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促进我国乡村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展开分析,在简要分析乡村振兴发展中村庄规划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规划现状,进一步探讨了村庄规划优化策略,旨在充分发挥村庄规划积极促进作用,推动我国乡村振兴发展,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村庄规划;乡村振兴;作用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大环境下,需深刻认识到村庄规划的积极作用,立足于村庄实际情况,予以针对性强且有效的优化措施,进一步优化村庄规划,全面提高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1.乡村振兴发展中村庄规划积极作用概述
所谓“村庄规划”,指的是对未来一定时间和乡村范围内空间资源配置的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也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乡村空间布局,优化乡村资源配置,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障广大农村居民合法利益的重要依据。村庄规划的核心任务是确定村庄性质和发展方向,科学预测乡村人口、用地规模等的基础上,优化布局村庄用地,并结合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同时,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农规发〔2019〕1号),明确把加强村庄规划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持之以恒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村庄规划推动乡村振兴,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统筹村庄资源保护和开发,强化自然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优化村庄布局和建设用地安排,打造一个与当代经济水平相符的生态宜居乡村生活环境[1]。二是统筹建设村庄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共设施,优化村庄整体结构布局,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乡村发展[2]。三是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村庄居民本地就业,促进乡村经济稳健发展。四是加强村庄历史文化传承和村庄历史风貌保护。
2.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规划现状分析
2.1村庄规划种类多冲突大,基层规划基础薄弱
我国安徽省行政村14516个,截至2019年底,分别编制了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美丽乡村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等,部门各自编制专项规划,由于规划标准不同,且编制基础图件不统一,导致规划融合度不够,导致一些建设项目用地无法落地。同时,村庄规划编制的主体市乡镇政府,由于长期存在重城市发展轻乡村发展的现象,农村规划投入不足,导致乡村地区规划基础差、底子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在原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中,乡镇政府没有规划人员。
2.2生产经营模式滞后
我国乡村地区的生产经营模式滞后,部分地区的乡村主要以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进行生产,且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未能够形成多元化生产结构,造成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从而制约了乡村经济振兴发展[4]。另外,农产品日常经营主要以农户经营为主,尚未形成企业合作模式,且因农产品结构简单,无法形成良好的产业链结构,从而使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负面影响,不利于乡村振兴发展[5]。
2.3基础设施缺乏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大环境下,我国虽开始重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在财政和政策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支持,有效改善了乡村面貌,一定程度上为促进我国乡村经济振兴发展提供了设施保障。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尚未挖山,缺乏关于教育教学、医疗服务、污水治理等现代先进的基础性设备,对乡村振兴长远发展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除此之外,乡村受制于资金、政策等因素,在基础设施方面,出现了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不利于乡村整体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从而对乡村振兴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庄规划优化策略分析
3.1加强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提升村庄规划队伍建设
目前,县及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未出台,全面开展“多规合一”的新村庄规划编制条件还不成熟。当前,加强部门协调,统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统一工作标准、目标和时序,推进“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编制,为农村各项国土空间利用活动提供统一的规划指导。同时充实乡镇规划专业管理人员,壮大乡村规划管理队伍力量。研究构建乡村规划师等相关制度,破解乡村规划人才严重缺乏的难题。强化乡村规划专业知识培训,提升乡村规划管理水平。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管理制度,确保乡村建设按批准后的村庄规划实施。
3.2优化乡村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业效益
乡村振兴发展,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业效益,即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首先,农业经济效益方面。优化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加强先进耕作技术的应用,并推广土地集约化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是农业产业发展中,需重视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其次,社会效益方面。以农业经济效益为前提,强化管理工作,优化乡村人口结构,促进城乡人口流动。最后,生态效益方面。乡村经济长期发展中,鉴于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农作物种植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虽暂时性提高了农产品收成,但是农药和化肥对土壤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不利于乡村长远发展。因此,加大整改力度,引进绿色生产技术,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农产品价值,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3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村庄居住环境
村庄居住环境的改善,是村庄规划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因此,村庄规划时,需结合村庄的具体情况,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有效改善村庄居住环境。首先,强化村庄废弃物处理能力。重点强化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垃圾废水处理,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确保农村垃圾废水可以及时处理,避免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受到污染,有效改善农村面貌,从而建设一个适宜人居的自然生态环境。基于此,农村需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引进和配置废弃物处理基础设施和净水设备等,确保工作效果。其次,强化村貌建设,结合生态环境需求,适当铺设道路,针对不良环境进行科学治理,有效改善农村环境现状。最后,构建长效管控机制,改善村貌的基础上,要想长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唯有在村庄规划中制定长效管控机制,才能为农村居民营造一个宜居环境。
4.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备受社会各界人士关注。而村庄规划作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在实践操作中出现了规划种类多冲突大,基层规划基础薄弱、生产经营模式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乡村振兴发展。因此,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的村庄规划需加大顶层设计,提供统一的规划标准,并予以优化乡村生产经营模式、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村庄居住环境等良策,以此确保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到村庄规划中,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宁,李梁.“乡村振兴”战略下欠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思考[J].居舍,2019(35):141.
[2]蒋姣龙.乡村振兴背景下大都市郊野地区的规划探索——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郊野单元(村庄)规划为例[J].智能城市,2019,5(23):10-13.
[3]贾正.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转型发展之路——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村庄规划为例[J].城市住宅,2019,26(11):197-198+200.
[4]涂珊,毛彬.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连片型村庄规划探索——以东莞市茶山—石排连片村庄规划研究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11):80-82.
[5]荣玥芳,高溪.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村庄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以北京巴园子村庄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9,37(10):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