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交通设计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25
摘要:2014年京杭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对京杭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现状进行把脉,概括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功能协同重点,通过对京杭大运河(苏州段)规划解读,总结出优化环境功能、增加文化载体、协调沿线风貌和布局文化通道等运河沿线文城协同发展策略。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保护;城市发展;协同;文化载体;文化通道
引言:在国家层面对运河文化带建设要求下,京杭运河沿线地区亟需从整体统筹,把脉运河两岸城市功能,挖掘运河特色文化,解决运河沿线地区城市发展和文化保护的矛盾。
1.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沿线地区发展现状
1.1.运河沿线功能混杂,资源环境和岸线功能亟需优化提升
运河沿线资源环境形势严峻,黄河以北部分郊野段运河出现了断流的严重问题,运河部分郊野段生态空间缺乏整体规划,岸线未得到有效维护。运河城市段部分产业功能低效且具有较大的污染性,沿线多布局小、散、乱码头,对运河沿线整体风貌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整体岸线功能亟需系统性的优化提升。
1.2.沿线遗产保护压力大,传承质量不高,与城市功能联系较弱
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明显不足,部分优质的文化资源长期闲置,与城市功能融合程度较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展示作用不足,不利于大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协同发展重点
在运河沿线功能有待提升、文化遗产亟需保护传承的现状需求上,如何挖掘运河文化,在保证沿线城市生活、产业等功能的发展的同时,通过文化体系的构建将挖掘的运河文化遗产有效地展示出来,是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协同的重点问题。
2.1.空间载体:优化滨河岸线功能,预留文化展示空间
文化保护及展示需要空间载体。京杭运河两岸滨水空间是文化遗产展示的最佳空间载体,通过归并整合小散乱码头、清退运河城市段低效且污染性较大的产业功能等措施,优化滨河岸线功能,增加文化展示空间。在保护运河两岸文化遗产的同时,通过增加滨水空间的文化要素,建设重点文化项目,打造临水、面水的公共性界面,提升运河滨水活力,强化运河文化带的建设。
2.2.文城互动:增强文化和城市功能的互动,构建文化展示框架
文化保护及展示需要与城市功能建立联系。京杭运河两岸现有多处文化遗产,但尚未得到系统性的展示。通过新增体验、展览式的文化场所,打造文化体验通道,构建系统性的文化展示框架,增加文化遗产与城市功能的联系,能够有效地打造文化品牌,强化市民活动与运河遗产保护的互动性,从而使得京杭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功能能够协同发展。
3.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沿线地区规划案例
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段作为京杭大运河全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河段,在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政策背景下,苏州段对运河文化规划对运河全线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3.1.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沿线地区规划基本情况
苏州段运河两岸功能混杂,基本以城市型功能为主,现状沿线工业用地、村庄建设用地比例过高,对沿线需要进行功能的优化和空间的充分利用;滨水开放性和连续性不足,小散乱码头尚未进行整合归并,不满足运河文化带的建设要求;此外,苏州段沿岸十里亭、宝带桥等文化遗产尚未进行系统性的保护和展示,滨河文化性元素有待进一步增加,文化性设施与城市功能联系需要进一步加强。
3.2.问题导向:明确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提升重点
规划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全覆盖,但规划成果时间跨度大,深度不一,无法适应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发展要求,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对于沿线现状问题也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优化。通过整合既有规划,明确规划对京杭大运河(苏州段)两岸功能提升的要求。同时在既有规划的基础上,总结运河两岸还有哪些内容需要提升。
3.2.1.滨河环境优化,两岸功能提升
改善水质,整合归并小散乱码头,优化滨河环境,整理运河水岸,归并望亭片区、白洋湾港区以及郭巷片区等段落的小散乱码头,提升运河环境风貌;强化运河两岸联系,增加跨河联系通道,规划新增5座车行桥梁和3处跨河隧道,强化两岸联系;逐渐清退低效、污染性较大的产业,提升沿岸功能。逐步清退运河相城段、郭巷段等滨河的低效产业功能,优化岸线形式,促进滨河产业优质提升。
3.2.2.滨河界面开放,生态空间贯通
在保证土地使用效率下,岸线有条件预留滨河绿地的尽量扩大滨河绿地控制范围,增加沿河布置公共性设施的空间载体。在局部无法布局滨河绿地的片区,尽量预留滨河贯通慢行通道,增强滨河空间与背向城市功能的联系。
3.2.3.滨河主题分段,文化设施落点
以滨河生态空间为载体,以京杭运河(苏州段)文化特征为依据,打造 “一带十一段”的特色文化布局,即一条运河文化带,浒关历史主题文化段、枫桥历史主题文化段、漕运主题文化段等十一段文化主题段落。依托分段文化特色,落实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增设市民参与性的文化设施。
3.3.案例总结:融文于绿,城绿通道贯通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规划主要从沿岸功能提升、滨河空间开放以及文化设施落点等方面对运河段落进行了整体统筹。在运河遗产保护与城市功能协调层面上,通过滨河绿地空间的预留,增加运河两岸文化保护和展示的空间载体,同时提升沿岸的功能和岸线环境,布局城市功能联系文化展示的通道,强化文化、城市和绿地的联系。
4.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策略
以城市发展为前提以展示文化遗产保护为目的,以协调文化保护与城市功能为主要推手,通过借鉴京杭大运河(苏州段)规划的重点,概括协同发展策略如下:
策略一:优化运河岸线功能,提升文化展示环境
整理产业岸线,低效、污染性较大的产业进行清退;归并小散乱码头,提升岸线风貌;提升运河水质,营造良好的水系景观。通过岸线功能优化措施,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策略二:控制滨河生态绿地,增加文化载体空间
增加滨河生态绿地,控制滨河公共界面;提升滨河绿地的用地兼容性,可适当兼容文化设施功能。通过增加滨河生态绿地,打造滨河开放界面,增加文化载体空间。
策略三:增强遗产展示功能,协调文化周边风貌
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制定遗产保护方针;布局文化的展示功能,增加遗产的知名度;强化滨河建筑建设控制,协调文化遗产周边的建筑景观风貌。充分保护运河沿线文化遗产,增加文化展示功能,协调文化周边风貌,提升文化遗产知名度。
策略四:预留市民文化通道,强化文城功能联系
运河沿线布置贯通式的慢行绿道,提升滨河可达性;增加城市功能至滨河文化设施的慢性通道,提升市民文化参与度;完善整体慢行网络系统,强化文化和城市功能的联系。
5.结语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的时代产物,而沿线文化遗产是运河每一段历史的时代见证者。因此,在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背景下,我们应把控运河发展的主要问题,协调好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关系,将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向人们更好地展示出来。
文献参考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Z].2019(2)
[2]苏州市自然资源局,苏州市水利局.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沿线地区城市设计.
[3]俞孔坚,朱强,李迪华.中国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构建:设想及原理[J]. 城市规划,2007(13).
作者简介:汪红军(1993.3—),男,汉族,皖,设计师,大学本科,上海城市交通设计院有限公司,城乡规划城市设计。20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