。数据收集完成后,通过使用计算机对实际工作时间进行测定与计算并验证数据的真实性,对工时定额的数据进行优化。
2、将定额数据标准化。工时定额数据优化并整理完毕后,为每道工序设定相应的时间基数,形成标准数据作为本道工序的参考数值。在承接新项目时,只需根据工作环境、难易程度等标准为对应工序制定相应的换算系数。标准化定额切实保障了定额工作的持续发展,进而更有利于发挥劳动定额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3、建立数据库。待定额工时数据标准化后,借助计算机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通过数学模型实现数据的统计与存储。此外,数据库应建立相应的检索系统,使工时定额与制造工序之间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目前已有相关公司使用EPR系统、DBMS系统等来辅助工时定额的制定与贯彻。建立数据库的目的就是达到输入工序的同时,快速得到其标准定额工时,根据不同车型的工作难易程度,乘上相应的换算系数,最终得到适合本车型的工时定额。
(二)工时定额数据库的维护与管理。
建立工时定额数据库后,需要有固定的人员对整个数据库进行日常维护与管理。管理人员应设置固定的时间节点(可与既定修改定额时间一致),根据现阶段的生产能力,对工时定额数据进行更新;涉及到新工序时,应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录入对应的工时定额。工时定额信息化管理通过日常工作不断对数据库进行更新,保持数据的客观性。
工时定额数据库的建立不仅实现了对工时定额的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又克服了传统定额方法效率低、精度差等缺点,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向,为劳动定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企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马天奇. 计算机辅助工时定额制定与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2]向北平,蔡茂蓉.机械加工工时定额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微计算机信息,2007(24):22-23+15.
[3]汪海峰.探索以信息化促进企业劳动定额标准化发展的思路[J].国防技术基础,2010(0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