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关联 以点带面 广泛阅读——关于整本书阅读 教学的一些思考

发表时间:2020/4/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9期   作者:梁晓娟
[导读] 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新课标和统编版教材的指导下,语文教学目标中融入了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
        摘要: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新课标和统编版教材的指导下,语文教学目标中融入了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整本书阅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也是完整的一个教与读、教与学相互推进的过程,要通过有计划、连续性的教学才能将整本书的阅读目标落实到位。思考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整本书阅读的学习。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引言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凡有学者,皆成性格。”可见阅读之广给思维训练带来的显而易见的优势。因此,早在20世纪20年代,语文教育研究者就已经看到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并提出了用整本书推进语文教学的主张。但由于社会资源的匮乏,整本书阅读很难在当时的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随着人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学生拥有一本书或多本书并非难事,在各种技术的辅助下,学习的时空界限已经被打破,如今,整本书阅读的教育恰逢其时。
      早在1941年,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就对“读整本的书”有明确的要求:“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片短章作辅佐”。美国著名批评家乔纳森 卡勒说:“故事教我们认识世界,向我们展示世界是如何运转的,通过不同的聚焦方法,让我们从别的角度观察事情,并且了解他人的动机,而我们通常是很难看清这些的。小说提供了充分了解他人的可能性,弥补了我们在”真实“生活中对他人的无知。”整本书阅读在学生的生命成长中有类似的功能,而且,因为整本书阅读内容领域的广阔,它不仅可以提供了解他人的可能性,还可以提供了解其他学科的可能性,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未来的职业规划均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 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及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传统的语文教材让单篇课文成为多年教学的主流,让教师了解和熟悉单篇课文教学。“读整本书”的理念在统编新教材中的大分量的呈现,看上去新奇而独特,但并不突兀,它与名著阅读一脉相传,补充与完善。由于缺乏明确体系的教学指导,许多教师面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无从下手,有的视为一种单独的课型,展开名著导读课教学,亦或视为拓展阅读面、拓宽阅读视野的途径,开出书单,交给学生课外进行自读,也有的定期举行课前读书报告会等活动。
        整本书作为阅读对象的阅读,较之单篇文章一方面增加了出版、编辑学上的意义,比如序言、目录、编排、后记等;另一方面由单篇文合成的书册在作者风格、作品时代、题材体裁等方面也有特定的意义。有专家表示,从语文单独设科以来,我国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沿用《昭明文选》模式,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课文”,单篇课文研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形态。在教学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单篇课文的优势显著: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同类课文的组合彰显文体基本特点,学生集中一段时间学习某类文体,比较容易形成完整的概念。与单篇课文相比,整本书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面亦有其独特的优势: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可能都会出现在一本书中,而且是交替出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学生集中一段时间专注于一本书,能够更好地建构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目前, 整本书阅读是近年来语文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也是阅读教学的难点,更是中考、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中考、高考都加强了“名著阅读”的考查力度,测试内容和测试形式均指向区分出“为素养提升而读”和“为应付考试而读”、“为单纯喜好而读”的学生。在课程标准和考试变革的双重影响下,大多数教师认同整本书阅读对学生学业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但具体到教学实施,依旧困难重重:读哪些书,怎样确定这些书的教学价值,怎样组织教学才能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进阶发展?
     
2 关于整本书阅读思索中的困惑
        什么是整本书的阅读?读整本书,大多数人的理解应该一般是名著阅读。名著阅读教学是否就等同于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只能读文学经典吗?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有什么具体可行的方法、策略?教学的内容是什么?其最终的阅读目的是什么?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或是名著阅读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是谁读?老师在阅读中的作用是什么?教师是不是和学生共读?任务规划中关于几个课时、什么方法、障碍点怎么排除?那么,对于这些经典名著一节课想要呈现出整本书阅读的姿态,是不是就是该采用导读课、读书报告课、名著提高课,还是提升课、展示课的课型呢?
        所以,根据体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方法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圈点勾画、积累好词佳句的阅读方法了。《骆驼祥子》与《傅雷家书》就不能相同,所以一个可以探究形象,另一个是否还要探究傅雷的形象?《红星照耀中国》与《昆虫记》就不能相同,因为文学体裁类型就不相同。而整本书教学与单篇教学又不同。篇目教学关注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能走进去又能走出来。教学方法中讲得太多、问得太碎,主问题带动全篇的情况下,活动无效或低下,提问或主动权没有还给学生等等单篇阅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整本书阅读中又会相同吗?
        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精读,也许都是从文字到文言,再到文体,然后是文学和文化的阅读理解过程。前三项是初中阶段解决的问题——语意的理解和书面的表达。后两个是高中语文的要求,学习的是文学作品中留给我们的那些文化遗产,读懂精神和文化的表达意愿。例如,《项羽本纪》给我们贡献了成语,贡献了戏剧,贡献了精神(士可杀不可辱),学习这部作品时,我们是从字到文,再延伸开去。这是不是又是从单篇阅读向群文阅读,或是向整本书阅读的一种转化。

单篇阅读向群文阅读的转化,是群文阅读“1+x”模式中链接到其他资料,拓展到一个专题内容。而再向整本书阅读的转化,也许就是培养一种知人论世涉世的情怀。       
        按照课标要求,安排需要的学习任务。终点就是成果的展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过程不仅要带入阅读规划,还要给阅读方法,让学生产生去读整本书的兴趣。关于整本书阅读中的文学名著阅读,理解作品内容和人物命运,熟悉作品的内容,关注人物的命运走向,以及与人物命运走向相关轨迹的重要因素。理清作品的人物关系。作品越复杂,它的人物关系也就越复杂。尤其是我们的传统作品,比如说《水浒传》、《红楼梦》等。对作品进行结构梳理:通过对作品结构的梳理,感受作品创作有以及创作意图背后的创作观、价值观、审美观。教会学生阅读多种文学体裁的方法。学会分析、评价、运用。增长见识、明辨是非、涵养性情、提高思想素质。提升文学的、文化的修养、提高逻辑思考、文化思考能力。
        运用教材中的经典名著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尝试,试图找寻清晰的教学过程,用“分解”动作为教学案例。“书册名片”、“教学价值”、“学程设计”、“教学现场”和“专家视角”等方面,推荐可阅读的优质版本,理清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探索出整本书阅读需要的方法策略,更为可贵的是呈现了不同课型的教学实录,再现了教师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完整的一个教与读、教与学相互推进的过程,要通过有计划、连续性的教学才能将整 本书的阅读目标落实到位。基本的

3 整本书阅读课例的有效性策略
 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标准:(1)激发整本书的阅读兴趣;
(2)指导整本书的阅读方法;
(3)养成整本书的阅读习惯;
(4)局部与整体的融合。拿出书中片段处理与整本书的关系又是怎么处理?
        确实,样例学习的定义决定了这种学习方式在教学问题解决上的价值——学习者通过研习样例而习得专家的问题解决方法。于是,我们选择了11种近几年反复进行教学实验的书目,研讨体例、打磨呈现方式,力求清晰呈现教学过程,用“分解”动作为老师们提供实用性强的教学样例。在书目选择上,我们兼顾文学类文本和非文学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提供多个样例,便于教师根据学校情境和学生喜好选择使用,如红色经典《红岩》,章回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京味小说《四世同堂》,寓言体小说《海鸥乔纳森》,科幻小说《三体》,人物传记《苏东坡传》《渴望生活:梵高传》,散文集《孩子,你慢慢来》等;非文学类文本只有《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一本,尝试、分享的意味多于示范引领。
        “书册名片”包括“推荐版本”、“内容梗概”、“作者简介”和“文学地位”四部分,需要说明的是“推荐版本”。很多老师并不关注书册的版本,一位老师执教《三国演义》的现场,学生带去的版本居然有11种之多。版本学是专门的学问,选择好的版本阅读应该从小做起。我们不敢说推荐的是“最好”的版本,至少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可的版本,呈现出来,可以省去老师们检索的时间。
        教学过程的“全景展示”,分为“整体框架”、“通读指导”、“重点突破”和“内容统整”四部分。“整体框架”概述教学过程,根据书册的篇幅,处理方式大致分为两种,大部头的书可以边读边交流,阶段成果不断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源;小部头的书可以先自主阅读,再组织集体讨论、展示等活动。“通读学程”是自主阅读指导的工具,分章节列举指导内容,每个章节均明确阅读范围、阅读任务和重点能力指向,旨在用阅读任务引领学生高质量完成自主阅读。“重点突破”选取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以教学设计的形式呈现。“内容统整”是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后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设计在内容上突出表现为“整合”,即需要通读全书方能完成,活动过程“强迫”学生在整本书中多走几个来回,通过回读文本、重构内容,对书册产生新的思考和认识。
        整本书阅读的课怎么上?基本课型包括推荐导读课、过程指导课和成果展示课。推荐导读课的功能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做好阅读计划;过程指导课的功能是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用多种策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借助师生交流化解冲突;成果展示课不仅要展示成果,还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即借助成果展示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进阶发展,成果既包括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发现,又包括阅读策略使用上的经验积累。
      学生具有自主选择的能力,能够选择合宜的阅读内容,并能用合理的策略高质量完成阅读;教师能够依据学生需要合理设计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丰富学生原有的言语实践经验,提高对语言、对情感的审美品位,启发学生与其他阅读内容和自身生活体验建立联系,完成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学校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能够提供平台激发和维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情境开展阅读活动。
        推动整本书阅读以课程化的形态出现在学校教育中,以更为合理的结构进入语文课程体系,引领学生以成熟阅读者的姿态走向未来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吴欣歆、许艳主编《书册阅读教学现场》【M】2016.10
[2]黄静《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及实施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2
[3]朱琳《.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下)》201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