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立而贫消

发表时间:2020/4/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9期   作者:吴晴
[导读] 志者,以拥有伟大目标而矢志不渝所践行者方为有志之人,志立方行,万事皆易,志不立万事皆休
        摘要:志者,以拥有伟大目标而矢志不渝所践行者方为有志之人,志立方行,万事皆易,志不立万事皆休。当下中国,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睿智地提出消除贫困,全民共赴小康,这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所提出的一项关乎全中国人民命运的伟大决策。作为新时期的每一个中国人,我们都应该积极努力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奉献一切,同时也坚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之下,中华民族必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奋力而为,最终实现国家之富强,民族之兴旺。
关键词:立志消贫;教书育人;传承美德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身担教育祖国未来建设者及接班人的重任,因此我深深的知道,应让每一个学生成为立志之人对于将来孩子们的成长及未来十分重要。对于我们人民教师而言,扶贫之要在于让每一个学生立志。志立方为,志不立不可为,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育学生之时,应教育学生正确的荣辱观,使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德之人。因此,我认为扶贫之先在于立志,但立志之本在于树德,得者必守礼而知义晓廉耻,德之备者,虽小志但尚可闻之乡里,以为楷模而争相应之,德之备者若大志足以泽被后世,利在当下。德者方风清气正于天下,方知其可为而知其不可为,行德而立志者方能在精神上摒弃好逸恶劳之思想。学有所长,立有所为,成为一名对国家,对民族有利之人,同时以其正确的价值观亦可影响其长辈,激励、鞭策其长辈励志脱贫。
        因此,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仁、孝、礼、义、德从小植入每一个学生的心底,让每一个学生知廉耻晓荣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每一个学生从小立志做一名将来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如何教育学生是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应关心思考的问题。当前在扶贫攻坚的大潮下,让每一个学生立志从思想上避免不为而利往犹为重要,因为精神上的不为比行动上的不为为害过甚,只有精神上有所为之而行动上才有所为之。故教育好学生传承和践行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立志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之人,消除精神上的贫困诱因,才能在生活中影响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摒弃不良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早日脱贫,全民共赴小康。
        寒冬可以没有阳光,酷暑可以没有阴凉,人生不可以没有梦想和方向。我坚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各行各业的人必将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砥砺前行。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也必将坚守初心,不忘使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为消除贫困,全民小康,添砖加瓦。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实现健康成长的基础,所以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学校开展学生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作为重点,并通过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丰富教育内容,使学生受到感染,促使学生逐步成长为拥有美好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1.加强师德建设,落实品德教育
        师者,人之楷模也。

学校思想品德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在落实习惯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师德建设,以教师为榜样教育和感染学生,能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营造相对健康的空间,进而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取得显著成果。同时,借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师德建设工作,教师率先垂范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能发挥带头引导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自觉加强对良好习惯的培养,切实突出教学有效性。?
如我国优秀民族传统美德中有修身立德方面的内容,认为人成长过程中应重视自身人格修养,并且将律己修身作为行为准则,通过合理的管理自己和约束自己建立道德层面的自我。针对这一民族传统美德,在加强教师建设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应该将慎独、自省等作为自身行为标准,并自觉养成践行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习惯,以此为学生做好榜样,促进学生品德教育作用的发挥,使他们在生活中能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坚守正确的成长方向。
2.爱心浇灌心灵,培养良好品质?
苏联著名教育学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应该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呵护每一个学生的幼小心灵,只有在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方面用爱心浇灌心灵,保持足够的耐心维护他们的成长,才能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使他们逐渐养成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用爱心浇灌学生心灵的过程中可以选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作为教学资源,以此为切入点点燃学生的热情之火,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下确保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爱护,进而在和谐的文化环境中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真正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品质。?
在具体选择中华传统美德内容时,教师可以从仁爱和兼爱等思想入手,通过在校园中宣传尊老爱幼以及仁爱思想等,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崇高品德,进而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逐渐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3.拓展课程实践,落实习惯教育?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一切学习内容都关系到他们美好品德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特别是对于思想品德方面的课程而言,课本中图文并茂的讲解了如何践行美好品德、培养良好的习惯,并设置了一定数量的社会实践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内化,让学生在传承民族美好品德的同时内化为品德修养,外化为行为表现,形成独立的个体,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
如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就涉及到爱护公共财物方面的内容,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可以选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方面的传统美德思想作为拓展课程实践的资源,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方面内容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爱护公共财物,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实践中,将爱护公共财物的思想向学生的思想延伸,约束学生的行为,强化他们的自律性,进而实现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爱护公共财物的乐趣,还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有助于进一步维护学生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明村.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N].??解放军报. 2019-11-28 (006)
[2]许建良.析论中华传统美德的本质[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6(06)
[3]葛海燕.?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J].?理论学习.?2015(08)


作者简介:
姓名:吴晴
出生年月:1986.09.16
性别:女
民族:穿青人
籍贯:贵州水城
学历:大专
现职称:一级教师(小)
研究方向:教育人类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