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01
摘要:社会进步迅速,城市化建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城市化建设和发展引起了人们对建筑方面的足够重视,所以在城市建设上逐渐提高了城市化质量和相关的创新改革措施,让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非常大的改进。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国外,在随后的发展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体现。进入国内之后很多城市开始施行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人力可以在自然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让海绵城市更好地解决城市内涝。海绵城市理念的推广运用在园林设计中得到了很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园林设计;探析
引言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像海绵一样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也称为水弹性城市。在城市中,通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来减少城市积水的面积、避免城市内涝的发生,通过自然的途径,合理地将雨水滞留、净化、吸收及再利用。
1海绵城市的基本理论
海绵城市的基本理论就是开展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ment,LID),它指代场地开发过程中要配合源头式、分散式措施对城市区域场地开发的水文特征进行分析。一般来说,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希望保证目标城市在开发后其应有的水文状态能够与开发前状态无限接近,也就是说要确保城市建设不会影响到自然水文体系,更不会因为人为建设而增加地表径流量。用形象化思维表达海绵城市就是要求城市像海绵一样构建一套完善的、具有弹性的雨水收集系统,在城市降水时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将所储存的降水都释放出来加以合理二次分配回用,以便于实现对城市整体的生态保护,为城市发展建设提供自然动力支持。
2现状
城市形成内涝一直是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热点,也成为了降低城市生活质量的一种隐患。如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成为当前城市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的城市化建设速度不断增加,水泥面积不断增加给城市的自排水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雨水在渗漏的过程中难以渗漏就会形成城市内涝,所以出现在“城市看海”的现象,而城市出现内涝的一部分原因是排涝系统存在单一性的问题,成为了引起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城市建立发展在相对平坦的地方,降水均匀生态系统正常,但是如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被破坏导致城市本身的排涝系统出现问题,城市的降水季节性和雨量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所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以解决城市内涝为主要的方向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园林设计中涉及到大量的绿植和建设原料,海绵城市在建设上要以城市雨水的下渗功能和存储功能入手让地表水进行循环利用再利用的一个过程,不仅仅促进了水循环,节约资源的同时也降低了资源能耗。
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园林设计
3.1绿化园林设计中的透水材料运用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要大量采用透水材料,它是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基础优化技术内容,主要是希望利用透水材料最大限度缓解城市在园林设计建设中所面临的排水压力,即通过它来实现城市园林设计的水资源有效平衡。透水性材料主要铺装在城市园林地面上,它能够大幅度降低径流动力,最大限度缓解由排水问题所造成的园林地下水体系压力,同时降低地表径流造成的垃圾随处漂的现象,使得城市园林中的水资源污染问题被有效控制,它同样还能促进整个城市的水资源应用平衡发展。在针对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应该保证生态建设用地都能铺装透水性材料,增加雨水下渗能力。举例来说,要在园林设计中的生态步行道上设置透水铺装装置,一旦城市降雨,它就能够实现可持续雨水排放与中水采集处理,完成海绵一般的吸水与储水过程,保持园林绿色生态平衡,首先满足绿化园林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
3.2水景规划
水景也是构成城市风景园林的重要部分,可发挥出降温与保温效果,更是园林生态结构必不可少的内容。部分地区雨水充足,依托于合理的水景规划可提供蓄水功能,但部分城市降水不足,则会抑制雨水收集效果。基于海绵城市理论,高度注重水景规划的因地制宜原则,建立在园林地势条件基础上,通过可行方式引导雨水,达到高效收集效果,且在规划时还增设了适量开放口,能够联动生态系统与水景两大部分,达到有效转换效果,这也是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性的关键所在,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3.3城市人工水体建设
城市水体建设亦称为“城市蓝化”,对于减少城市内涝、涵养绿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人工水体建设,能够通过雨水的自然渗透与过滤,达到城市绿化的目的。其中,雨水渗透与过滤主要是利用透水性铺装材料,如透水沥青、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具备较高孔隙率及良好透水性的铺装材料对路面予以处理,以有效提升路面的透气、透水性,使雨水实现快速下渗、存贮,削减暴雨时的径流雨水,并将雨水中的污染物予以滤除,从而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城市道路透水性铺装主要由垫层、基层、过滤层、面层等结构组成,其中,基层材料应具备较大的孔隙率,从而实现对雨水的渗透与存储,面层作为直接承受路面荷载以及接触雨水、大气的结构层,除应具备较高的强度外还要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实践表明,透水路面能够有效削减40%~90%的雨水径流量,一旦发生暴雨,能够削减20%~80%的洪峰雨水,有效避免了城市内涝的出现。
3.4生物循环运行系统的建设
纵观城市景观园林体系,植被是尤为关键的一部分,在海绵城市理论的指导下,可起到净化水资源的效果,丰富水资源储量,为城市生物群落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增强景观园林物种多样性,上述均是实现城市生态平衡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可以在屋顶增设雨水收集装置,缓解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影响,避免地面植被遭到大范围破坏,成为推动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
3.5居住区绿地建设
作为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首要环节,居住区绿地建设与改造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对此,务须加大居住区海绵化建设力度,有效提升居住小区雨水存贮、蓄积能力,并结合居住区绿地建设实际,采取适宜的雨水调蓄、采集、使用措施。首先,由于居住区绿地分布较为分散,因此,宜采用源头分散的小型雨洪调控设施如植草沟、生物滞留带等进行自身径流雨水的消纳,同时,充分利用居住区水体景观、多功能雨洪调蓄设施等,以为全面统筹调控居住区及周边区域雨水提供保障。其次,对于新建小区雨洪调蓄系统应与园林绿地的规划与建设同步实施,并通过绿化场地与雨水管渠系统的合理规划,从而达到雨水渗透、存贮、净化、利用全方位的海绵化建设,实现附近径流雨水的集中消纳。另外,老旧小区“海绵化”建设与改造的过程中,须严格根据自身实际与附近绿地及自然水体情况,利用小区绿化改造以及有机更新等机会,并通过雨水断接及管道截流技术,落实老旧小区的海绵化改造,使硬质路面径流雨水都能集中汇入附近绿地,更好实现雨水调蓄。
结语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城市园林设计需要思考多方面内容,但其根本还在于人本思想,在尊重人为需求的基础上同时尊重现场场地肌理基础建设,做到“森林进城”和园林设计最大优化,保证城市海绵特性优势发挥其应有作用,并将海绵城市理论贯穿于园林设计体系建设始终,优化城市的总体环境发展水平,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化健康发展提供无限的、有机的、可变通的技术支持与生态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周伟,周梦佳.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园林设计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0):295.
[2]陈嘉兴.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住宅区园林绿化设计[J].现代园艺,2018,359(11):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