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 探寻分数的本质——听“分数的意义” 一课带来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4/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9期   作者:陈翔燕
[导读] 分数的教学一直以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特别是五年级开始学的分数的意义
        摘要:分数的教学一直以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特别是五年级开始学的分数的意义,把之前的单位“1”是一个物体拓展到多个物体,许多学生难以理解,本课从细微处落手,用浅显易懂的教学方式让难题迎刃而解,本文就以这堂课做个赏析。
        关键词:分数;意义;单位“1”;标准
         
        一、遐想互动,别开生面
        师:有个人做了一个小游戏,你们想一起玩玩吗?
        (大屏幕上出现一个数字“0”)
        师:看到0你想到了什么?
        生:月亮、大饼、圆圈……
        师:(出示数字“1”)那这个呢?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旗杆、一根蜡烛……
        师:这些都是什么?
        生:数字。
        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大家对数字的认识。
        【赏析】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老师用数字“0”和数字“1”引发学生的遐想,首先别开生面的引入互动让学生卸下紧张的情绪,学生千奇百怪的回答也增添了本堂课的趣味;其次这样的引入也让学生知道同一个数字有不同物体可以表示,为后面单位“1”的学习做铺垫。
        二、创设情境,激发思考
        师:在数学学习中,有哪些比较标准?(小组讨论)
        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
        师:如果上面这一小段是1厘米,那么怎么知道下面这一段的长度?
                                
       
           生:把1厘米当作标准,下面那一段里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师:还有分米、米、千米都是标准。
        1平方厘米
       
       
        师:右边这些是多少平方厘米?平方厘米是不是比较标准?
        生:是,还有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等。
        师: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呢?
        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师:也就是单位,单位也就是比较标准。
        师:这个“1”还和之前的“1”一样吗?
        生:不一样,它是比较标准。
        师:也就是单位,那我们干脆给它一个名字好了,叫单位“1”。
        (板书:单位“1”      比较标准)
        【赏析】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并学到新的知识,最重要的就是透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把已有的旧知迁移到未知的新知上来,使教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内化到旧知中去,成为牢固掌握的知识。老师从学生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入手,学生发现,这些单位都是可以计量比较的标准,而“1”也和刚开始上课时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比较的标准,既然都是比较标准,那么“1”也就有了别名单位“1”,运用浅显易懂的道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说明、说清、说透了单位“1”的内涵也就是比较标准,揭示分数的意义之前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解释清楚单位“1”的本质, 当把这一部分弄明白了以后,学生就可以利用更好理解的内涵进一步地学习,化难为易,抓住单位“1”的本质,化解了本课的难点。
        三、见微知著,揭示本质
        师:把一个○看作单位“1”,那么这个图形表示的数字是多少?
       
        生:?,因为把○平均分成3分,其中的一份就是?。
        师:那把上面的苹果看作单位“1”,下面的苹果表示多少?
           “1”
                                  (   )
        生:?,因为把6个苹果看作单位“1”,下面的苹果是它的三份中的一份,所以是?。
  
        生:因为这条线段看作1,下面那条只是它三等份中的一份,所以是?。
        师:刚才明明数量都不一样,且物体也不一样,但为什么都是?呢?
        生: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
        师:既然都是找单位“1”,你能找找看生活中的单位“1”吗?
        生:一张纸可以看做单位“1”,3个人可以看做单位“1”,我们整个班的同学可以看做单位“1”。
        师:刚才的?是怎么得到的?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师出示在屏幕上)
        师:那?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1份。
        师:那2/5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表示其中的其中的2份。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表示其中的8份就是8/9。
        生1(给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
        生2:是不是两个?表示的是同一个数?
        师:怎么办,说不清楚了。
        生:上下两个不要用同一个符号。
        师:好办法(给出M/N)数学家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叫做分数,分成若干份表示的是在分数线上还是下?
        生:分数线下。
        师: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在分数线(上方)。
        【赏析】见微知著,揭示本质。老师出示了三个不一样的图形或实物,同时提出三个简单的问题,但是这三个简单的问题确实是不简单啊,这三幅图的出示也饱含着老师的用心。从一个圆形,到苹果,最后到线段,也就是从图形到实物,再从实物到抽象的线,出示的例子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用三种形式概括性地表示?,使得问题的提出更为完整,学生思维的跳跃更为有梯度,在此时提出一个点金的问题“刚才这三组问题明明数量、物体都不一样,但为什么都表示?呢?”揭示了它们这三组数的本质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1份,而这也就是接下来要介绍的分数的意义,再通过学生自己多次的列举和完整地叙述,把分数的意义更为完整地进行了理解。
        四、精准施策,突破疑团

        师:如果以第一行的花数为单位“1”,那么第二行和第三行怎么表示?
        生:2和4。
        师:如果以第二行的花数为单位“1”,那么第一行和第三行怎么表示?
        生:?和2。
        师:如果以第三行的花数为单位“1”,那么第一行和第二行怎么表示?
        生:?和?。
        师:同样是一朵花,为什么一会儿是?,一会儿是??
        生:单位“1”不一样,?是以第二行为单位“1”,?是以第三行为单位“1”。
        师:第二行为什么同样是两朵花,一会儿是整数2,一会儿是分数??
        师:什么时候是整数?什么时候是分数?
        生1:比单位“1”大的时候是整数,比单位“1”小的时候是分数。
        生2:是单位1倍数的时候用整数,把单位“1”平均分的时候是分数。
        师:也就是说,单位“1”像桥梁一样,沟通了整数和分数。
        【赏析】在经过前面的学习之后,学生在此时对单位“1”的理解已经很深了,对分数的意义也有所掌握,此时,接踵而来的疑团开始出现,有些学生开始混乱多个物体表示分数的情况,而老师在这一部分的精准施策有效地让孩子拨开了疑团。先从简单的开始理解,为什么同样是1朵花,却一会儿是?,一会儿是?,这一部分孩子通过联系前面学习的单位“1”表示比较标准就可以得出结论,接下来提问,为什么同样是两朵花,一会儿是2,一会儿是?呢?这时学生有了前面问题的基础,对于这个问题难度就降低了,“那么为什么一会儿是分数,一会儿是整数呢?”其实这句话才是问到了关键所在,学生通过思考明白,这个数字,是经过和单位“1”进行比较得到的,并不是它本身物体的数量,而是一种关系,是单位“1”倍数的,那么这个数表示出来的就是整数,是要把单位“1”进行平均分的,那么表示出来的就是分数了。
        这节课,老师通过别开生面的遐想互动引入,创设情境,激发思考引导学生深入地认识单位“1”的内涵及意义,用简约而不简单的谈话揭示了分数的意义的本质,并创造性地用三组单位“1”的变换拨开了学生面对整数和分数的谜团,单位“1”作为桥梁,架在了整数和分数之间,学生理解数的关系就变得更为系统了。真是运用之妙,在于一心。
        参考文献:
        [1]金燕.重组架构 有效设计——五(下)“分数意义”教学新探[J].数学大世界,2019(35).
        [2]刁云婷.“分数的意义”教学实录与反思[C].2017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