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常见的质量事故及防范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20/4/3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3期   作者:潘厚佺
[导读]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民用建筑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民用建筑、水利工程等类型的建筑工程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而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环节中,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是一种较为基础的形式,其自身在适应性、施工操作简便性、投入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但是,因为其绝大部分的施工环节处于地面之下,使得施工过程不可视,完工后的质量验收工作无法直接开展,这就导致经常出现质量事故。本文基于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技术的分析,就其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以便为今后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事故
        1、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技术分析
        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建筑工程的建设环节中,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是一种最为基础的形式。所谓的钻孔灌注桩技术就是在施工现场借助机械钻孔、钢管挤土等方式的应用,在地基内部形成桩孔,并在桩孔内部放置相应的钢筋笼,并经过混凝土浇筑之后形成的桩体。
        钻孔灌桩法较之锤击法,在施工的噪声及振动降低上有着较大的优势,除此之外,钻孔灌注桩可以在各类型地基上的进行使用,换言之,就是钻孔灌注桩法有着较强的适用性。但是,钻孔灌注桩桩体的承载力是和施工质量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除此之外,因为这种方法是在泥水中开展混凝土灌注工作,因此,混凝土质量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施工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成孔的速度较慢,施工产生的泥渣对于环境也会产生相应的污染。
        2、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技术常见质量问题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2.1孔壁的坍塌问题与防范措施
        针对在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技术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孔壁坍塌问题,其出现的具体原因及对应防范措施如下:第一,在护筒埋设工作中没有遵循相关的工作规范,使得护筒的埋设位置较低,从而导致内部水头压力数值不足,最终就会引发孔壁的坍塌事故。针对这些原因,在具体的护筒埋设工作中,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施工规范,护筒需要保持垂直中的状态并高出地面30厘米之上,并需要在护筒的周围选择含水量负荷工程要求的黏土进行分层填实工作。同时,还需要工程的实际要求在护筒的合适位置上进行开孔工作,确保护筒的水头高度可以维持在1到1.5米之间,以此来保障孔口具有良好的排水性。第二,地基持力层内部具有较高的承压水位。在地基持力层内部含有承压水层的情况下,在下层的承压水位水头高于下层地下水位的时候,再加之泥水压力数值不足,就会导致孔壁的泥膜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孔壁坍塌事故的出现。针对这一现象,在具体的施工环节中,需要做出精准的地质勘测工作。将工程所在区域地下水的压力数值、出水量数值等要素做到全面精准勘测,并根据这些数据制定出相应的施工措施。第三,泥浆的粘度和容重数量不足。在具体的钻进过程中,如果泥浆的容重较小,就无法形成有效的孔壁泥膜及符合实际需求的泥水压力,就很容易出现泥水坍塌的问题,针对这一原因,需要从地下水的实际水位高度及底层稳定情况出发,确定相应的泥浆容重及粘度。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形下,泥浆的容重及粘度可以做出适当的增加,但是其容重范围需要控制在1.1到1.2g/cm3之间,粘度范围需要控制在18到25s之间。
        2.2桩底的沉渣较多问题与防范措施
        针对桩底成渣数量较多的问题,其原因及应对措施具体如下:第一,未遵循施工规范及清孔不干净或者是二次清空工作没有开展,都会带来桩底沉渣数量过多的问题。针对这些原因,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在灌注桩成孔之后,将钻头提升至距离孔底20到30厘米左右的高度上,随后以一种慢速空转的状态,开展循环性质的清孔工作且时间需要维持30分钟以上。在这之后,将锤式的抓斗缓慢置入孔底,从而将孔底的沉渣打捞出来。第二,钢筋笼轴向位置和孔位未曾对准。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生相应的孔壁碰撞事故,此后孔壁的坍落的泥土就会落入到桩底,继而导致桩底的沉渣量增多。为此,在吊放钢筋笼的过程中,务必要将钢筋笼的中心和桩体的中心进行校准,避免出现孔壁碰撞的事故。

同时,在钢筋笼的加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冷压接头工艺提升钢筋笼对接工作的速度,从而使得空孔的时长得以大幅度降低。在钢筋笼下完之后,还需要做出相应沉渣量检测工作,如若检测出桩底的沉渣量超出规范要求,需要借助导管的应用开展二次清孔工作。第三,在清孔工作完成之后,待灌时间过长,就会因为泥浆的沉积导致桩底的沉渣量有所提升。为了应对这一现象,在灌注混凝土的过程中,导管底部和孔底之间的距离需要保持在3到4厘米之间,并且需要保障充足的混凝土储备数量,确保导管可以一次埋设到混凝土面1米之下,以便更好的利用混凝土测冲击力将桩底的沉渣进行清除。
        2.3断桩问题与防范措施
        断桩问题主要是因为混凝土凝固之后呈现出一种不连续的状态,或者是因为在混凝土的凝固过程中受到冲洗液等疏松体的作用从而形成断桩,具体的防止措施如下:第一,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因为导管底部和孔底的距离较大,使得混凝土被冲洗液进行了稀释,在提升混凝土材料水灰比的前提下,导致混凝土出现不凝固的问题。为了更好的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在桩孔城乡之后,需要认真细致的开展清孔工作,并根据孔内沉渣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冲洗时长。第二,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因为导管提升次数过多造成夹渣问题出现,并继而提升桩底沉渣量。为此,需要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做到连续化的浇筑,并且避免出现停电停水等问题,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随时控制混凝土面的标高及导管的埋设深度,以便更好的控制沉渣数量。
        2.4钢筋笼上浮问题与防范措施
        造成钢筋笼上浮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具体对策如下:第一,在套管内部附着大量黏着物的情形下,必然出现钢筋笼上浮的问题。为此,需要及时的检查最下面的套管内壁,并将其上的黏着物进行及时的清理及套管修补工作。第二,钢筋笼的外径和套管内壁之间的距离过小,或者是因为套管内壁及箍筋之间附带有较粗的骨料,都会出现相应的钢筋笼上浮问题。有效处理这一问题的方式就是保障箍筋和套管内壁之间的距离保持在最粗骨料直径的两倍以上。第三,在混凝土灌注过钢筋笼并且导管的实际埋设深度较大的情形下,上层的混凝土因为早先被浇筑,已经初步完成了初凝工作,其表面已经形成了一层硬壳,这就导致混凝土和钢筋笼之间产生一定程度的握裹力,再加之导管的底部没有做到及时提升到钢筋笼的底部之上,从而导致混凝土在导管内部流出之后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部做出顶升,继而导致出现钢筋笼的顶升问题。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发现这一现象的第一时间内及时停止混凝土的灌注工作,并在精准计算出导管埋设深度及已经完成浇筑混凝土面的实际标高,在导管做出相应的提升之后在开展混凝土灌注工作,从而解决钢筋笼的上浮问题。
        2.5缩颈问题与防范措施
        缩颈问题的产生是由于钻锥磨损程度过大或者是补焊工作没有得到及时的开展,又或者底层之中出现了诸如黏土等不良土质。针对出现缩颈问题的这些因素,为了更好的解决缩颈问题,在开展钻孔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在选用优质泥浆的同时保持一个恒定的速度,确保孔壁的良好质量。除此之外,还需要保持泥浆比重及孔内水位的恒定,以此来保障孔内泥浆压力数值的稳定。并且开展清孔工作的过程中,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并在清孔工作完成之后,尽快将水下的混凝土进行灌注,最大程度防止缩颈问题的产生。
        3、总结
    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技术是当前建筑工程的基本形式之一,在适用性、噪音降低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但是其中依旧存在着诸如孔壁的坍塌、缩颈等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具体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以便为今后的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技术应用提供相应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军强.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常见的质量事故及防范措施要点[J].甘肃冶金,2018,33(03):123-124.
        [2]张讲会,李日清,张新利.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的质量通病及防范措施[J].科技资讯,2017(25):133-134.
        [3]张虎. 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的质量事故及防范措施[C]. .山东水利学会第十届优秀学术论文集.: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2017:212-2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