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信息技术在初中德育教学中的作用,从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德育教学感染力;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引入新的德育素材;利用移动社交媒体,将德育拓展到课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德育;多媒体;网络;线上社交媒体
“立人先立德”,德育教学自古以来就在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从古代到现代,德育教学的手段和形式也在不断的变化。这一方面是由于不同时代对人的品格要求不同,另一方面也是教育技术的进步所致。现代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与教育领域的不断融合是大势所趋。这不仅对各学科的学科知识教学有着巨大的影响,对班主任的德育教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优秀品德,成为初中德育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德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结合信息技术,全面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德育教学感染力。
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让各种不良的思想流入学校中,给教师的德育教学带来各种不便。而且网络上的信息有着各种新颖的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教师利用讲述法开展的德育教学。故在网络时代,原本的教学方法早已落伍。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新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德育教学的内容,提高德育教学的感染力,以抵消网络上负面思想对学生的影响,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例如在以“谦让”这一良好品德为主题的班会开展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孔融让梨”的动画短片,以动画片这种大多数学生都较喜欢的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而在引入之后,教师则可以让学生探讨“谦让”的适用范围:谦让是一种美德,但并非任何场景都适合谦让(如外交场上)。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我们应当多谦让,先人后己”和“人生重在竞争,任何东西我们都应该努力争取”两个观点进行辩论,而在辩论会前的讨论环节,教师可以播放《谦让歌》作为背景音乐,塑造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这样,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引入,教师有效地提高了引入素材的感染力,也让学生之后的辩论会氛围更加热烈,更好地在新时代培养了学生“谦让”的品质。
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引入新的德育素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学生美德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而在不同的时代,学生品德上的问题也表现出各种不同,这就要求在德育教学中,教师不能“用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而应该与时俱进。但在以往的德育教学中,教师信息来源少,德育教学的素材也较为老旧,自然不能对症下药,对学生的影响也较小。
网络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宽阔了信息获取渠道,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引入新的德育素材,更好地增加学生代入感。
例如在“敬业”这一品质的培养中,教师就可以选取近些年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教学。如教师可以播放《最后的棒棒》中老黄在黑夜中等了雇主一夜,将价值不菲的物品交给失散雇主的视频。在这个视频中,尽管老黄对这种行为有着自己的“歪理”:白挑了东西,它还没给钱,怎么能放他走。但他没有贪图雇主的财物,将其物归原主的行为却是实实在在的。而这样与众不同的想法也让其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切合时代背景,也更便于学生接受。这样,利用网络技术,教师引入近些年来新的德育素材,而这种素材能有效增进学生代入感,更好地培养学生“敬业”的品格。
三、利用线上社交媒体,将德育拓展到课下。
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学也需要遵循这一原则,不求“毕全功于一役”,而要在生活中不断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但在以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的德育教学只能在课上开展,这大大影响了教师德育教学的效率。新的时代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也让教师的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利用线上社交媒体,将德育教学拓展到课下,更加长久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例如在“环保”这一优秀品德的培养中,除了召开主题班会和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活动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微信、QQ等社交平台进行远程教学。如在假期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送《穹顶之下》的链接,让学生观看这一关于大气污染的纪录片,让其更好地了解我国大气环境现状,培养学生对环保的责任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关注自然资源部的公众号,并在日常的教学中多渗透这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养成关注一线环境保护信息的习惯。而且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环保行为分享到朋友圈,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这样,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将“环保”理念的教育渗透到课下,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环保这一优秀品质。
综上所述,德育教学在初中的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的德育教学中,班主任教师需要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德育教学感染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引入新的德育素材;并利用线上社交媒体将德育拓展到课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培养学生优秀品德,促进初中德育教学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雄.“互联网+”时代下初中德育实践探讨[J].教育观察,2019,8(17):80+100.
[2]杨俊怡.网络化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教书育人,2019(1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