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转型的若干思考

发表时间:2020/4/8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2期   作者:李双熊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玉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  537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发展改革的历史大背景是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表现为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日益重视、城市化发展步入“后半程”,同时我国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协调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正在形成,日益复杂的城市灾害问题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城市安全防灾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在我国灾害管理和空间规划体系变革背景下,从空间规划角度出发对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空间管控以及相关支撑体系等作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城市;防灾规划;转型
        引言
        城市作为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在其扩张演变的过程中持续遭受着来自城市系统内外的各种冲击和扰动。这些冲击不仅包括了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也有恐怖袭击、流行病肆虐等人为灾难。在城市空间和人口分布越来越集聚的背景下,现代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灾害风险和不确定性。中国社会也越来越关注于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建设,将防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的防灾进行指导。
        1小城镇综合防灾存在问题
        小城镇防灾减灾规划缺乏全面考虑,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上,忽视其他灾害,规划中涉及的灾害种类少,遇到一些不在规划内的灾害时应对能力差,导致小城镇综合防灾效果差。小城镇经济落后,常住人口少,配备防灾减灾设备,但是却远远达不到要求。小城镇防灾减灾规划缺乏专业人才,优秀的人才集中在城市,导致小城镇综合防灾规划受到限制,大部分规划人员都是技术性人才,防灾实践经验丰富,整体的协调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国家未能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法律体系,现行的法律内容基本上针对的都是规模较大的城市,小城镇综合防灾规划找不到法律依据,自然也就会影响到防灾减灾规划。
        2对我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展望
        站在城市抗震防灾能力的角度上来看,能够对其起到决定作用的不仅是单体工程的抗震性,城市各个系统功能布局的合理程度更加重要,能够使综合抗震能力得到进一步的保障,促进安全与经济的和谐统一,使城市系统能在地震灾害发生后依然能有序运行。近几年,我国完成抗震防灾规划的城市越来越多,对抗震减灾意义重大,但与此同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衔接不紧密的问题依然存在,城市抗震防灾评价指标参数不够明确的问题依然需要得到进一步解决,这不仅是抗震防灾工作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基础,更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在其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3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转型思考
        3.1坚持新时期综合防灾理念
        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是国家治理理念的重要组成,新时期的综合防灾规划必须树立并践行新理念,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综合防灾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新时期防灾减灾新理念,把防灾减灾救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紧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城市综合防灾面临新要求、亟须新举措的情况下,我国自然资源部与应急管理部应运而生,相比以往灾害治理不协调、规划底图不统一的传统灾害管理体系,机构改革有助于推进我国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多部门、多规划的统筹与协同,有助于提升综合防灾工作的效力与效益。
        3.2做好综合评估
        小城镇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是一个重要问题,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然后综合性评估灾情,根据这个确定哪些防灾设备是必备的,建造防灾设施等级,因地制宜,采取分级规划的方法。


        3.3乡村防灾空间规划
        乡村防灾空间系统是乡村巨系统中的子系统。在宏观层面可以从乡村空间发展战略来考虑乡村放在问题,通过土地适应性分析避免乡村选址在自然灾害易发地区,并考虑将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与结构进行调整,改善乡村孕灾环境,明确区域间乡村防灾功能的协同分工,强化地区整体防灾救灾能力,形成乡村与乡村之间的防灾网络体系。在中观层面,要合理布设乡村应急避灾设施,利用乡村物质空间资源(农田、道路、广场等具体防灾设施)构建乡村应急避灾空间体系。这一层面需要考虑隔离空间、防灾通道、指挥空间、医疗卫生空间、物资集散空间、消防治安空间等各类空间的布局,各系统之间进行资源整合并合理利用。微观层面的空间主要指单体工程的空间设计,例如乡村建筑的抗震结构性能。
        3.4与单灾种防灾业务规划的关系
        城市综合防灾专项规划对各单灾种防灾业务规划有统筹协调、原则引导的作用,但并不是单灾种规划的简单叠加。单灾种防灾规划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灾害区划、用地适宜性划分、设防标准、工程防御设施布局、重点保障对象等内容,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则综合平衡各单灾种规划,在城市面临的众多灾害类型中判断城市受灾可能性,在灾害风险耦合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发展的需求,进行城市用地安全及防灾要素的空间布局。
        3.5编制规划
        编制规划强调与城市实际情况和城市建设发展需求有机结合,既要重视城市现状的防灾问题,又要重视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防灾问题。项目组注重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衔接。在编制前必须讨论技术流程,编制时要共享数据资源,遇到问题共同讨论。不同专业领域技术人员要互相学习,互补长短,保证规划顺利完成。
        4对我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展望
        站在城市抗震防灾能力的角度上来看,能够对其起到决定作用的不仅是单体工程的抗震性,城市各个系统功能布局的合理程度更加重要,能够使综合抗震能力得到进一步的保障,促进安全与经济的和谐统一,使城市系统能在地震灾害发生后依然能有序运行。近几年,我国完成抗震防灾规划的城市越来越多,对抗震减灾意义重大,但与此同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衔接不紧密的问题依然存在,城市抗震防灾评价指标参数不够明确的问题依然需要得到进一步解决,这不仅是抗震防灾工作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基础,更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在其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结语
        综上所述,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必须要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及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预防城市灾害、减轻灾害风险、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应从源头上对城市灾害环境进行顶层设计,科学分析、准确把握城市灾害环境及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短板,统筹规划、研判提出灾害治理对策及措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涛,陈志高,唐丽华,等.浅谈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问题与建议[J].科教导刊,2017(12):170-172.
        [2]李畅,王利刚,蒋建湘.高密度环境下的抗震避难通道规划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8.
        [3]马静,吴云清.基于风险认知的城市抗震防灾的思考[J].江苏城市规划,2017(6):36-41.
        [4]马东辉.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发展展望[J].北京:工程建设标准化,2019:15-16.
        [5]马东辉,周锡元,苏经宇,等.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研究和编制[J].安全,2006(4):3-6.
        [6]马东辉,郭小东,王志涛.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