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宁波市 315900
摘要:“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在开展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完善作用,对城市内涝的缓解和水资源的利用产生了积极意义。本文结合宁波地区软土地质条件,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分别剖析“渗、滞、蓄、净、用、排”在宁波地区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雨洪管理;软土;错峰径流
1、海绵城市的理念
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在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源、调节水循环,在干旱时能够将存储的雨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迁移活动中能够更加“自然”。海绵城市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为主要的规划建设理念,追求城市中人水和谐,已经成为各国城市建设的重要选择。
2、海绵城市的根本目的
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大城市地下水涵养,对城市水洪资源加以利用,控制和降低雨水径流的污染,提升城市排水能力和内涝风险控制能力。在城市的规划的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本着“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理念,加大在工程建设中的渗透和应用,实现地影响城市开发,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
3、宁波地区地质条件
宁波位于东海之滨,常年受台风侵袭,短时强降雨频发,短时地表径流多强值,对城市内涝控制产生了很大压力。加之早期不尽合理的河湖岸线整治方式,使得城市水域的生态系统变得格外脆弱。
另外,宁波地区水系发达,地下水埋藏浅,多为滨海相淤积平原,软土覆盖面积广阔,厚度约20——50米。宁波软土具有海绵结构和大型的层理构造,粘粒多,结合水丰富,颗粒间粘结力弱,因此渗水性和蓄水性差,压缩性大,像一块吸饱水的海绵。
这就使得“海绵城市”建设不能机械性的照搬照抄“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理念,必须充分结合宁波地区自身的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因地制宜,有选择性和侧重性的打造新型“海绵城市”。
4、六字要点的有效应用
4.1六字要点因地制宜
由于宁波地区下部软土渗水性和蓄水性均较差,在降雨过程中自然土体难以吸收、渗透地表径流。同时,由于地下水位较高,自然土体的含水量高,可蓄水能力大大降低。因此,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以“滞、净、排”为主,以“渗、蓄、用”为辅,通过对各类技术的统筹规划和组合应用,实现地表径流总量的控制、径流峰值的降低、径流污染的减少和雨水资源的合理化利用等目标。
4.2“滞、净、排”的直接应用
“滞”,主要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较大地表径流量。“净”,是通过土壤、植被、水体等对水质进行一定程度的净化处理。“排”,利用城市竖向高度趋势和城建工程相结合,排水防涝。
以城市道路建设为例,将道路的绿化带区域由原来常规的耕植土搭配植物花卉,更换为多层次净化生物滞留带。同时,人行道铺装改为透水性良好的透水砖,使雨水能够更容易下渗。这就较原来大大增加了雨水捕捉量。雨水进入滞留系统,不仅大大减轻了市政排水管网的排水压力,同时,也地表径流产生了错峰效应,给予市政排水管网一定程度的缓冲时间,减少了径流拥堵的可能。与此同时,雨水在滞留系统中能够得到逐级净化,降低了径流污染,优化了排入河道的水质,对外围水系水质的保证和生态的维护起到了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4.3“渗、蓄、用”的转化应用
“渗”,主要是减少硬化路面和屋顶等,加强自然渗透。“蓄”,尊重自然地貌,把降雨储蓄起来。“用”,雨水经过多重净化后应尽可能加以利用。
由于宁波地区下部软土渗水性和蓄水性均较差,在降雨过程中自然土体难以吸收、渗透地表径流。要想对以上三个要点进行实践,需选择适当地理地貌,结合自然环境,对实际地质进行适当置换,用可以发挥“渗、蓄、用”的工程实体,来替换现状无法发挥作用的自然环境。例如:建筑屋面建设成为绿色屋顶,屋面雨水进行断接处理;城市道路内绿化带更换为生物滞留设施,最大限度提高雨水径流吸收程度,人行道表面改为透水路面结构;绿地和公园内人为造坡和设置下沉式绿地,对雨水进行分块式收集和存蓄。
5、结语
“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在开展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完善作用,对城市内涝的缓解和水资源的利用产生了积极意义。我们在掌握“渗、滞、蓄、净、用、排”的六要点,必须充分结合所处地区自身的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因地制宜,有选择性和侧重性的打造新型“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